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访关林 拜谒武圣

     2006-12-16 21:10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中华圣城 > 正文

文/李红军

这里埋着一个英雄的头颅

  提到关羽,举凡华人,无论老幼青壮,富贵贫贱,海内海外,没有不知道的。他是中国历史人物中最为各阶层人士熟知和敬慕的道德偶像。关羽一生实践的“忠义仁勇”已在广大民众的生活中衍化为一种具有民族精神特质的文化形态。中国人对关羽的崇敬和信奉,形成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民族认同方式。正是三教并尊的关羽,把所有国人统一于一种精神,也把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人华裔,从道德意义上联系在一起。

  提到关羽,不可能不提到关林,因为,关林是大忠大仁大义大勇的旷世英雄的首级安放之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忠义精神”的存放之地。
 
末路英雄的归宿

  乘车自洛阳市区出发,不过10多分钟,便来到了位于洛阳市南郊8公里处的关林镇,关林便在这关林镇里。在关林外迎候我们的关林管委会王治淮主任说,关林镇就是因关林而得名。

  在关林大门外五六十米处,有三门道石牌坊一座,这是关林大型古建群入口的标志。该石牌坊造型质朴庄重,坊柱上有对联两副:“义存汉室丹心耿,志在春秋浩气长”;“诚则无贰无杂, 气也至大至刚”。

  关林,简单地说,就是埋葬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羽首级的地方。这真是一种悲壮的面对——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个受到整个民族敬仰的人物,竟落得身首异处,不能全身安息。

  所有读过《三国志》的人,应该都耳熟能详这样一段故事。

  《三国志·武帝纪》载:“(建安)二十五年春,(操)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吴主孙权为夺荆州要地而袭杀关羽,但又害怕刘备起兵寻仇,于是将关羽的头颅送给曹操,希望以此嫁祸曹操。曹操何等人也,这等雕虫小技,当然瞒不过他。曹操将计就计,以王侯之礼把关羽的头颅葬在洛阳城南。

关林的建庙史

  三国之后,关羽逐渐成为朝廷黎庶普遍崇敬的忠义仁勇的化身。“英雄有几称夫子?忠义惟公号帝君。”关林的创建是在关公信仰升温的基础上,在关林庙会的氛围中开始的。河南、山西等地乡民为建关林纷纷自发捐输资财,其中,洛阳嵩县、汝阳、洛宁、伊川等周边县乡的民众最为踊跃。

  关林具体创建于哪年哪月,如今已很难考证。据关林万历二十五年《创塑神像壁记》载:“我皇上御极,屡勤忠义,以翊国祚,乃敕封‘协天大帝护国真君’,而元冢依然如汉制……不日,寝宫落成,西配殿工竣……于后寝宫塑神像七尊,工始于二十一年,逾年告成。”据此可知,洛阳关林庙宇应该始建于万历二十年以前,距今已有四百多年了。

  现在的关林,是在历朝历代对关林的添建、修葺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如今的关林,记载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于关羽精神崇拜的轨迹。

  清顺治十七年,关中杨凤鸣拜谒关林,看到房屋破败,就与同志者捐助修葺。此次虽为部件修复,但已拉开重修关林之序幕。

  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钦命提督河南全省地方军务右都督许天宠等16位州县地方官吏“重修关圣帝君庙”。这是清朝开国以来第一次对关林诸殿进行大规模修葺。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战乱不绝,在几十年的时间中,关林仅得到两次局部修整,其中一次为修复塑像。

  1932年1月30日,南京政府以日寇海上攻势难以遏止,国都南京危如累卵,遂迁都洛阳苟求偏安,洛阳一时冠盖如云。当时关林围墙几近毁坏,张学良、刘峙两人于是“倡议集资,培而新之”。工竣立碑一通,落款是“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谷旦”。

  1949年以后至2000年,关林先后进行过10余次修葺,这也是关林建庙史上的第二次维修高潮。

关林:一个精美的古建筑群

  现在的关林,包括庭院两重,殿宇三进,石坊四座,廊庑厅堂百余间,占地180亩。关林的主体建筑平面布局呈回字形。明代的关林是以大门(即今日仪门)、钟鼓楼、东西廊房、左右配殿和二殿共同形成一组封闭的长方形,包围着中心建筑大殿,显示出庄严神圣的气氛;清代对关林进行了扩建,新增了大门和关林围墙,把包括三殿在内的所有明代殿宇和高大墓冢圈在其中,与外界完全隔绝,加上院内遍植翠柏,更显得关林威严壮阔。

