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郎与河洛文化溯源

     2006-11-10 22:04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中华圣城 > 正文

   台湾有“河洛郎”、“河洛文化”之说。“河”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洛”即今黄河中段南面之支流--洛水;“河洛”,泛指黄河与洛水交汇之流域。其正点,在河南郾师二里头。当年“河洛郎”从这里出发。]
 
  通常,一个广有影响的区域性文化概念的确立,总是依附于强大的国家政治力量。例如,以儒雅、严谨著称的齐鲁文化,便以春秋时代的齐国与鲁国为依附;而以悲凉、勇武名世的燕赵文化,则以春秋时代的燕国和赵国为基石。此外,春秋之际,晋、秦、楚、越、吴各国,亦各有与之相对应的历史文化概念。“河洛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广,它所依附的国家政治力量当在“河洛”之间。
     
中国文化之源头

  翻开中国历史,定鼎河洛地区的王朝屈指可数。史载:“禹都阳城”。据考证,河洛之间嵩山南麓登封境内告成镇王城岗是其故地。史载:“商在西亳”。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便是认定:今河洛之间的偃师商城内城,即“商汤之都”。周王朝定鼎洛阳,功在河洛,更属不争。因此,司马迁著《史记》称:“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据此,可以论定:河洛文化即“夏商周文化”。河洛文化发乎夏,成于周,其准确定义为:夏商周政治覆盖之下河洛地区的文化现象。依今日地域观念,黄河两岸,郑州,洛阳,安阳,皆堪称河洛腹地。

  河洛文化,素称中国文化之源头。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集大成之地在河南安阳。中国最早的图书为“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出自洛阳。今河南孟津有“上河图村”、“下河图村”、“图河故道”等地名,洛宁尚存“洛出书处”古碑两通,中国“图书”二字即由“河图洛书”简化而来。中国最早的哲学经典《易经》,中国最早的文学经典《诗经》,中国最早的政治学经典《礼记》,中国最早的历史学经典《尚书》,中国最早的地理民俗学经典《山海经》,中国最早的伦理学经典《道德经》等等,所有这些最古老的文化经典,皆出自上古三代中原地区,俱是河洛文化!
 
  不仅如此,现代考古证明,甚至早在夏商周三代之前,古河洛地区的文化成就已相当辉煌。河南汝州出土的彩绘陶缸“白鹳献鱼图”,距今约6000年,堪称丹青鼻祖;河南舞阳出土的贾湖骨笛,距今约8000年,首开乐坛先河……
 
  因此,古今华人,或大陆,或台港澳,或海外,无论走到哪里,只要讲中国话,用中国字,行中国礼俗,认中国宗亲,食中国饭菜,便是认同了“河洛”,认同了“中原”。
 
  年除夕,台当局推出贺岁片:吕秀莲耍木偶,陈水扁写春联。“木偶戏”,在台湾也称“傀儡戏”、“布袋戏”,据有关专家考证,正是由河洛地区所传承,被誉为中原古代文明的“活化石”;春联则起源于周王室的桃符,其地在洛阳,亦是正宗的古中原河洛文化。

两次大规模迁徙

  人到哪里,文化跟进到哪里。河洛郎东渡台湾,经两次大规模迁徙。
 
  第一次迁徙,由中原而闽南。史载有三:一、西晋“永嘉之乱”,中原板荡,北方人民大举南迁。其时,中原衣冠八姓--陈、林、黄、郑、詹、邱、何、胡,举族迁入闽越。二、唐高宗年间(669),河南固始人陈政奉武则天之命,率府兵3600人入闽,镇压漳泉一带蛮獠啸乱;之后,其子陈元光又率固始58姓军校携眷增援。三、唐朝末年,群雄割据,中原人士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响应黄巢起义(874),辗转南下,进入福建。正是随着大批中原“河洛人”的到来,闽南由一片蛮荒渐趋繁荣。

  第二次迁徙:由闽南而台湾。一方面,随着闽南的开发,社会自然张力渐趋膨胀;另一方面,宋元以降,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全面南移。至明清两代,中国东南地区“依山傍海良田少”的矛盾日益尖锐,“河洛郎”向台湾大规模迁徙。先有荷兰殖民者的掠夺性移民,继而是郑氏政权的军事移民,而后发展到清代波澜壮阔的移民高潮。届1895年日据台湾前,台湾汉人达30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系由闽南移入,即古河洛后裔——河洛郎





上一篇:源出河洛的客家文脉  
下一篇:“中国”本义考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