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敢谏 秉公荐才 清正廉洁 宽以待人
——一代名相吕蒙正
吕蒙正字圣功,生于后晋开运三年(946年),卒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洛阳人。祖父梦奇是后唐的户部侍郎;父亲龟图是后周的起居郎。户部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入。尚书是正职,侍郎是副职。起居郎是门下省(宰相议事处所)的官员。蒙正的父亲妻妾众多,与妻刘氏不睦,便连蒙正一起赶出开封官邸。刘氏誓不改嫁,带领儿子回到故乡相公庄,母子颇受困窘贫乏之苦。今偃师市佃庄乡相公庄的破窑,相传即吕蒙正幼年居住之处。相公庄古属洛阳,今已划归偃师管辖。
吕蒙正的青少年时期,正值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自唐“安史之乱”至五代末的二百年间战乱频仍,宋太祖赵匡胤建宋后,和他的弟弟赵光义用十几年的时间陆续灭掉了一些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国家终趋统一。为了使分裂局面不再出现,他接受宰相赵普的建议,采取了“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等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他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削夺了大将和节度使的兵权。取消禁军(正规军)统帅,改以职位较低的将领来管理和训练禁军,将帅都直接听命于朝廷。政权机构也有改革。在中央削减了宰相的权限,在宰相之下增设了相当于副宰相的参知政事。还把军权从宰相权限中分出来,由枢密使主掌国家军权,由三司使(户部、监铁、度支的长官称“三司使”)主掌国家财权。枢密使和“三司使”的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他们都直接向皇帝负责。在地方则派遣文官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为限制知州的权力,又设“通判”一职,它不是正职,也不是属官,而可直接向皇帝奏事,监督知州行动,权力很大。政府又通过科举选拔文官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削弱武官权力。又设转运使到各地管理财政。这样,军、政、财大权都收归中央,权力全集中在皇帝手里。
吕蒙正一入仕途,就适应了宋王朝政权建设的需要。他于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中了进士第一(状元),加上他直言敢谏,康洁自律,从此青云直上。他被授职将作监丞,并任升州(金陵,今南京)通判。辞别太宗时,太宗传旨:处理民事有不便之处,特许用驿站快马报告朝廷,并赐钱二十万,以壮行色。金陵乃东南战略要地,太宗派新进士去做自己的耳目,加强对一方的统治,可见对吕蒙正的重视。两年后,他职满返京,正值太宗亲征太原(北汉的刘继元),这是十国中最后一个政权,应该说是统一国家的最后一次战争。太宗在临时驻地召见了他,任他为著作郎,在史馆上班,加授左拾遗(谏官,掌供奉)。这时,他迎双亲至任所,同堂异室而居,奉养非常周到。第二年(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又拜左补阙,知制诰(负责起草皇帝诏令)。因为死了父亲,他守丧未及三年,便提早复职。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为翰林学士,升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副宰相)。皇帝特在丽景门外赐给宅第一所。端拱元年(988年),李防罢相后,太宗征得老臣赵普的同意,提拔吕蒙正为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宰相),监修国史。这样,他就和辅佐赵匡胤立国,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同居相位。可见吕蒙正在宋朝中央集权的改革中所起的作用。当时,他才四十二岁。