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语49:圣人无心百姓心
作者:洛阳 陈志民
[原文]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矣。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矣。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浑焉。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该孩之。
[核心提示]圣人恒无欲,故圣人恒无心,圣人不为自己而起心动念有所求。故无所得亦无所失。圣人以百姓心为心,是圣人知道百姓心所处之层次,随顺其所能理解的语言、文字、行为、方式来导其向善,一路向上。众人皆有余,众人皆有以,以其众人之所有,圣人而知其所无;圣人以众人之所求,而知众人心之所缺;圣人以众人之所欲,而知众人心之所处;圣人以众人之所夸,而知众人心之所居。高下立判,优劣立知。多寡立晓,长短立察。是以圣人应病与药,药到病除,病愈药泯,善巧方便而劝化世人矣。
[直译]圣人的心恒久地处于虚无状态,以百姓的心而为反映。对于善者我善待他,对于不善者我也善待他,以其德本善矣。对于信者我信赖他,对于不信者我也信赖他,以其德本信矣。圣人在天下无有执著,无所偏好,在天下混混沌沌,没有分别。百姓都只注重他自己的耳目,圣人应该像对待孩子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百姓。
[解读]这是老子指导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如何处理他人的善恶分别心,及在得道后如何劝化世人而进行的一番论述。
圣人之言行,即为修行者之楷模也,故我们在这里只解读圣人对世间善恶分别心的处理方式和理论基础,修行者当自行觉悟之。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圣人恒无心,是因为圣人恒无欲,无欲即无私心杂念,无欲则刚,无欲则不受阴魔烦恼之侵扰,无欲即群魔乱舞亦不能胜行者之道心。故恒无欲,即恒我空,恒心空,恒性空,恒法空,以实无有法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圣人恒无心之境地也。
圣人无心,但非圣心无用。圣人不起心动念,以其不自生我念也。一念有我,则一念凡夫,一念作佛,则一念成圣。圣心真空,而有妙用。何用? 即是以百姓心为心也。以百姓心为自心,则自知百姓心之所求,心之所有,心之所欲,心之所念,此时,即无神通,亦如有他心通,知百姓之所思所念,所行所止耳。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矣。”
我们该如何理解“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呢? 善者善之好理解,而不善者亦善之,世人就不容易明白了。于是也就有了是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之争论。《论语》里记载了孔子与学生关于这一问题的问答: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在这里表明了立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无论以何报何,事物还停留在有报有受的层面,是世间法。有报有受,就是轮回,有受有报,就是分别。还有你我人他之分别,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没有破除。老子的“善与不善,吾皆善之”,则无所谓报与不报,受或不受。老子说:“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这里的“无名之朴”就是“本来面目”。什么叫“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就是圣人和百姓没有分别,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恒德。就是世尊在悟道后所说的“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里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里的“玄德”就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里的“自性本然”。知道了这个道理后,我们再回头来看老子的“善者善之,不善者吾以善之,德善”。
老子就是恒常地以“无名之朴”来抱一而为天下式。即以“一”来对待一切问题,善者善之,以其本善也。不善者亦善之,以其本善也。即是因为“德善”也。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性之本善,性本之善,性善之本,善之性本对于众生都是一模一样,没有分别,没有差距的。以没有分别,没有差距的“本性之善”、“无名之朴”、“本来面目”、“如来智慧德相”、“玄德”、“恒德” 来对待世人虽然“本性之善”、“无名之朴”、“本来面目”、“如来智慧德相”、“玄德”、“恒德”没有分别,没有差距,但为妄想执著等无明蒙蔽而所行之种种善恶之事,才是老子“善者善之,不善者吾以善之,德善”的本来之义。以圣人之“本来面目”坦诚地面对百姓的和自己没有分别的“本来面目”,而无论其外相上是善是恶,是对是错,只抓住其“本性之善”来平等地对待一切事物,则必然是“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德者,德以行之”,所以才能达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仁为之,而无以为”。若圣人起一个有报有应之心,则无论是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则都与圣人之境差之远矣。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矣。”