  关林大门对面的舞楼则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而存在。从总体规划看,整个关林建筑群均以大殿为核心,反映出封建社会“居中为尊”的思想意识。这组建筑还体现了我国古建筑文化的传统特点,从大门外的舞楼、大门、仪门、大殿、二殿、三殿、墓冢直至后门为其南北向中轴线,其他建筑的布设皆沿此线左右严格对称,其中以门外石牌坊,院内钟鼓楼、两个焚香炉、东西廊房及左右配殿的对称最为突出。

  关林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它是林、庙合一的典型。前为庙,后为林,既分又合,浑然一体,从前到后层层递进,显示出纵深探秘、令人神往的意境。由大门至仪门,踏过甬道,穿越大殿、二殿、三殿,最后延伸至关羽葬首之山陵——“钟灵处”,既体现出庙依冢而建的历史事实,又突出冢借庙而存的幽深峻挺之感。

  关林的另一独特韵味是:古柏林与石碑林相映衬,自然风景和文化底蕴相协调。在修建庙宇的同时广植侧柏,使殿堂兼具园林特色,八百株古柏形成一处郁郁葱葱的林海,土冢和殿宇掩映其中,殿借柏之翠,柏助庙之幽。历代修建关林的碑刻排列成行,碑述庙史,庙据碑证,将这处祭祀场所衬托得更加静谧肃穆。

  因关林属于列入朝廷礼制的祭礼庙宇,根据我国礼俗,祭祀酬神往往要演唱大戏以助祭,舞楼也就应运而生。现在的舞楼(也称戏楼)为清代乾隆五十六年商人施银添建,与关林大门相对,坐南朝北。舞楼的平面布局呈凸字形,突出部分为前台,长9.3米、宽3.5米、高2.25米,顶部为面阔三间的木构歇山式,因是表演场地,仅用木柱承载屋顶而没有墙壁,观众可从正面和两侧观看表演。舞楼的前后檐柱用五彩斗拱承托五架梁,上用瓜柱托起单步梁,支撑金檩及歇山顶檩,角柱支撑飞檐,角梁外延呈龙头形。后台左右外伸至五间,以增大面积供演员化装和休息。舞楼后墙厚1.1米、高5米,中开一方形直棂窗,长1.4米、宽1.3米。后墙外侧偏下镶嵌清代贞烈词赋石碑五方,均高32厘米、宽60厘米左右。舞楼上层的歇山顶正脊长3米,上立雄狮,背驮宝瓶。戗脊上立天马、狮子等走兽。整个舞楼坡面全部用绿色琉璃筒瓦覆盖,飞檐下悬金铃,迎风作响。

  舞楼的用途是作为祭祀关羽时献戏的舞台。建成之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春祭、五月十三诞祭、九月十三秋祭,都要在舞楼上进行大型戏剧表演以酬神。因其设计精巧,构筑绝妙,成为中国舞台建筑的典型代表。

  关林内建一八角亭,亭建于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构筑奇巧,别具一格。亭内有龟趺石碑一通,高4.8米,碑头雕龙。碑的正面书题“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为历代帝王对关羽的最高封号。

  旧时帝王墓称陵,王侯墓称冢,百姓墓称坟,圣人墓称林。关羽被尊为“武圣”,故其墓称“关林”。关林,是对关羽的最高敕封,对关羽精神的最高奖赏,是后人为关羽建起的丰碑。

这里有着许多神奇的传说

  到关林,你处处感受到的是神奇,比如那纠缠交结盘旋而上相偎相依的两棵松树,那根部犹如孔雀开屏的柏树,还有那似乎还散发着墨香的慈禧亲笔题字。
  可以这样说,关林里的每一棵树,每一个殿,每一个摆设都有“来头”,虽然,很多也许只是传说。

  关公正宗嫡传64代玄孙关现伟、63代玄孙关孝顺说,到关林不知道一些关林的故事,也算是白来了。关现伟和关孝顺现在住在关林附近的李屯,他们能够追溯到的先祖是关羽第51代玄孙关世科。

