作者:仝红星、郑贞富
众所周知,洛阳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优势是洛阳最大的优势。但事实上,仅用历史文化名城概括洛阳,这是显然不够的。中华民族正是在这里起源和形成的,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圣地,这才是真正的洛阳形象,朝圣旅游才是洛阳旅游业真正的价值取向所在。
一、洛阳是中华民族的圣地和圣城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圣地。犹太人的圣地是耶路撒冷,伊斯兰教信徒的圣地是麦加。作为圣地,它是民族的发源地、民族宗教的诞生地、民族文化的肇始地。这种地方往往在民族发展中三位一体,独一无二。对中华民族来说,这个地方只有一个,它就是洛阳。
在论述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探讨一下人类起源的问题。曾经有一段时期,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似乎已经解开了人类起源之谜。根据达尔文的观点,人是从猿转化而来的。这对基督教关于上帝送人的假说提出了严竣的挑战,进化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是科学的人类学却不自觉地与神学得出了几乎相似的结论,即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在神学那里,他们以为是亚当和夏娃;而在现代人类学那里,他们认为最早的人类——直立人从非洲肯尼亚起源,最后迁徙到各地。但是”1984年,中国巫山人的发现对这种观点,又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该年夏天,中国古人类与旧石器专家黄万波、李宣民在四川盆地东缘长江南岸的巫山太庙龙骨坡发现
大批哺乳动物化石。以后,在该地点的早更新世早期地层里发掘出“部分直立人”的下颌骨、门齿化石和石器等。经研究,该人类化石代表一种直立人的新亚种,称之为“直立人巫山亚种”(Home erectuswushanensis),一般称之为“巫山人”。其绝对年代距今约200万年。去年,考古工作者又在黄河小浪底地区发现了距今4000万年的世纪曙猿化石。目前这些发现已被载入世界权威杂志《自然》(Nature),美国《科学新闻》、国家地理杂志》等也提出“人类祖先在中国”、“人类起源在亚洲”的论点,动摇了“人类非洲起源论”。
但是,人类起源一元论仍是旧石器考古的理论障碍。从世界人种看,黄、白、黑、棕色人种之间其遗传基因是不同的,他们应该有不同的祖先,无论是非洲直立人、巫山人,都没有证据表明,他们曾长期生存,经过长期的演变而进入新旧石器时代。他们与现代人之间是否有血缘关系是根本无法证明的。
最近,洛阳北窑人的发现却为人类起源之谜的最终解开露出了一线曙光。1998年,洛阳北窑偶然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该遗址地层累积界限明显,从距今I00万年到距今5万年的人类化石和石器连续分布。证明了人类在这里长期演化和成熟。而早在 1978年,洛阳凯旋路就已发现距今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1988年,伊川县穆店村发现了旧石器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存。在新安县黄河岸边荆紫山西15公里近来又发现距今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①这种集中出现并有连续性的古人类遗迹与洛阳地区密集分布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一相应,证明洛阳是人类的发祥地。洛阳北窑人是现代黄种人的直系祖先。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其民族形成于距今 5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对炎黄二帝故里的争论早已有之,但是对这个问题的突破性研究是在近年完成的。1991年开始,洛阳学者开始对炎黄文化进行专题研究,特别是对炎黄传说比较集中的孟津、新安县环小浪底库区进行了考察,于1999年出版了《黄河小浪底文化丛书》第1卷《黄河明珠荆紫山》。这本专著对炎黄文化的起源问题作了专题论述。根据《国语·晋语》中“少典氏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而有虫乔氏活动于平逢山的记载,证明洛阳北部翠云峰之西的平逢山为炎黄二帝诞生地。根据《山海经·中次山经》的记载,找到了黄帝的都城,即位于新安县西沃乡的青要山为黄帝密都,荆山(荆紫山)为黄帝铸鼎和礼葬之地。进一步论述了涿鹿、轩辕丘、阪泉地望均在洛阳。陈昌远教授说:洛阳是中华民族的祖庭圣地、祖陵圣地。