这年其母病故,他只守孝二百多天,便被皇帝提早诏复了。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吕蒙正的妻族宋沆上书触犯了皇帝,受到连座,罢相为礼部尚书。同年,李防再罢相,他又以礼部尚书人相。至道初(995年),以右仆射出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相位由吕端接任)真宗咸平元年(998年)进左仆射。咸平四年(1001年),从洛阳召归京,以本官加授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咸平五年郊祀毕,加授司空,兼门下侍郎。咸平六年(1003年57岁,授太子太师,封莱国公,改徐国公(神道碑还有秦国公之说)。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59岁,春,上表辞官回洛阳。
吕蒙正在宋初完成国家统一和实现中央集权,改变五代十国割据分裂局面的大变革中,能识别贤愚,主持公道,直言敢谏,荐善黜恶,为维护宋王朝统治,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不愧为一代名相。
(一)直言敢谏,有胆有识。
公元983年11月,吕蒙正才三十七岁便被提升为左谏议大夫,并当上了参知政事(副宰相),太宗在召见他时,用满怀信任的神情说:“大多数读书人未做官时,看到社会上违背常理的事,就满腹牢骚,这是情有可原的。一旦进入朝臣之列,有机会参政议政,就应该把自己的意见奉献出来,即使所提的建议未必全部恰切,也好通过众议,使之切合实际。我决不自恃九五之尊,使人不敢讲话。”这位君主的一席话,对他鼓舞很大。君臣二人感情融洽,谈话也越来越投机。他们由宋初完成国家统一,实现中央集权,改变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政治大变革,谈到了治国之道。吕蒙正认为:万务必本于仁义、教化,而不应专尚条约,凡事要斟酌得失,量力而行,符合实际,才能使中外清明,翕然称治。用人要精于选择,不学无术者不能使用。多次畅谈,宋太宗了解了吕蒙正的思想,而太宗的谈话对造就吕蒙正直言敢谏的品格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在封建专制时代,皇帝毕竟是至高无上的权威,逆鳞之辞,很少有人敢讲,这就需要有胆识和气魄了。
淳化四年(993年)的元宵灯节之夜,端拱楼上宫花缤纷,彩灯争辉,宫乐迭奏,琴瑟喧闹。宋太宗赵光义在十多年统一战争之后要大宴群臣,庆贺升平。太宗主位,百官拱坐,君臣们觥筹交错,互道祝福。太宗心花怒放,连杯痛饮,他兴致勃勃对在一旁陪席的吕蒙正等大臣们发起了议论:“五代之时,战争连年,生灵涂炭,百业凋敝,闾巷几空,周太祖从邺地率军南归,士人、百姓都遭到了劫掠,地下闹兵灾,天上出扫星(慧星),人心惶惶都说不会再有好日子过了。自我亲历政事以来,戎马半生,到今天才算天下一统,政治上也粗略上了轨道。我常想这是上天的赐与,才出现了今天的清平和繁荣,乃知国家的治乱全在人为。”吕蒙正听了大不以为然。他离开座位奏道:“皇上所到之处,士人、百姓奔走聚集,所以才出现了升平繁荣景象。然而,臣曾私访乡野,出京城不过数里,因饥寒而死的人就屡有所见,并不象皇上所说的那样啊?”说至此,他以惋惜劝请的语气说:“希望皇上能从近处看到远处,才是百姓的大幸。”这几句逆耳的忠言,使百官大臣都为之捏一把汗,名震文坛的王禹佰当时也在旁侧,一身冷汗湿透了内衣。五代经纷争,百姓流离失所,统一之后,正是安定民心,恢复经济之时,吕蒙正为民请命,可谓有胆有识。太宗听后脸上变了颜色,一声不吭。而吕蒙正却从从容容,坦然归座。好久,太宗平缓了脸色,同意地点点头:“真乃金玉良言啊!”同僚们这才松了一口气,都称赞他的坦率正直。
在封建社会里,臣子对皇帝阿谀奉承犹恐不及,即使有不同意见,也是拐弯抹角,曲折隐晦地提出,敢和皇上针锋相对者,真是凤毛鳞角。吕蒙正不惟上,不惟权威,求实、求真,直言敢谏的品格,真是难能可贵。
(二)宽以待人,节操廉洁
吕蒙正初入朝时,有个朝士在身后指着他的脊梁说:“这个年轻人也来参政议政啊!”吕蒙正清楚地听到了,却装作没听见,平静地走了过去。这种挖苦奚落的话,一般人是容忍不下的。同列们听了,都非常生气,要去诘问那人的姓名。蒙正忙阻止说:“假若知道了他的姓名,一辈子也忘不了,还不如不知为好。”同列听了,都佩服他的度量宽宏。