  关世科原本是山西运城人,明万历甲寅年(公元1614年),当时关世科和另外6户关姓人家被朝廷从山西派到河南来为关公守墓。

  这一守就“守”下了他们这些关公的后代。在他们的记忆里,关林的故事很多。

柏树的传说:柏上松与龙头凤尾柏

  进入关林,映入你眼帘的首先就是翠柏。到了关冢,就满目都是翠柏了。据介绍,关林翠柏相当有名气,还是洛阳八小景之一。

  洛阳有句俗话叫“关林里的柏树数不清”。这话有点夸张,但关林古柏确实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关林的古柏不仅多,而且长得奇,有几株古柏还有着美好的传说。

  在这诸多的翠柏里,有一棵叫柏上松,就是在一棵巨柏的枝干上,奇怪地又长出了一棵小一点的松树,而且长得枝繁叶茂,直插云霄。这是咋回事呢﹖

  传说,农历五月十三是关公的诞辰,每逢这天,来关林烧香祭奠的人成千上万。由于关公被奉为三界伏魔大帝,所以,全国各地的鸟也要赶来朝拜,以求关帝保护它们那弱小的生命。有那么一年,住在西岳华山上的黄鹂鸟衔了一颗松子,不辞辛苦带到关林,作为祭品献给关帝。供桌上摆放的是人类的心意,这黄鹂就把松子放到了巨柏的树洞里,并祝愿松树蓬勃生长,常青不老。天长日久,柏树上这松树就长成了大树。

  还有龙头凤尾柏。关林大殿东西两侧有两棵古老的柏树。西边那棵,有一枯枝下伸,形似龙头,人称“龙头柏”;东边那棵,树根裸露甚多,呈扇面形,且环纹甚密,活像凤尾拖地,故称“凤尾柏”。

  传说这两棵柏树是真龙真凤变的。原来,关林三殿早年曾供有关羽秉烛看《春秋》像、出行像和睡像,这些像塑得神形兼备,活灵活现。三殿因此也称作“寝殿”。百兽之王东海龙王和百鸟之王南岭金凤出巡,来到关林时正是晚上,龙凤看到,关公的塑像真的变成了活人,在月下翻看书卷,批阅公文。于是,龙凤赶紧落下来,栖息在两棵大柏树上,龙眼如灯,凤尾放光,照得庙内通明,既给关公夜读照明,又像大臣值日似的恭候关帝。天长日久,龙凤和柏树长成了一体,龙头变成了柏枝,凤尾变成了柏根。

  关林的柏树被称为旋生柏,这是因为关林的柏树枝干多旋转着生长,密密的树纹扭着许多圈儿,显得十分奇怪。据传,关公被封为三界伏魔大帝后,常乘着一股白气,旋转着升到空中,去各地降妖除怪。关公升天的次数多了,气流就把柏树旋成了现在扭腰麻花似的样子。你要仔细看看,会发现关公墓前的几棵旋得特别厉害呢!

慈禧的故事:这一次留下的不是代笔

  如果说上面的故事只是神奇的传说的话,那么关于慈禧的故事则是真事了。

  关林有两块匾额,据说是慈禧的真迹。一块是“威扬六合”,一块是“气壮嵩高”。

  据说光绪帝即位后,慈禧太后忽然对写字送人产生了兴趣,因为这很能显示出一个人的学问呀!于是,她就拼命练起书法来。然而,书法的功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出来的,慈禧练了一阵儿,看看自己的字,觉得送人还是不太能拿出手。她脑瓜儿一转,就决定找一个写得好的妇女来给她代笔。

  寻人的旨意传往各省。恰巧,四川有位官眷叫缪素筠的能写擅画。她本是云南人,因丈夫死在蜀地任上,就定居在四川了。地方官把她护送到京,慈禧当面一试,很满意,就把缪留在身边。从此,许多王公大臣就得到了慈禧太后赏赐的“御笔”,题字上还盖着鲜红的“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的印玺。这些所谓“御笔”,多出自缪素筠之手。当然,不知情的官员得到“御笔”,自然是高兴万分;知情的人虽然明知这是代笔,但毕竟是太后送的,恩遇有加,自然也乐滋滋地挂出来炫耀。

  物以稀为贵。太后的“御笔”送得多了,也就不再特别金贵了。但洛阳关林庙拜殿悬的这匾额,据传确实是慈禧亲笔所题,不是那些送滥了的代笔。

  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光绪帝和慈禧仓皇逃出西直门,胆战心惊,跑了一天连饭都没的吃。一行人后来逃到西安。一年后返京时,慈禧于9月16日到达洛阳。19日,慈禧到关林上香。在关林,看着三国时这位叱咤风云、忠勇保主的名将关羽,慈禧心潮激荡,感慨多多:我大清缺的不就是像关羽这样忠勇善战、能保国安民的良将贤才吗?如有此才,我何至于仓皇出走、备尝艰辛?如有关羽,我大清岂不称雄天下、威镇寰宇?