其实,关于洛阳是炎黄故里的观点,是一种传统观点。《魏书·东阳王丕传》引孝文帝语,“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河南。”河南不是今天的河南省,在古代仅指洛阳,在汉唐时期洛阳还曾长期设河南县。《魏书·序纪》载,鲜卑拓石友部为黄帝之后裔,故《魏书·李冲传》中,孝文帝称近都洛阳是“光宅土中”,还于旧都。炎黄二帝不仅是汉族的人文始祖,据《史记》,各少数民族均是炎黄二帝的后裔。因此,洛阳是中国 56个民族共同的祖地,是当之无愧的民族圣城。
中华民族,根在河洛。产生在洛阳的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之根。《易·系辞传》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成为伏羲氏“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治”的依据。故清雍正《河南通志》云:“河洛渊源尤为万世文字之祖。”河图洛书不仅是中国文字产生的标志,也是中国文化产生的标志。它讲了生生不息的哲学道理,讲了自强不息的人格铸造,讲了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大法;它对中华民族心智的启迪、血缘的认同、情感的融会、理想的合一意义重大,无可替代。正因为如此,人们赞美黄河,称之为母亲河。而洛河更被称为圣河,早在武则天称帝时,还为洛河举行大型祭礼仪式,并把“圣河”的称号用国家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②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中华民族的宗教则是儒、道、释的三教圆融。这三大宗教均产生于洛阳。儒教肇始于西周,其核心是礼,西周定鼎洛阳,周公在洛阳制礼作乐,集定都洛阳的夏商礼法之大成,而形成无所不包的周礼。故在汉魏时期周公被称为“儒宗”。春秋时期,孔子入周“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谷弘”,孔子“述而不作”,传播了儒家思想。因此,洛阳周公庙是“儒教祖庭”。道教启蒙于黄帝,完成于老子,故黄老道是道教的前身。洛阳荆紫山黄帝庙(奉仙观)、北邙山上清宫号称
“道教祖庭”。佛教于东汉永平年间首传洛阳,在洛阳建第一所寺庙,即白马寺,并在这里形成中国佛教,白马寺成为“释教祖庭”。另外,儒家的圣贤如二程、邵雍等均居于洛阳,武圣人关羽的首级葬于洛阳,关林成为全国最大的关公文化标志。洛阳作为三教祖庭所在,宗教地位无与伦比。从中华文化的各要素看,均发源于洛阳。科技上的四大发明均源于洛阳③。最早的诗歌作品《诗经》,第一篇《周南》即洛阳的民歌,第一首《关睢》是洛阳黄河岸边的民歌。而诗、歌、舞是三位一体,同源而生。故洛阳宫廷乐舞、鼓乐百戏是中国音乐舞蹈的核心。《文选·西京赋》说:“小说百家,本自虞初”,西汉洛阳人虞初是中国小说的鼻祖。以书法而论,洛阳作为汉字的发源地,当然是书法的诞生地。几个著名的书法字体均成熟于洛阳。《熹平石经》标志着隶书的成熟,《三位石经》标志着古文、小纂、隶书的纯熟程度。草书成熟于东汉章帝时期,故草书初称章草。东汉书法家刘德升、蔡邕又分别在都城洛阳创行书和飞白书。三国时,曹魏书法家钟繇在洛阳创真书(楷书)。至此,汉字书法已形体完备。以画而论,“画圣”吴道子客居洛阳,完成了代表作《五圣图》、《地狱变相图》。以雕塑而论,中国石窟雕塑、陵墓石雕、墓室俑雕均是在洛阳成熟的,唐三彩就是杰出代表。以史学而论,二十四史中“前三史”号称名著,其中《汉书》、《三国志》完成于洛阳,《史记》的创作策划是在洛阳进行④。而编年体史书的代表作《资治通鉴》是在洛阳编写 19年而付梓印刷的。至于经学、玄学更是洛阳学术史的重要两环。另外,洛阳人杜康是中国酒祖、酒圣?⑤。洛阳人白圭为商贾之祖?⑥。洛阳人杜甫是诗圣等?⑦。司马光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建立在民族圣地上的洛阳城是圣地文化的象征,它处于圣山(北邙)之阳、处于圣河(洛河)之滨,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对这座中华民族的圣城,古人倍加赞扬。张衡《东京赋》、左思《魏都赋》用华美的词藻已为它唱了首首颂歌。从五六千年前,先后有黄帝、颛顼、夏、商、西周、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郑(王世充)、唐、武周、燕、后梁、后唐、后晋、后周等二十朝在此建都,另外新莽、北齐、北周、后周、宋、金、中华民国等以此为陪都或行都。故有“九朝古都”之称,九,言其多也。至于西安、开封等难望其项背。洛阳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第一都,为圣地所在、民魂所系的圣城。
