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塘村的过去在悠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或许连一朵浪花都不是。然而,作为文化的传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也曾辉煌过。至今,留有许多的遗迹和美谈,让后人回味并寻访。
早在公元1141年,被誉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倡导教育,大兴文风的朱松,宋代理学大师朱熹之父,到康塘时,适逢康塘洪氏重修宗谱,朱松为洪氏撰写了《康塘洪氏宗谱引》“今夫山必本乎崐崘之脉,千峰万岫皆其支也;水必须有本乎天乙之精,千流万川皆其派也;人必本乎有生之祖,则千子万孙皆其荫也。今阅洪氏家谱,以远及今,统宗衍派,一览百世,绳绳无穷,孝子顺孙,家藏世珍,崐崘天乙,不是过矣。新安朱松”
三十年后的公元1171年,朱熹应好友詹仪之邀请到郭村去讲学,路经康塘村,见此地风景清幽,育英堂书声琅琅,文风甚厚,民风淳朴,让他流连忘返。偕与隐士洪志曾交谈甚为投缘,继而结为好友,并一道在康塘讲学,并将育英堂改名“百琴楼”,并与内部分设育英堂、天光云影、锄花别墅等作为教学、抚琴和会朋之所。是年,洪志曾长子洪守成在朱熹的教育下考上了进士。
公元1173年朱熹第二次到康塘,逗留了一年多,往返与康塘和半亩方塘之间。一时,远近乡儒、学子云集康塘,就连牧童、樵夫也慕名而来,聆听“博大精深、通古贯今”的朱子理学,以至“坐不能容”。
朱熹在这期间,讲学与百琴楼,寄兴于环翠池。
百琴楼建于山川毓秀,风景清幽的金峰之下,左侧福聚庵,右边节孝坊,前有环翠池,后有文昌阁。环翠池与琴楼相近,池状方不方,圆不圆,迤逦于高山之下,盘亘于旷野之间,广数二十余亩,中有鲤、鳗、菱、莲、蒲、藻、鱼、鳖、虾、蟹之类,两岸树木荫翳,花草清香,牧童,樵子,接踵而来,鱼笛菱歌相互清引,而文人学士有不深其流连吟咏往复耳。朱熹时常与洪君游玩于此或登舟舒啸,或临流赋诗,花晨月夕不禁一日三秋之感。有二联对是写环翠池:日映风帆软;荷开水殿香。任风随上下;带雨别东西。
这年村里又出了三件异事,让村民迷惑:一是春笋怒发,亭亭直上数丈余,峭直无节;二是环翠池中莲子清芬逼人,每枚大如灯盏;三是菱角体大如枕,水溢味甘。洪志曾为此心中不安,以为是花木之妖,要出祸事。朱熹认为是草木得气之先,和气致祥,动植物预先反应,该是预兆洪志曾三个儿子能科甲及第。第二年大比,洪守引、洪守泽果然同登进士榜,这就是康塘“一门三进士”之说的来源。朱熹依据三件异事为洪志曾新建的祠堂,写了《康塘三瑞堂志》,并亲书“三瑞堂”门匾和百琴楼门联:三瑞呈祥龙变化,百琴协韵凤来仪。
瀛山书院的半亩方塘诗和《康塘百琴楼歌》也是在这个时候写成。
1190年朱熹到郭村,致奠1189年7月去世的好友詹仪之,路过康塘,因为心情不好,停留时间也不长。
据村人口头传说:康塘村文风顶盛时,读书人已多到洗笔水流到富春江还呈一条墨线。这话听起来有些离谱,可见当时文风之盛。而康塘这所以如此重视教育,这于郭村的詹氏家族不无关联。
据《康塘洪氏宗谱》卷一《世谱下》中记载:“清溪养材师圣公,字仲青,号允元,因家故渡淮北,居数月,念遂故土山川秀丽,风俗淳厚,于宋乾德年间,复迁遂安康塘居焉。娶方氏、余氏、章氏,生一子,八耆讳龟年,于雍熙时以明经授郓州通判,娶詹氏,生三子:十五、二十、三三。二十公讳椿,字春芳,其元孙讳廷佑,号志曾。”这里清楚记录洪志曾的祖奶奶,就是当时在遂安极其显赫的郭村马凹村里的詹安家庭闺秀。詹安家庭在当时被誉为睦州第一家。北宋中宣大夫詹安建瀛山书院,凿方塘,躬教五子,皆举进士。詹安之孙詹仪之,官至吏部侍郎,曾孙詹骙状元及第。由于詹氏家族重视教育,到公元1175年,子弟相继考中进士者18人、状元1名。与詹氏的姻亲关系,康塘洪氏自然深受詹氏家族影响。詹氏的三位儿子及之后的几代人,从小在瀛山书院接受教育,深受其熏陶或影响。洪春芳的元孙洪志曾就成长为被朱熹称为“爱泉石,乐琴书”的隐士。他效仿詹安在村中“造书斋,建百琴楼”以教化子弟。
让洪志曾没有想到的是,他重视教育,不仅让儿孙受到了良好的培养,康塘也成为名噪一时的文人会济之地。遗憾的是,因为山体滑坡,把环翠池堵了三分之二。昔日文人墨客在画舫上吟诗作画的雅处,如今成了一处并不好看的山坡。如果山体不滑坡,康塘经过千年文化的浸润,又会是怎样?