  慈禧太后浮想联翩,忍不住就想题个字。在逃离北京时,慈禧和光绪唯恐跑得慢了,那么多嫔妃贵人都没带上,哪还顾得上一个代笔的?因此,慈禧这次就握笔抒怀,亲题了这“威扬六合”、“气壮嵩高”的匾额。太后也不是寻常人物,那字虽不如书法家功力深厚,但也是自幼练习,故写得也是端庄雄劲,蛮有气派。

关公的传说:为民除害斩巨蟒

  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来自明代。

  据传,明万历年间,有位朝廷使者路过洛阳。洛阳地方官汇报地方情况时告知,这龙门山一带最近出现一条巨蟒,现身时伴着腥风血雨,电闪雷鸣,或夜间偷吃牲口家畜,或白天吞食览胜的游客、下地的农民。这条巨蟒骚扰得附近居民惶惶不安。官兵虽数次搜山,却难觅踪影,着实令人头痛。

  听说地方不宁,使者心中沉重,在官舍中歇息后久久难以入眠。夜静更深,恍惚间使者看到面前出现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将。这大将身高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

  使者觉得这人眼熟,可又不曾见过,忙问:“将军是……”

  将军说:“吾乃蜀汉关云长,人称关公者。昔遭吴贼所害,幸曹公厚葬于洛郊,得避风遮雨,享受香火。然岁月悠悠,庙宇残破,故烦请使者代奏当朝皇上,帮吾重修宅院,当感激不尽。”

  使者恍然大悟,这不是名垂千古的三国关羽吗?戏里演他,说书的讲他,难怪眼熟呢!使者连忙行礼答道:“定当代奏。”

  望着面前这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使者喟然生叹:“当今缺的就是这类英雄,不然,洛阳地面何至于蟒精作怪,官兵无奈?”

  关羽见使者叹气,关切地询问原因。使者讲了巨蟒作怪一事,关羽朗朗一笑:“一条毛虫,明天擒来就是!”

  二人正说话间,忽闻“梆梆”更响,关羽忽然隐去,使者惊得“啊呀”一声猛睁大眼,方知刚才全在梦中。他看天已将明,起床吩咐轿夫:“立即拜谒关冢。”

  关冢,虽冢隆碑丰,然断壁残垣,荒草没膝,蛛网百结,千余年的兵火战乱早将昔日雄伟面貌荡涤得面目全非。使者不由百感交集。

  忽然,晨雾迷茫中,关冢上腾起一股白气,旋转着直指龙门方向而去。使者正惊疑间,又看见天上洒下稀落腥雨,空中啪啪坠下几块大物,随即一股白气又从云头间旋转而下,息入关冢。

  使者忙看地上那几块大物,竟是被斩作数段的蟒身,不由惊喜得连忙跪下,朝冢墓行礼:“多谢关云长大义斩魔,为民除害!”

  使者返回朝廷,将洛阳所遇奇事奏知万历皇帝,请褒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加冕旒?古代天子的礼帽和礼帽前后的玉串?十二。万历皇帝准奏,派出使臣赶往洛阳祭祀关冢,并发银两征民夫,为关羽建庙植柏。关林现存的仪门、钟鼓楼、拜殿、大殿等都是当时所建。

  美化心目中的英雄,乃是人类的共性。所以,作为唯物论者,当面对传说的时候,你常常感到的可能是荒唐,是可笑。然而,在关林,当我听着这些故事的时候,感受到的却只是一种英雄豪气。

  这种英雄豪气氤氲在关林的角角落落里,无处不在。

这里激荡着一种英雄豪气

   悠悠关林 蕴藏多少豪气

  尽管办公的地方在关林,一天的大半时间在关林,但陪记者在关林采访的时候,关林管委会主任王治淮还是充满了感动。他说,看着关林的一草一木,心中就会不由得生出一股豪情,一种大丈夫为家国奋斗的豪情。

