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中国古都之源

     2006-12-07 21:48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中华圣城 > 正文

秦艳培
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
  
偃师,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南岸。它南依嵩岳,北临黄河,东控虎牢,西扼崤函,伊、洛河水在境内逶迤百里。偃师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凯旋而归,在河洛平原一带“息偃戎师”,“偃师”由此而得名。
    
“河洛毓秀地,古亳帝王都。”偃师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交通便利,物阜民丰,且四塞坚固,易守难攻,是一片“河山拱戴、天成帝居”的理想之所。最早在偃师建都的帝王,乃传说时代五帝之一的帝喾高辛氏,《史记·五帝本纪》云:“帝喾、都亳”;《集解》注曰:“亳,今河南偃师是也。”可见帝喾建都的亳地就是在偃师境内。当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先后有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故素有“洛阳十三朝古都半在偃”之美誉。

夏朝,华夏人类文明史建立的第一个王朝,其真正意义上的王都——斟鄩即在河南偃师。对此许多史料都有记载,古本《竹书纪年》说:“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史记·吴起传》说:“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尚书·序》说:“太康失邦,须于洛汭(注:汭,两水交汇处)。此即太康所居,为近洛也。”《括地志》说:“故斟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可见,夏都斟鄩就在今偃师境内伊洛一带平原上。重大的考古发现完全证实了这一点。1959年夏,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徐旭先生率队来豫西作“夏墟”调查时,在偃师境内伊、洛二水汇流处上游的二里头村南高地上发现了二里头遗址,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掘和研究,证明这里曾经是一处古代都邑。从二里头遗址的方位、环境、地貌等情况来看,同古文献所记载的夏都斟鄩相吻合,历史文献与地下挖掘材料相互印证,说明这里就是夏代中晚期的都城斟鄩。二里头遗址范围很广,总面积约375万平方米。在遗址中部发现多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规模最大的1号宫殿基址位于整个遗址的中央,是一处高出地面、略近方形的夯土台基,占地总面积达10000平方米。基址之上,是一组由正殿、廊庑、庭院和门道等单体建筑组成的布局规整的建筑群。正殿位居基址北中部,是一座面阔8间、进深3间的四坡顶重檐式建筑。其四周廊庑围列,正殿之南为一宽敞的庭院,过庭院为面阔八间的牌坊式大门。二里头遗址东南部还发现大面积铸铜、制陶作坊遗址,其中青铜冶铸作坊是目前我国所知最早的。已出土的遗物有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等,其中青铜器有刀、爵、戚等,也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二里头遗址由于其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典型的代表性,而被考古界定名为“二里头文化”,代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时期。同时由于其它夏文化遗址均未发现宫室遗址,二里头遗址也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都”。1988年1月,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商代都城曾多次迁徙,史书有“前八后五”之说。商汤灭夏后,又曾有过五次迁都,而最早建立的都城西亳即在偃师境内尸乡沟一带。《汉书·地理志》中,班固在河南郡偃师县条下自注曰:“尸乡,殷汤所都。” 又曰:“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徙都之”。其他文献也多有提及,“偃师有尸乡”; “亳邑故城在洛州偃师县西十四里,本帝喾之墟,商汤之都也” ;“汤都也,亳本帝喾之墟,在禹贡豫州河洛之间,今河南偃师城西二十里尸乡亭是也” 。1983年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偃师市城西尸乡沟发现了一座具有都城规模的商代古城遗址。该遗址位于伊洛河交汇处北岸,北靠邙山、南临洛河、西距汉魏洛阳故城约10公里,西南距二里头遗址约6公里。古城遗址全部湮埋在今地表以下,经过15年的勘察、发掘,迄今探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大城城垣西南两面较直,北垣东段向东南斜收,为避开城址东南一个陂池,东垣中段偏南部位的墙体又向西南折收,使城址平面略呈刀形。城垣南北最长1700余米,东西最宽1200余米,南端仅宽740米。探到城门有7座;其中北垣1座,东、西垣各3座。小城位于大城西南部,南北长1100米,东西宽740米,墙宽6~7米,其南垣、西垣和东垣的南段同大城城垣重合。宫城位于小城纵向轴线偏南部位,平面为方形,长宽各约200米,四周有宽约3米的宫墙,南面正中设有宽阔的门道。