二、到洛阳朝圣是海内外华人的心愿
最早的“中国”一词产生在洛阳,最早的中国人都是洛阳人。《何尊》云:“成王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自之民”。成周即周都洛邑,中国即成周也。洛阳何以称中国?《史记·周本纪》引周公营洛云:“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左思《魏都赋》曰:“考之四隈,则八埏之中;测之寒暑,则霜露所均。”称之为中国,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是中华之中,在民族形成中,也是中心,
《淮南子·天文训》之:“中央土也,其神黄帝。”炎黄二帝在这里建邦之国,对四夷而论,则称为中国。从文字看,“中”字是洛阳山川形势的写照。洛阳四周山峰,西有周山、北有邙山、东有景山、南有龙门山,形成“口”形,洛河从口穿过,恰似一竖。
从黄帝起,帝喾、颛顼、尧、舜形成五帝,而夏商周三代王族莫不是黄帝嫡系子孙。这些建都“中国”的先王们还是在这里把河图洛书为代表的华夏文明传播四方,经过不断融合迁徙,形成十多亿炎黄子孙。1983年,客居台湾的张绍熙先生著 《我们都是黄帝子孙》一书引起强烈反响,再版三次,抢购一空。在该书中,用近一半篇幅论述“中华文化摇篮的洛阳盆地”,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洛阳情结。
从姓氏看,华人姓氏都直接间接起源于洛阳。炎帝姜姓、黄帝姬姓。而其子孙却异姓而别氏。洛阳作为炎黄故里,当然是华人所有姓氏共同祖地。具体而言,有一半姓氏更直接来源于洛阳。华人的大姓莫不直接来源于洛阳,如刘姓,来源于春秋刘康公,地望在偃师缑氏;王,来源于东周王室的王子晋;李,来源于东周洛阳哲学家老子李耳;苏,来源于战国洛阳人苏秦兄弟?⑧;程,主要源于北宋洛阳的二程;伊,源于商初洛人伊尹?⑨;谢,来源于洛阳北邙山谢水;元、陆、贺、长孙、穆、楼、于、稽、尉等来源于北魏迁都洛阳后的皇族,当时,又有三十族,九十二姓一律迁入洛阳,改为汉姓,入洛阳。
洛阳作为历史古都历经战乱,造成了一代又一代洛阳人远奔他乡。最主要的几次大迁移,是汉末董卓之乱、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和十六国之乱、北魏末年的尔朱荣之乱、隋末之乱、唐末之乱、北宋灭亡等。每次大乱,都有大部分洛阳人迁往南方。这批移民在南方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群体,即客家人,至今他们仍自称河洛人⑩。客家人的根在洛阳。他们继承了洛阳的风俗,即重文重商。关于重文,兹不殆言。关于重商,由来已久。洛阳是商业的发源地,最早的商人即为商灭亡后居于洛邑的商顽民。《史记·货殖列传》说:“洛阳东贾齐、鲁,南贾梁、楚。”被商人奉为祖师爷的白圭就是东周洛阳人。
关于“河洛人”的称谓,有人认为河洛是洛阳到开封一带。实则不然。“河洛”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太史公云,其父滞留于“周南”(洛阳)又见义于“河洛之间”,故“河洛”是河洛之间”的省称。其位置东含巩义,西界崤渑,北临黄河,南括嵩、伊川、汝阳、栾川、洛宁。故清末民初设河洛道,辖今洛阳市九县和巩义、登封、临汝、陕县、灵宝、渑池、阌乡、卢氏等。因
此,河洛人就是洛阳人。
客家人主要居住在广东、福建、广西、台湾、香港、澳门。其语言系统分为两支,即闽台话和粤语,但总称“河洛话”。海外华人大都从这些地区迁去,因此大都是河洛人。
正因为这样,海内外华人对洛阳有割不断的亲情,在福建、台湾等地都有洛阳村,而以“河洛”、“洛阳”、“河南”命名的堂号更是举不胜举。特别海外华人,身居异乡,更是有寻根问祖的愿望。他们盼望着祖国的强大,盼望着祖地的兴旺。
1983年,洛阳市历史学会、洛阳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相继恢复后,提出了中华民族“根在河洛”、“河洛文化”等重要学术命题,引起了海内外华人的共鸣。1989年起,洛阳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连续召开了三次“根在河洛”与河洛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把“根在河洛”与到洛阳寻根活动推向高潮。