  王治淮这个从小受关公精神滋养的汉子,其实也有过豪举。上世纪80年代,洛阳龙门发大水,在很多人只顾逃命的时候,他只身跳进洪水,硬是在激流里救出两个落水人。

  看着这个平实而又刚毅的汉子,我仿佛更深地触到了关公精神。

  神圣也罢,崇拜也罢,传说也罢,实际上,关林的存在已经成为部分中国文化特质的代名词。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林的存在更多的已经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关林牵动了太多太多人的心,洛阳的,河南的,国内的,海外的,几乎所有炎黄子孙的心。

  关林并不大,牵动全球华人的,不是关林的那些宫殿,而是关公身上的英雄豪气,是关公所代表的精神——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忠义仁勇、诚实守信的精神。

千古武圣 并非一夜长成

  中国人普遍认可两个圣人,一个是文圣人孔夫子,一个是武圣人关羽,这也就是所谓的“文武二圣”。在民间,关公甚至比孔夫子的认同率更高。

  像孔子一样,关公也不是天生的圣人。关公是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逐渐成为公认的圣人的。

  据《三国志》、《山西运城县地名录》、《关帝志》及有关史料记载,关羽,字云长,东汉延熹三年(公元160年)生于黄河东岸的解县,即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常平村。关羽19岁那年,为避难逃至河北涿州,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自此跟随刘备东征西讨,屡建战功,并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冬,关羽在当阳西北被吴兵俘获后遇害。

  关羽成为“武圣”成为“帝君”,有其深厚的中国文化渊源。

  从三国到隋初,人们一直把关羽视为盖世英雄。把他作为神灵祭拜,始于隋朝。

  东汉初年传入中国的佛教,与传统的儒家思想及道教文化在激烈的碰撞中趋向融合,逐步演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据《佛祖统记·智者传》载,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一高僧到湖北当阳玉泉山建庙传教,夜见一长髯神人,自称蜀将关羽,现为当阳山主,愿做佛门弟子。该高僧奏于晋王杨广,遂封关羽为伽蓝护法神。

  道教当然不愿把中国本土的关老爷让于外教。于是,就有了宋徽宗派张天师请关羽为山西运城百里盐池灭妖(斩蚩尤)的传说,道教自此尊关羽为“荡魔真君”、“伏魔大帝”。

  儒家也不与佛道争高低,只是顺其自然地将“夫子”、“圣人”的桂冠献给关羽,形成了文拜孔子、武拜关公的传统文化格局。儒生罗贯中根据《三国志》及民间传说,妙笔生花,撰就一部千年不朽的《三国演义》,将关羽刻画成集“忠义仁勇礼智信”于一身的儒家圣人,是关公文化发展史上的辉煌里程碑。

  儒家及佛道诸教,在历史上有时互渗互补,有时也难以相容,然而尊奉关羽却有共同之处。

  16位帝王曾先后颁旨加封关公,并将其视为皇家保护神。屡屡加封使得关公从民间神灵跃升为国家祭祀的显赫神灵。

  关公得到的尊号有“显烈王”、“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等。

关公豪情 伴华人闯荡四方

  1400多年前的隋开皇年间,山西解州就建起了关羽祠。隋唐以后,各地建起了众多关庙,宋时改称“武安王庙”,元人称“显烈庙”,明清时,基本上统一称“关帝庙”、“关圣庙”了。

  在中国内地,以关林为“首”,形成了很多颇具特色的关公庙宇。山西省解州镇常平村,是关羽家乡、乡人依祖坟立庙,称“关王故里”。从“关王故里”西行10公里,有解州关帝庙,因庙貌古朴宏丽,且占地1.8万平方米,被誉为“武庙之祖”。

  湖北,当阳关陵葬有关羽无首之躯,河南洛阳关林葬着关羽无躯之首。这两处庙殿,均仿皇宫而筑,珍贵文物举目皆是。

  当年关羽东征西讨所到之处,大都建有关庙。

  河南许昌春秋楼,相传是当年关羽保嫂“秉烛待旦”之处;许昌灞陵桥关帝庙,是关羽辞曹操回马挑袍之地;荆州古城,是关羽镇守之所,荆州城南的关帝庙,相传是当年关羽府邸;荆州城外江津湖畔的春秋阁,相传是关公镇守荆州时忙里偷闲研读《春秋》之处……