蔡州知州张绅,因为犯了贪污罪,被蒙正罢官。有人在太宗面前诬陷吕蒙正:“张绅和吕蒙正都是洛阳人。张绅家里很富有,怎么会贪污?他的罢官,只不过是从前a蒙正贫苦时,向张绅索取钱财,张绅没有满足他。现在他做了宰相,故意报复罢了。”太宗赵光义未经查核,便恢复了张绅的官织。吕蒙正明明知道其中原委,却丝毫不为自己辩护。后来,经考课院查明,张绅确实有贪污事实,太宗只好又把张绅降为绎州团练副使。当吕蒙正第二次入相时,赵光义特地告诉他:“张绅确真有贪污行为”。吕蒙正听了,轻轻一笑了事,既没有重提旧事,使太宗难堪,也没有自诩才能,讨皇帝的欢心,处理得非常得体。
有个朝士,家藏一面古镜,吹嘘着能照二百里,想献给蒙正,希望能得到照顾。吕蒙正听了,幽默地笑着说:“我的脸不过碟子大小,怎么用得着照二百里呢?”拒收这面镜子。人们对他这种高尚的情操,更是感叹不已。
真宗赵恒即位,营建永熙陵(太宗墓,在巩县),吕蒙正忆起太宗不拘一格提拔自己的知遇之恩,拿出家产三百万,帮助殡葬使用。每天伏首哭泣,以尽臣子之情。他对父母克尽孝道,对皇上能尽臣节,兼忠臣孝子于一身。
吕蒙正一身正气,不因官高而踞傲,也不因退职而自卑。在退居西京洛阳时,皇帝多次派太监、近臣,持君命来看他,蒙正对待朝廷身边这些近臣,仍和在相位时一样,没有丝毫卑弱屈节贬损自己的地方,这与那些拍马溜须之徒,攀龙附凤之辈,形成了鲜明对照。
吕蒙正任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后,凡事能坚持正道,据理直言。赵普是开国元老,吕蒙正和他比起来是晚辈,但他们同时任宰相,赵普也很推崇吕蒙正。在他之前,卢多逊为相,他的儿子卢雍,一人仕途,就当上了水部员外郎(五晶),成了惯例。吕蒙正为相,他的儿子从简,也应得到此职。吕蒙正却上表说:“臣是以甲科第一名进土进入仕途,脱下布衣,换上官服,授予我的才是九品官。何况天下的能士,默默无闻,许多都没沾过皇上一寸俸禄,老死于岩穴的隐士也多着呢。今臣儿始离襁褓,便受到如此恩赐,我怕会遭到阴司的谴责、惩罚的。请求以我出仕时的官授给他。”从此,宰相的儿子出仕,只授九晶京官,成了新的定制。
(三)爱才识才,秉公荐才
吕蒙正为了发现人才,出门常随身带一本记事册子,凡有发现,便按特长分门别类详细记录,如朝廷用人时,就据本抄报,以供选用,故所荐官员众多,且都称职。太宗赵光义要派人出使朔方,命中书选一个既有才学,又能担负重任的使臣。蒙正考虑再三,写了个名字呈给太宗。太宗没有批准。接连又催要几次,蒙正仍坚持推荐最初选定的那个人。赵光义见蒙正不肯易人,发了怒,把所上奏章掷在地上说:“你为什么这样固执!”吕蒙正回答说:“不是臣固执,我所以推荐这个人,是从多方面考虑过的。我认为别人都不如他。我决不愿意用讨您喜欢、迎合陛下欢心的方法来危害国家大事。”同事们听了都惶恐不安。可赵光义退朝后,却对他身边的人说:“吕蒙正的气量我不如啊!”接受了他所推荐的人。那人果然十分称职。 吕蒙正身边有个门客,名叫富言。一天,对蒙正说:“我的儿子十来岁了。想让他进书院向廷评和太祝学习,请帮个忙。”吕蒙正答应了他的请求。等见到他的儿子,一番交谈,很惊讶地说:“这孩子的名位将来与我相似,而功勋事业,还会远远超过我。”便让这孩子和自己的儿子一起读书,供给十分丰厚。富言的儿子便是北宋的名相富弼,曾两次人相,颇多建树。
吕蒙正退休后,住在洛阳,他的儿子都在朝内任职。真宗去汾阴祭祀土地神,路过洛阳,两次驾临吕府探视,每次党员赐都有增加。他看到蒙正午事已高,行动已不便当,便问:“你的儿子中,哪一个可委以重任?”吕蒙正如实回答:“臣的儿子都不足用,有个侄子叫夷简,是宰相之才。”由于吕蒙正的这一句话,吕夷简得到重用,从推官以至成为北宋有名的贤相,死后配享仁宗庙。吕蒙正荐贤,荐侄不荐子,以国事为重,公正无私,真是爱才的典范,识才的伯乐。
至道初年,吕蒙正以右仆射头衔出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真宗赵恒继位后,于咸平四年诏归,以大学士任同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宋朝以来,先后三次当宰相的只有赵普和吕蒙正二人,因而被看作是一种殊荣。咸平六年(1003年)以疾罢相。辞官回洛阳。告辞真宗的那天,他乘舆至东园门,让两个儿子搀扶着,上殿对真宗说:“对边远少数民族,请与他们和睦相处。停止对外战争,节约财政开支,这是古今治国的上策。希望皇上把老百姓的安危放在心上。”真宗嘉许,接纳了他的意见,并提拔他的儿子从简为太子洗马,右简为奉礼郎。
(四)绝不是“妥协派”