其实,“根在河洛”一词有更广泛的内涵。不仅海内外华人的根在洛阳,而且汉文化圈内的日本、韩国等文化之根也在洛阳。这些国家的佛教、道教、儒教文化、传统的典章制度、建筑模式、园林风格无不打上洛阳的烙印。直到今天,日本人的习惯仍把进京称为“上洛”。不断前来观光的日本人经常在二程墓、白园及龙门流连忘返。1999年6月,一批日、韩专家组成苏秦故里考察团在苏秦故里太平庄考察。捧走苏秦故里一捧泥土,寄托对苏秦崇拜之情。这种对洛阳的感情在东北亚、东南亚、东亚有普遍性。
从更大的范围来说,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在洛阳和大秦(罗马)之间存在一个中西文化交流的走廊?B11?。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断言,传统的科技成就大都起源于古老的中国。而作为中华古都所在地的洛阳更是中华科技乃至西方科技的根之所系。
当然,对于海内外华人来说,到洛阳观光不仅仅是欣赏洛阳丰厚历史文化,而且朝拜圣地、圣城。这种朝圣活动与伊斯兰教信徒每年一度的麦加朝圣活动意义相通,“永怀河洛间,缅怀祖宗业”是海内外华人的共同心愿。
三、开发朝圣资源是洛阳的必然选择
回顾中国历史,其实经历了两个时代,即以洛阳为都的强盛时代,和北宋以后不以洛阳为都的衰落时代。在第一个时代,历代统治者往往以“光宅土中”统一天下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而在后一个时代,由于战乱和元、清的相继入主中原,中华之根的洛阳逐渐被淡忘。洛阳成为中国历史由盛而衰的见证。目前,中国又面临一个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而弘扬传统、汇聚英华,加强民族的凝聚力,恢复民族自信、重整一脉相承的圣地根脉是民族复兴的必然。
有些学者指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正有国际化、现代化、时代化的趋势。但是,任何民族的凝聚力都需有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就是民族圣地。通过强化圣地观念,加强民族认同,这是民族凝聚力的最重要体现。因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就是圣地。当印度人手捧恒河水的时候、当阿拉伯人朝拜麦加时,他们民族凝聚力正在强化。同样,当海内外华人前来洛阳朝拜圣城、圣河时,民族凝聚力也正在升华。我们也只有加强民族凝聚力才能立于民族之林。
研究圣地是圣地建设的基础。对于洛阳是中华民族的圣地这个命题的研究刚刚开始,但提出这个命题已是良好的开端。当然,这不是一个新命题,在宋代以前人们就是这样认识的。在民国21年国民政府迁都洛阳,也是出于民族复兴的考虑。但是,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去做太多的工作。建国以来,洛阳史学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对一些重大问题还未有真正触及。面对某些学者明显矮化洛阳的趋势,洛阳无能为力。面对外地的“泛圣地”现象,洛阳学术界熟视无睹,认识不到洛阳重要文化资源正在被系统地剽用。
宣传圣地是建设圣地的前奏。1989年后,洛阳召开三次“根在河洛”与河洛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后,河洛文化成为一个响亮的学术名词。如果洛阳继续开展这个工作,将有力地起到宣传洛阳和吸引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
传统和现代,民族和国际并不存在一条鸿沟。越是传统的越是现代,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这已是学术界的普遍共识。重建民族圣地,回复传统,正是洛阳现代化的需要。洛阳的未来是什么?洛阳的主体形象是什么?不是不土不洋的四不象,也不是纽约的翻版。洛阳有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对历史的回归,对传统的回归。回归的尽头,就是重续历史割断了的汉唐雄风。城市建设要以历代古都建
设的实践为本,适当借鉴外地经验,回复到洛水清流、邙山青翠、园林广布、古风悠悠的圣城形象。九朝都会、民族圣地、中华圣城,这是洛阳的主体形象。