  关羽遇害以后,相传曾多次“显圣护民”,各地民众官府为此也建了不少关庙。湖北玉泉山麓,竖有“汉云长最先显圣处”石刻大碑,不远处的小关庙,相传是中国最早的关庙。

  在中国边陲和重要关塞,为鼓舞戍边将士之民族精神,旧时也建有不少关帝庙。明长城尽头的嘉峪关,紧靠城门有一座关帝庙;再往西,有天山关帝庙;在中国版图最西边的新疆伊犁,也建有数处关帝庙;在东南沿海的福建东山岛,明朝守岛将士在那里建起了关帝庙。

  在台湾,崇奉关帝之风与中国内地一脉相承。目前,台湾有200多座大小关帝宫庙。台南武庙是其中的佼佼者,该庙明代万历年间始建,现为台湾一级古迹。新竹县普天宫新塑的关帝像,连台座竟有15丈高。台北行天宫、宜兰协天庙、台中圣寿宫、高雄文衡殿、日月潭文武庙等,都是台湾关庙之佼佼者。每逢关帝圣诞,各处抬神轿、演社戏、上阵头,热闹非凡,其香火之盛,与日俱增。

  在海外,凡华人聚居的地方,都能寻觅到关公文化的踪迹。目前,美国纽约、旧金山,日本神户、横滨、长崎等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印尼、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有富丽堂皇的关帝庙。

  关帝庙为何遍及四海?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焦大卫先生认为:“我尊敬你们的这一位大神,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们的关公那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市场经济越来越红火。人们寻求竞争,寻求发展,更寻求诚信,由此,海内外再次掀起新千年的关公热。被尊为财神的关公,被广泛供奉于民宅正堂以及商场宾馆。

  关公何以成为财神?民间相传,关羽被俘至许昌,曹操为收买其心,送上许多金帛玉女,但关公一直不为所动。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后,决定辞别曹操,千里寻兄。临行前,关羽将曹操送来的金银布帛悉数留下,还附上一本清清楚楚的账册。后世认为,这是对商业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的记账法。关公以信义为本,又设计了简明的记账法,因而顺理成章地被尊为“武财神”。

  在中国香港,雷震寰先生在新世纪组建了世界关公文化促进有限公司。雷震寰先生认为,关公文化已成为连接海内外华人的纽带,成为促进关公故里和三国古战场经济发展的亮点,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帝文化正愈来愈热,关公精神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今天,关公精神已经无所不在,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现在,毫不夸张地说,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帝文化的踪迹,就有那一方水土衍生出的崇奉关帝的各具特色的民俗民风。

关公带动经济繁荣

   关公崇拜 引发国际朝圣大典

  2002年10月16日,对于关林管理委员会主任王治淮来说,是一个永远都让他激动,永远都让他心潮澎湃的日子。

  这一天,关林热闹空前,人如潮,车如流,虽然是金秋,可空气仿佛被点燃了,灼人地热。

  这一天,关林国际朝圣大典开幕式于上午9时至10时30分在关林庙前广场举行,来自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十余个团体400余人盛聚关林,祭拜关公。参加朝圣大典的中外记者50余人对大典情况进行了采访。

  大典开幕式上,关林庙前的广场上举行了《浩气雄魂》朝圣乐舞表演,乐舞分为“序曲”、“金鼓咆哮”、“龙腾祥云”、“古乐悠悠”、“盛世雄师”、“雄魂浩荡”、“尾声”等七部分,着重阐释关公“忠义仁勇”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实际上,这次朝圣大典是民族向心力的检验,全世界的炎黄子孙同根同祖,道德精神也并无二致。

  在王治淮心里,大典是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除此之外,大典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吸引全世界华人资金,促进文化经济交流,促进招商引资。

  王治淮说,大典这种形式,是随着关林地位的提升,随着时代演进而逐步形成的。

  1980年,关林辟为洛阳古代艺术馆并正式对外开放。此后海外华人来大陆寻根问祖的人数大量增加,到洛阳关林的海外华人华裔也越来越多,关林在海外的知名度和旅游地位逐步提高。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国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华人相继到关林朝拜关公。

  1993年秋,应洛阳市政府领导邀请,台湾省宜兰礁溪协天庙260余人第一次拜谒关林,受到隆重接待。这是洛阳关林与台湾关庙团体第一次开展民间正式交流,由此也拉开了洛阳关林与海外关庙人士联谊的序幕。通过这次交流,关林管理部门萌发了举办有海外华人直接参加的民间交流活动的想法。