五代之初,军阀纷争。东北的契丹族,于公元916年建成契丹国(后改为辽),逐渐强大。后晋石敬塘因求契丹出兵助已称帝,将燕云十六州(今北京至大同一带)送给了契丹(辽),至公元936年石敬塘即位称晋,燕云一带即归辽管辖统治。公元979年,宋王朝在消灭五代十国之后,赵匡胤认为不收复燕云不算统一。太宗平十国后,不顾多少年来战乱频仍,国力空虚,民不聊生的实际,于公元976年、979年两次出兵北伐,都失败了。太宗锐气丧尽,不敢再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事。吕蒙正经历了无数战祸,看到了战争伤人、匮财,给人民带来流离失所的惨象,加上他对隋唐以来战乱不息的回顾,思想上形成了应该搞民族和睦,反对战争,给人民以休养生息之机,才是强国富民之道的观念。在他第二次入相后,曾和太宗说过:隋唐几十年中,四次征讨辽羯,老百姓负担沉重,痛苦不堪,炀帝全军覆没(指隋炀帝三次征高丽的失败),唐太宗自运土木攻城(指唐太宗东下高丽没有成功),终无所成。况治国之要务,在于对内修明政治。国力强盛了,边远的少数民族自会前来归服,自然会招致国泰民安。”这就表现出他的治国指导思想。太宗在两次北伐失败后也接受了教训,政策改为“守内虚外”,这和吕蒙正睦邻爱民、不主张四出征讨的主张相近。吕蒙正的仁政爱民主张并没有丝毫的对外族屈辱、投降、妥协的意思。他的不要战争、让人民休养生息主张的正确性,从“澶渊之盟”前后局势的对比可得到验证。盟前,宋辽鏖兵,烽烟迭起,人民流离失所;盟后却出现了百余年的安定局面,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当然“澶渊之盟”,宋向辽缴纳岁币,经济受到了巨大损失,政治上也是屈辱的。但这是长期积弱所致,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盟后却出现百余年的安定,假若宋的统治者能抓住这一时机,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历史或不至于像后来那样败于辽金。吕蒙正的休养生息,民族和睦政策没有错,不能把百年后失败之责推到他身上。所以,我们认为把吕蒙正说成是对辽“妥协派”,甚至说成是“投降派”,实在是证据不足。作为政治上爱民的“仁政”论者,吕蒙正和南宋秦桧之流的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妥协投降绝不是一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而统一之后给人民以休养生息之机,应该说此一“仁政”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人民利益的。 吕蒙正晚年退休后,下居洛阳南州坊。《洛阳县志》载:“吕蒙正宅在南州坊……即张观文宅也”。他在伊水上流修建园亭,人称吕文穆园。园内木茂竹盛。建亭有三:一在池中,二在池外,有曲桥相属连,环境幽静,景色秀丽,他每天与亲朋旧友、樵钓野叟,骈坐欢宴其中,谁也不许提官位身份,妨碍饮酒兴致。他的孩子们常被召集环立庭下,轮流捧斛敬酒,生活恰然自得。真宗曾两次到洛阳看他(他的宅院后来给了张观文,真宗坐过的地方,任何人不敢再坐,张观文的后人也历代保护着)。他常教导他的孩子们:“吾观旧史,见唐中叶至(后)周末,乱离相继不绝,卿相往往不得好死。我侥幸生在盛世,位置又尊崇显贵,现在又安然退休,知道晚年要免除祸事了。希望你们以后要好好做官,莫学世胄子弟,随波逐流,蹈不忠不孝的覆辙,有辱我们的祖宗,有累我们的家庭。”从此他的子孙为官都相誓不忘教诲,都是忠良之臣。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吕蒙正寿终,享寿六十六岁,有文集二十卷传世。葬河南洛阳金石乡奉先里(墓已无考)。
蒙正死后其侄夷简,仁宗时曾入朝为相。夷简之次子公著,哲宗时拜相,谥正献。长子公弼神宗时知枢密院事,赠太尉,谥惠穆。吕氏一门三世四人当宰相,相继常七朝政事,世家之盛,古所未有。
责任编辑:Xiaohe
- 我市举行白居易诞辰1240周年座谈会 2012-02-13
- 《洛阳当代著名文艺家素描》出版发行 2011-10-25
- 郭爱和摘得“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 2011-05-20
- 纪念姚崇诞辰1360周年活动在伊川县举行 2011-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