而如今,环翠池的美景,康塘的胜境都只能在宗谱的记载和依稀可见的遗址中去想象和回味。
早在公元1141年,被誉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倡导教育,大兴文风的朱松,宋代理学大师朱熹之父,到康塘时,适逢康塘洪氏重修宗谱,朱松为洪氏撰写了《康塘洪氏宗谱引》“今夫山必本乎崐崘之脉,千峰万岫皆其支也;水必须有本乎天乙之精,千流万川皆其派也;人必本乎有生之祖,则千子万孙皆其荫也。今阅洪氏家谱,以远及今,统宗衍派,一览百世,绳绳无穷,孝子顺孙,家藏世珍,崐崘天乙,不是过矣。新安朱松”
三十年后的公元1171年,朱熹应好友詹仪之邀请到郭村去讲学,路经康塘村,见此地风景清幽,育英堂书声琅琅,文风甚厚,民风淳朴,让他流连忘返。偕与隐士洪志曾交谈甚为投缘,继而结为好友,并一道在康塘讲学,并将育英堂改名“百琴楼”,并与内部分设育英堂、天光云影、锄花别墅等作为教学、抚琴和会朋之所。是年,洪志曾长子洪守成在朱熹的教育下考上了进士。
公元1173年朱熹第二次到康塘,逗留了一年多,往返与康塘和半亩方塘之间。一时,远近乡儒、学子云集康塘,就连牧童、樵夫也慕名而来,聆听“博大精深、通古贯今”的朱子理学,以至“坐不能容”。
朱熹在这期间,讲学与百琴楼,寄兴于环翠池。
百琴楼建于山川毓秀,风景清幽的金峰之下,左侧福聚庵,右边节孝坊,前有环翠池,后有文昌阁。环翠池与琴楼相近,池状方不方,圆不圆,迤逦于高山之下,盘亘于旷野之间,广数二十余亩,中有鲤、鳗、菱、莲、蒲、藻、鱼、鳖、虾、蟹之类,两岸树木荫翳,花草清香,牧童,樵子,接踵而来,鱼笛菱歌相互清引,而文人学士有不深其流连吟咏往复耳。朱熹时常与洪君游玩于此或登舟舒啸,或临流赋诗,花晨月夕不禁一日三秋之感。有二联对是写环翠池:日映风帆软;荷开水殿香。任风随上下;带雨别东西。
这年村里又出了三件异事,让村民迷惑:一是春笋怒发,亭亭直上数丈余,峭直无节;二是环翠池中莲子清芬逼人,每枚大如灯盏;三是菱角体大如枕,水溢味甘。洪志曾为此心中不安,以为是花木之妖,要出祸事。朱熹认为是草木得气之先,和气致祥,动植物预先反应,该是预兆洪志曾三个儿子能科甲及第。第二年大比,洪守引、洪守泽果然同登进士榜,这就是康塘“一门三进士”之说的来源。朱熹依据三件异事为洪志曾新建的祠堂,写了《康塘三瑞堂志》,并亲书“三瑞堂”门匾和百琴楼门联:三瑞呈祥龙变化,百琴协韵凤来仪。
瀛山书院的半亩方塘诗和《康塘百琴楼歌》也是在这个时候写成。
1190年朱熹到郭村,致奠1189年7月去世的好友詹仪之,路过康塘,因为心情不好,停留时间也不长。
据村人口头传说:康塘村文风顶盛时,读书人已多到洗笔水流到富春江还呈一条墨线。这话听起来有些离谱,可见当时文风之盛。而康塘这所以如此重视教育,这于郭村的詹氏家族不无关联。
据《康塘洪氏宗谱》卷一《世谱下》中记载:“清溪养材师圣公,字仲青,号允元,因家故渡淮北,居数月,念遂故土山川秀丽,风俗淳厚,于宋乾德年间,复迁遂安康塘居焉。娶方氏、余氏、章氏,生一子,八耆讳龟年,于雍熙时以明经授郓州通判,娶詹氏,生三子:十五、二十、三三。二十公讳椿,字春芳,其元孙讳廷佑,号志曾。”这里清楚记录洪志曾的祖奶奶,就是当时在遂安极其显赫的郭村马凹村里的詹安家庭闺秀。詹安家庭在当时被誉为睦州第一家。北宋中宣大夫詹安建瀛山书院,凿方塘,躬教五子,皆举进士。詹安之孙詹仪之,官至吏部侍郎,曾孙詹骙状元及第。由于詹氏家族重视教育,到公元1175年,子弟相继考中进士者18人、状元1名。与詹氏的姻亲关系,康塘洪氏自然深受詹氏家族影响。詹氏的三位儿子及之后的几代人,从小在瀛山书院接受教育,深受其熏陶或影响。洪春芳的元孙洪志曾就成长为被朱熹称为“爱泉石,乐琴书”的隐士。他效仿詹安在村中“造书斋,建百琴楼”以教化子弟。
让洪志曾没有想到的是,他重视教育,不仅让儿孙受到了良好的培养,康塘也成为名噪一时的文人会济之地。遗憾的是,因为山体滑坡,把环翠池堵了三分之二。昔日文人墨客在画舫上吟诗作画的雅处,如今成了一处并不好看的山坡。如果山体不滑坡,康塘经过千年文化的浸润,又会是怎样?
而如今,环翠池的美景,康塘的胜境都只能在宗谱的记载和依稀可见的遗址中去想象和回味。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
责任编辑:Xiaohe
关键词阅读:
- 元、清两朝到底算不算中国? 2014-09-12
- 我市发现一处大型宋代官营窑址 2012-03-20
- 走近考古 触摸文明 2014-10-06
- 汉魏故城北魏宫城西南角遗址入围“河南五大考古新发 2012-03-06
精品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