  1994年年初,台湾省普化警善堂、西关庙、玄圣殿等处的有关人士朝拜关林。在朝拜中,他们与关林管理部门进行了加强两岸关庙联谊活动的恳谈。两岸同胞心有灵犀,欣然合拍。从当年6月份开始,关林筹备并成立了“东方文化寻根游暨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组织委员会,大典于1994年农历九月十三(即关羽秋祭之日)举行。

  从那一年开始,大典一年比一年热闹,参加的人一年比一年多。

  王治淮告诉记者,几年来,有2000余人次向关林捐款捐物120余万元。这些捐款者中,最多的就是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同胞。1987年,台湾潘阿来先生捐款1700美元建关林二殿像龛;1993年,台湾安志超先生捐款5万元打关林消防井一眼;台湾富景集团董事连万生先生于1997年、1999年、2000年、2001年先后四次捐款,捐款总额达70万元;2000年,香港周伟荣先生捐款20万元维修关林舞楼。另外,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华人也都曾输资维修关林。

  海外华人的慷慨捐款解决了关林古建筑维修资金不足的问题,使关林的明清建筑得以保护。

  朝圣大典的社会影响是深远的。关羽是超越时空、受到历代人民尊崇的历史人物,他的忠义仁勇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炎黄子孙的心目中,关公是道德楷模与神灵的合璧。据考证,早在明清时期,关羽崇拜就已成为一种普遍的信仰。华人中这种对关羽的普遍崇拜,是关林朝圣大典举办的基础。

  关林朝圣大典不仅迎合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朝拜要求,也向各界人士充分展示了洛阳的现代形象,达到了宣传洛阳、沟通或促成对外经贸的目的。

  据介绍,目前,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的华人和宗亲组织几乎每年都来关林朝拜。我国台湾、香港、澳门三地的关庙人士每年也都组织拜谒团,其中台湾来关林的人数占三地总人数的70%。

  关林国际朝圣大典是洛阳的特色旅游项目,也是河南省旅游局重点推介的特色项目之一。它与洛阳春季的牡丹花会相呼应,形成春秋旅游旺季中的特殊景观,在海内外产生了良好的旅游效应,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今日关林 肃穆与繁华相依存

  实际上,围绕着关林早已形成了关林经济现象。

  上世纪90年代,但凡经商的,无不对关林商贸城耳熟能详。那个时候,作为关林镇的一大经济支柱,关林商贸城曾经盛极一时,年交易额达160亿元,位列全国十大大型综合性批发市场第六位。

  为了重塑关林商贸城过去的辉煌,今年5月24日,投资数千万元的关林商贸城“新商贸城”项目正式开工。“因为关林,才有了关林商贸城,关林商贸城能够辉煌,也离不开关林!”王治淮说,“来关林的人越多,关林商贸城也就越兴旺!”

  关于关林的发展,王治淮其实还有更多更大的想法,比如他的其中一个想法就是:把关林塑造成洛阳最靓的风景,让关林在重量级文化遗产林立的洛阳脱颖而出。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的一句诗道出了古都洛阳的悠久历史。为了凸现洛阳的悠久历史,关林建起了洛阳古代艺术馆。

  洛阳古代艺术馆以收藏陈列洛阳出土的历代石刻艺术品、碑碣墓志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关林的肃穆,也给关林增加了更多的历史文化内涵。走进洛阳古代艺术馆的碑碣墓志陈列室,扑面而来的是数百块漆黑的碑刻。这些碑刻主要记载墓主的生前活动,但内容涉及古代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站在墓碑前,心中陡生一种“今夕何夕”、“人生如白驹过隙”的感慨。再看下去,你所感到的,就是一种对中华民族博大文化的敬畏感了。

  其实,在关林采访,面对翠柏的苍虬古朴,面对关冢的沧桑滞重,敬畏感常常从心底油然而生。

  在关林里面,看到的是一派肃穆和庄严;出得关林,眼前是车水马龙,商业繁华。关林内供奉的是过去的辉煌,记载着一个英雄的史诗;关林外,是现代人用汗水起的商业丰碑,展现的是21世纪人们的智慧。

  现代与传统,简单与复杂,精神与物质,古代与今天,就这么和平共处在关林镇上。

  要走了,回过头再一次注视关林,久久地注视,恍惚间,眼前幻化出一尊金光闪闪的塑像,他通体透亮,祥气缭绕。

  毋庸置疑,那是关羽。

  当然,那不仅仅是关羽,那更是一个民族的道德理想的象征。

  (全文完)





上一篇:偃师商城:河洛文化的眉批和集注  
下一篇: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