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才亭中觅苏小

     2007-06-03 21:57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百化齐放 > 正文

 

作者:泥炉烹雪

   如果有朋友来杭,问我哪里看西湖最美,要是换作以前我一定会推荐他去慕才亭,不仅可西望云山胜景,更可以感怀一位南朝女子的故事

  西湖是不缺什么传说故事的,这本是处风雅的地方,要不然化蝶的浪漫,断桥的传说独独选了这里,早就堆积了浓墨重彩,而钱塘苏小的故事远远要比这些墨采来得更早,早得迷失在南朝烟雨楼台之中了,只能借后来历代诗人的笔触来窥得这女子的情怀.而历代诗人对于这位女子的描写也皆不吝笔墨,李贺笔下的幽冷,沈原理笔下的清艳,元遗山笔下隽秀,无不令后来者思绪在怀.追慕声迹.

  我是有些钦佩此女子的,不仅仅是她对爱情的大胆表露,对于感情的信守不屈,对于权贵的不卑不亢,更因为她对生命的另一种注解,那一种唯美的凄绝,据说苏小小死时年仅十九岁,当别人为此戚戚于怀时,他却认为死于正当年,以最美的容颜香消玉殒,把最美好的印象留于他人,觉得如此而去是老天的乐意成全. 至今每念至此,这样的舍得与乐观,不得不对之心怀仰幕.

  也正因为她的这般才情与见识,湖山为其留有了一席"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着西泠"苏小的芳名与韵事,足可以吟哦诗句,点缀湖山的.歇于湖上,最好是在夕阳西下时,坐在亭中的青石栏凳西望,落日碎金,水波鳞动,不远处苏堤若隔,六桥烟柳,再及远,翠嶂列屏,深林起岚,这番眼前之景,与心底之诗相交融,当是西湖最美的时辰了.

  想那鲍仁也应曾见得这番景致的了,才筑亭于西泠北堍,日日面对湖山,而且终不复娶,不仅完成了苏小小生前,埋骨西泠,不负山水的愿望,更是报达了当年石屋洞中的慷概相赠,这样的一种相酬,足可以为成一段佳话的,而更为之动容的则是司马仲才的慕名而来,幽昏三载,葬于墓侧.这一个"慕才"堪是有千钧的份量了,使得这样两代风流,生死相顾.

  我慕才而来,,怀着与袁子才私印上的字'钱塘苏小是乡亲"同样的心情,我觅着西泠,吟着<玉台新咏>中的诗句.那诗句经千年的吟唱至今还那么的明亮鲜活,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诗中的西陵据说并非现在的西泠,但我想这是不重要的事了,身后的墓也几经毁建,应该是易了多处地方了,但至少这个如烟花般灿烂的女子,其短短的生命轨迹为后人留下了太多怀念的理由.就一座小小的亭子,包容了太多的历史过往.

  而如今幕才亭变了些模样了,在最近的一次修缮中,把那些可以歇坐的栏杆卸去了,并且在亭中堆起一座衣冠冢,水泥封筑的墓围,墓顶漆成了黄色.我想专家学者门这样做应该是有他们的理由的:沈复的<浮生六记>之中便是这样记载的:

  "苏小墓在西泠桥侧,土人指示,初仅半丘黄土而已,乾隆庚子,圣驾南巡,曾一询及.甲辰春,复举面巡盛典,则苏小墓已石筑其坟,作八角形,上立一碑,大书曰"钱塘苏小小之墓".从此吊古骚人,不须徘徊探访矣."

  我零星地从一些老照片中我曾见得,慕才亭的原制确也如文字所言大致相仿,只是照片中的影像有些破败,斜雨茅亭,青草残冢,而边上的西泠桥也无精打采的卧着,湖上萧瑟.浑然起来倒也是野野莽莽一片.

  在古建修复中常常言到,修旧如旧,但对于慕才亭这般的恢复,我是觉得有些煞了风景的.有时候的如旧,是对过往事物一种怀念与惦记,一个座标或是暗示,留一点想象的空间,就在这座亭子的中央,我们希望见着油壁车能从桥上缓缓而来,而不是从坟包中袅袅升起,我们希望她的风姿是从湖上凌波而来,而不是在冰冷的石碑上斧斫刀刻.我希望她的形像是被诗歌包裹着的,而不是被水泥封筑,

  试想着苏小笔下"闭阁藏新月,开窗放野云"的句子,我们又何必拘泥于那结形形制制呢,她一身尘埃又被这重重的新坟压着,如何令人去探访柳色春藏的苏小家呢,我们应该怀念的是那个活着的有性格才情的女子,释放着她的灵魂,

  只要记得"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便足矣了.

  2007.6.2


(本图文均为河洛文化网网友泥炉烹雪提供,感谢支持。)





上一篇:六祖襌宗南华寺  
下一篇:茶器小话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