在具体操作上,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白马寺——磁涧一线与郑洛高速公路之间大面积退耕还林(可发展经济林)。在洛阳辖区的郑洛、洛三高速公路两侧及进入洛阳的公路两侧各建宽一公里的林带。在林区的白马寺、上清宫和平逢山重新规划释教、道教祖庭游览区、炎黄二帝大宗祠。对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个皇陵区进行规划复原。这样就构成一个朝圣怀古游览区。这种规划的意义重大。第一,造成一种进入洛阳即进入林区的文
化氛围。第二,可以使北邙山干涸的山泉重新出现,改变长期缺水的状况。第三,可以保护这座圣山,避免进一步的生态破坏。第四,可以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单一种粮的局面,增加农民收入。更重要是吸引游客,给洛阳旅游业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大规模整修周公庙,形成儒教祖庭风景区。具体是以现周公庙为基础,北起中州路、南到九都路恢复古建筑群。在中州路与定鼎路交叉口建设圣城广域。周公庙南门面对九都路,与洛浦公园东园相接。在现惊险大世界拆除后恢复定鼎门。洛河上修索道桥与邵雍祠相连。大规模整修邵雍祠。洛浦公园实行改造,形成森林为主的风景区。在相应位置恢复洛神庙。
再次,洛龙公路改造后,在公路两侧各修宽一公里的林带,使洛龙公路林带和洛浦公园林带相连。使洛龙路成为一条林间公路。该公路连接关林庙和龙门风景区。龙门风景区内龙门大桥拆除,洛汝公路绕行。伊河上修索道桥连结东西两山。龙门东山到黄华山一线全部退耕还林。
最后,黄河小浪底游览区统一规划,形成一个以山水风光和寻根旅游为一体的旅游区,直属洛阳市政府。小浪底东起大坝、西到黛眉山,恢复森林植被,洛阳到小浪底的公路两侧各修一公里林带。使小浪底林区与北邙山林区相连。在荆紫山整修黄帝庙。这样,一个从小浪底大坝出发的旅游船队可以在古风氤氲的黄河小浪底水库进行一日畅游。
另外,在五大都城遗址上建五个大型博物院。在周王陵集中的周山建立周山文化公园。另建商人之祖的白圭纪念馆等,花果山建孙大圣文化基地。这样与洛阳圣城建设互为表里。圣城建设还需要加强洛阳精神文明建设,重塑洛阳人的形象。系统开发有洛阳特色的旅游服务项目等。
总之,洛阳作为中华民族的圣地有取之不竭的文化资源,以此为契机,树立洛阳的主体形象,广招全球华人宗亲来圣地朝圣观光,市场潜力极大。以圣城建设为向导,深层次开发和规划洛阳旅游城市,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注释:
①洛阳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黄河小浪底文化丛书编委会:《黄河明珠荆紫山 》24~38页、233~238页、244~252页、270页。香港教科文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②《旧唐书·武后纪》③⑩洛阳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河洛文化论丛》(二)256~262页、88~125页,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④《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谈在洛阳逝世前,嘱托其子司马迁完成《史记》。⑤杜康故里在汝阳县杜康村。参考杨龙水、王振昌:《杜康造酒遗址考证》,《河洛春秋》 1990 1期;芦焰:《杜康村和广成苑》,《河洛春秋》 1990年 2期;王振昌:《中国文化圣地杜康仙庄》,《河洛春秋 》19 9 4年2期。⑥《汉书·食贷志》⑦杜甫祖籍在偃师首阳山,杜甫墓也在此。参见林朴:《杜甫墓究竟在那里》,《河洛春秋》1995年 1期。⑧郑贞富:《苏秦通论》,《河洛春秋》1999年 3期。⑨《列子·天瑞篇》:“伊尹生于空桑。”《水经·伊水注》:“伊尹水生于空桑,以伊水为姓。”明宣德《重修伊尹祠记》载,伊尹故里在“嵩县之南十里许”。丝绸之路的研究是洛阳新时期史学的重大成就,参见郑贞富:《二十世纪洛阳史学研究综述》,《河洛春秋》1999年2期。
责任编辑:Xiaohe
- (明)憨山大师 2014-09-28
- 释迦牟尼佛 2014-06-15
- 《竞报》:佛教的本质不是宗教而是教育 2014-06-07
- 天堂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展现巍峨雄姿 201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