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一声沉重的叹息

     2006-11-10 22:15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百化齐放 > 正文

    我们将时间的长镜头推向公元1630年,北京西市。1630年即明崇祯三年的九月初七,北京西市正在处决一名“罪犯”。这名“罪犯”就是崇祯皇帝钦定的“里通外国、意图谋反”的“汉奸”——袁崇焕。

    刑场上,袁崇焕正在被“寸磔”,每隔一寸割下一块皮肉,俗称“凌迟”、“千刀万剐”。刑场外无数的大明子民在朝他吐口水,在用最恶毒的语言咒骂他。《明季北略》中这样记载:“是时百姓怨恨,争[口敢]其肉,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所谓活剐者也……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口敢]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

    我们不知道这位铁骨铮铮的“袁大将军”临死之前都想了些什么,不知道眼睁睁看着从自己身上割下的的肉被自己刚刚在“京师保卫战”拼死保卫的父老乡亲生吞下去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只知道袁被害后“暴骨原野,乡人惧祸不敢问”。他那一颗血肉模糊的头颅,被悬于高杆之上“枭首示众”。

    154年之后,是袁崇焕战场上的敌人在为他平了反。1784年,清乾隆皇帝下诏:“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原来,诛杀袁崇焕是多疑的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

   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1584年生,明万历年间进士。他畅晓军事,忧国忧民。天启二年(1622年)因后金屡犯边关,无人敢敌,袁崇焕请命率兵出关,镇守辽东,在宁远(今辽宁兴城)筑城御敌,以守为攻,屡挫敌兵。在著名的宁远战役中,以万余人的劣势打败努尔哈赤13 万大军的进犯,并用红衣大炮击伤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语诸贝勒曰:‘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清史稿》)。半年后,努尔哈赤炮伤复发,“至爱鸡堡,上崩”(《清史稿》),

   明崇祯二年 (1629年)皇太极率八旗官兵从内蒙绕道进犯京师,兵临北京城下,驻守宁远的袁崇焕闻讯从防地火速增援,跃马横枪,身先士卒,“两肋中剑如猥,赖有重甲不透”,最后迫使八旗官兵退出京师,这就是明末著名的“京师保卫战”。

    袁崇焕的英勇抗敌,引起了后金统治者的极大仇恨,于是用反奸计加害于袁,说他要把京城献给后金。《太宗实录》载:“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生性猜疑,不辨真伪的崇祯,就这样将袁崇焕寸磔(凌迟)于西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明史》)

    英雄的悲哀,不在于死,而在于为自己热爱的民族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却被当作这个民族的叛徒在唾骂中被处死。

    三百年后,袁崇焕的墓祠被重新修葺,墓堂廊柱上康有为亲书对联:“自坏长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壮山河”。

    每当读史至此,都会听到历史一声沉重的叹息。

作者:河洛文化网网友——河洛郎





上一篇:千古英风荆轲墓  
下一篇:视野中的谜:散落在川藏区的神秘星形碉楼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