结合上面我们的解读,这一句话就容易理解了。我们简而言之:诚信者信之,不诚信者亦信之,以信其玄德本在矣。信道者信之,不信道者亦信之,以信其德相本在矣。有德者信之,无德者亦信之,以信其上德本在矣。有道者信之,无道者亦信之,以信其道义本在矣。信佛者信之,不信佛者亦信之,以信其佛性本在矣。信道者信之,不信道者亦信之,以信其玄体本在矣。以德信,以信德,故无论是凡夫俗子,还是善男信女。无论是良善之人,还是凶恶之徒,但有一念向善,诸佛菩萨都不舍其人而救拔之。故老子说:“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无弃人。”佛道文字有异,其义无殊。
“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浑焉。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在天下之所行止,就是这样的没有执著,没有偏爱,没有偏废,没有偏重。恒常地以道德之心公开公平公正地对待世间之一切。看似敌我不论,善恶不分,黑白不辨,美丑无别,歙歙焉,浑浑焉,又如:“我独泊兮,其未兆,屯沌兮,若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我愚人之心也哉! 我独昏昏,我独闷闷,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对于世人之或贬或嘲,或抑或捧,老子从不争辩,也不自喜。甚至明确地以上面的文字来描述自己就是这个样子。百姓都很关注自己的耳之所闻,目之所视,所以总是被外境外尘所污染,于身执著生死,于心执著得失,于性执著强弱,于法执著有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世人于眼耳鼻舌身意执著于色声香味触法而成六识,于十八界中迁流不息,于六道中生死轮回,于三界中无法自主,皆是受六根之所困扰耳。
“故圣人皆孩之。”
所以圣人要像父母对待小孩子一样有耐心、有爱心、有信心、不抛弃、不放弃、不离弃地对待天下百姓。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无弃人。是以一念作佛,一念是佛。是以诸佛菩萨化身万亿,头头救拔天下众生。世尊在《地藏王菩萨本愿经》中嘱托地藏王菩萨,世人但有一念善心,就不要让他下地狱,就要想办法把他从地狱中救出来啊。
关于这一段对话,我们摘录于下:尔时,世尊舒金色臂,摩百千万亿不可思、不可议、不可量、不可说、无量阿僧祇世界诸分身地藏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吾于五浊恶世,教化如是刚强众生,令心调伏,舍邪归正,十有一二,尚恶习在。吾亦分身千百亿,广设方便。或有利根,闻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劝成就;或有暗钝,久化方归;或有业重,不生敬仰。如是等辈众生,各各差别,分身度脱。
或现男子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天龙身、或现神鬼身、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脱。或现天帝身、或现梵王身、或现转轮王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国王身、或现宰辅身、或现官属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乃至声闻、罗汉、辟支佛、菩萨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独现其前。
汝观吾累劫勤苦,度脱如是等难化刚强罪苦众生。其有未调伏者,随业报应。若堕恶趣,受大苦时,汝当忆念吾在忉利天宫,殷勤付嘱。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已来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
尔时,诸世界分身地藏菩萨,共复一形,涕泪哀恋,白其佛言:我从久远劫来,蒙佛接引,使获不可思议神力,具大智慧。我所分身,遍满百千万亿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万亿身,每一身度百千万亿人,令归敬三宝,永离生死,至涅槃乐。但于佛法中所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尘,或毫发许,我渐度脱,使获大利。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
如是三白佛言: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
诗曰:
圣人无心百姓心,恒善救人无弃人。
莫负诸佛老聃意,众生以信种善根。
庚寅年五月二十二日
下一篇:没有了
责任编辑:Xiaohe
- 老子心语50:悟至无死即无生 2016-03-09
- 老子心语48:为道日损至无为 2016-03-07
- 老子心语47:圣人无行知天下 2016-03-07
- 老子心语46:世间万恶欲为首 2016-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