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说得地戏,自然离不开“屯堡地戏”。它是明朝调北征南的军人带来的。也是贵州最早的戏剧“活化石”,具有典型的中原汉文化特征。然而,在贵阳市花溪区的一个叫大寨的布衣寨子,也有一堂布衣地戏。
大寨,是一个有着四百户人家住居的布衣寨子。据老乡们说,每逢新年的正月十五,以及寨子里有什么大喜事,场坝上都要表演布衣地戏,十里八寨的乡亲都要赶来观看,年年如此,而且乡亲们百看不厌。
请“脸子”是地戏表演时一个非常讲究的开场仪式。“屯堡地戏”的请脸子仪式通常是一个戏班子的人都必须参加祭拜。表演时必须郑重地从箱子里请出珍藏的“脸子”,“脸子”才具有了神的灵性。可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布衣地戏,在保持传统的同时而又不失自己的个性。通常它是由当地长老一个人就完成了所有的祭拜过程,一切都是那么地简单;祭拜中都是用当地的布衣话娓娓道来,这样的表演给它增添了别有的风格。
与屯堡地戏一样,大寨布衣地戏戏剧剧目的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演义和民间传说中金戈铁马的英雄故事。
与屯堡地戏相比,表演者身上没有了屯堡地戏里那充满尚武之气的盔甲战袍,取而代之的却是具有布衣风格的蓝衫长褂,桃花装饰,古朴中透出优美。
剧中的女角都是男扮女装,粗犷,豪迈的精彩打斗中,不时有轻柔的表演成分。整台表演斗中有舞,以唱代言。唱段短小精悍,与屯堡地戏相比更多了舞台的戏剧观赏效果。
据介绍,六百年前,浩浩荡荡的江南大军驻军西南。并从江淮故地将鼓舞士气,祭奠阵亡将士的祭祀活动带到了贵州,将士们在屯田驻军的同时,逐渐将傩戏戏的娱神向娱人的地戏演变发展。六百多年来,在贵州安顺一带,地戏一直被屯军的后裔们传承着,人们习惯把地戏称之为“安顺地戏”或“屯堡地戏”。
据布衣老人介绍,他们表演的布衣地戏在这个寨子里已经有三百年的历史了,那么汉文化的地戏是怎么融入了布衣族人的生活呢?
据老人介绍,当年因为寨子里的一些青年整天游手好闲的,老人们为了纠正年轻人的坏毛病,就到安顺平坝一带学习地戏,主要是为了学习英雄,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产生凝聚力,健康生活,又增强大家的体质,于是,在这个寨子里就出现了汉族的地戏。
对汉民族所崇拜的英雄豪杰,尚武精神,大寨村的布衣族祖先没有排斥,在保持自己民族习惯的同时而大胆接收,也许,在他们心中,具有傩戏仪性质的地戏可以驱除不良习气。
(作者系河洛文化网牡丹论坛网友:无味六厝)
责任编辑:Xiaohe
- 元、清两朝到底算不算中国? 2014-09-12
- 我市发现一处大型宋代官营窑址 2012-03-20
- 走近考古 触摸文明 2014-10-06
- 汉魏故城北魏宫城西南角遗址入围“河南五大考古新发 2012-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