宫殿建筑群密集分布于宫城的中、南部。现已发掘的有2号、4号、5号、6号、7号等宫殿建筑。偃师尸乡沟商城是继二里头夏都斟鄩之后,河洛地区出现的又一座都城,是我国考古发现的商代城址中,年代最早、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好、文物遗存最丰富的一座商代帝都遗址。经过对古文献和考古发掘资料的研究,不少学者认为偃师商城是当年商汤灭夏之后最早建立的都城西亳,偃师商城内小城的始建年代是夏商分界的界标。偃师商城作为“商代第一都”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1988年元月,国务院公布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周时,周成王命周公营建洛邑,在洛河北岸修建了成周城,曾迁殷贵族于成周城。西周末年,周平王为了躲避戎族人的袭击,东迁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帝王曾先后居成周城达二百余年。秦代于洛阳置三川郡,郡治成周。西汉高祖刘邦曾都此数月,后改三川郡为河南郡,郡治仍在故成周城内。此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个朝代先后在偃师建都,其都城就是在周代成周城、秦代三川郡郡治和西汉洛阳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世称其为汉魏洛阳故城。汉魏洛阳故城遗址绝大部分位于偃师市首阳山镇,另有小部分位于与偃师市交界的洛阳市郊区及孟津县。其北靠邙山,南临洛河,由外廓城、内城、宫城构成。今存内城遗址东垣残长3895米,西垣残长4290米,北垣长3700米,南垣因洛水改道北移而被冲毁,残垣一般高出地面1~2米,北垣东段高出地面5~7米。城墙皆夯土板筑而成,周长约14公里。城内主要建筑为宫城、宫殿、衙署、苑囿等。明堂、辟雍、灵台是内城南郊的三大礼制建筑。灵台遗址在今偃师市岗上村与大郊寨之间,遗址范围达4万多平方米,中心建筑是一座方形夯土高台,东西残宽31米,南北残长41米,残高8米余。明堂遗址位于灵台遗址之东,整个范围南北长约400余米,东西宽约386米,其主体建筑遗址系夯筑台基,正方形,南北长64米,东西宽63米,厚达2.5米。辟雍遗址位于明堂遗址之东,遗址为正方形,长宽各170米左右,是一组完整的夯土建筑群,由4个不同方位的“品”字形夯基构成,每一“品”字自成一建筑单位,另有一座较大的长方形基座位于南部。内城南郊还有汉太学遗址,在今偃师市太学村附近。太学遗址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达3万平方米以上,西部也有2万平方米左右。在遗址内部有大面积的夯土建筑遗址,有一排排的建筑房基,或为东西长方形,或为南北长方形,排与排之间距离相等,排列有序。位于内城西北角的金墉城,为曹魏明帝所筑。南北长1048米,东西宽255米,总面积26万平方米,城小而固。经勘察发现三座小城连在一起,平面呈"目"字形。城外有河水环流,各城门阙皆有遗迹。宫城遗址位于汉魏故城内城中北部略偏西处。其平面和内城形式略似,为南北长方形,面积约内城的十分之一,其中南、东、西三面城垣保存尚好。另据有关文献和勘探发掘,外廓城也已大体搞清,其范围“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东、西、北三面残垣均已发现。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光流逝,夏商周王朝在渐渐地离我们远去,而重大的考古发现却使偃师在我国古都发展史上里程碑的地位逐渐地显现出来。上个世纪50年代发现的偃师二里头遗址是我国迄今为止可确认的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具有“华夏第一都”之称。80年代震动世界的考古大发现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是商汤灭夏后最早建立的商代都城,被称为“商代第一都”。汉魏洛阳故城遗址是中国所有的都城遗址中规模最大、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古城之一。夏、商、周三代先后在偃师境内建都,夏都斟鄩即今偃师二里头遗址,汤都西亳即今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东周都东周城即今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夏、商、周三代同源,偃师可谓为中国古都之源。

目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已经被纳入了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标志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向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同时,众多专家学者也建议将偃师商城遗址与二里头遗址捆绑为“偃师夏商都城遗址”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相信不久的将来,偃师将随着三大都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一同走向世界。偃师作为中国古都之源的魅力也将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游览、参观、考察。

发表于《寻根》杂志2005年第2期





上一篇:伽蓝幽香释祖地 河图象数华夏根  
下一篇:偃师商城:河洛文化的眉批和集注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