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下659年),字辅机,隋末唐初河南洛阳人。他出身于北魏皇族,据载,其先祖乃是北魏献文帝第三兄,初为拓拔氏,在当时功劳显赫,世袭大人之号,因是宗室之长,故改姓长孙氏。其祖父兕,北周位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袭平原公,官至绛州刺史。父晟,善骑射,隋右骁卫将军。无忌的家世贵盛,所以在隋时就和西魏八大柱国之一的后裔——李家结了亲,无忌的妹妹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文德顺圣皇后。
无忌出身贵族家庭,从小聪明好学,博通文史,善于筹略。少年即与李世民是好友,其妹又是世民夫人,故两人交往甚密。隋末全国形势大乱,农民起义峰起云涌,各地实力派也纷纷割据自立。李渊父子太原起兵,无忌即加入其行列,被授予渭北道行军典籍。其后,经常跟随李世民东征西讨,运筹帷幄,官至比部郎中,封上党县公。高祖武德九年,太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与秦王李世民之间,为争夺皇位继承权而展开的明争暗斗,已经到了白热化程度,长孙无忌与房玄龄、杜如晦等经过多次密谋,终于订下了先下手为强的策略。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瑾、刘师立、公孙武达等九人,带兵埋伏于玄武门,在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入朝经过这里时,突然袭击,射杀二人,并讨平二府其它部将,此被称“玄武门事变”。事变为李民民顺利成为太子及以后承继皇位铺平了道路。这就是太宗李世民以后所谓“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之意。李世民为太子,即日授长孙无忌太子左庶子,不久,太子继承皇位,他又升迁为左武候大将军。
贞观元年,唐太宗认为长孙无忌功劳最大,转为吏部尚书,进封齐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无忌因为既是佐命元勋,又是皇亲国戚,李世民对他礼遇有加,时常令他出入内宫,两人在一起聊天,谈论国事。同年,拜为尚书右仆射,此时,北方突厥族势力方盛,经过几年打打谈谈,刚与大唐结成和盟,然其国内政局却相当混乱,唐廷有人建议李世民乘机击灭突厥,以绝后患。唐太宗犹豫不决。认为若坚持原则,不违背和盟之约,则会失去攻灭突厥之良机;如果趁乱击灭之,则又违背了两国间的盟约,有失大国之信,长孙无忌认为:现在我们应该加强战备,秣兵厉马,待其寇边,方可讨击。突厥如果自己衰弱下去,也一定不能再来犯我边疆。如果深入大漠,臣认为不可,暂且按兵不动,既不违背盟约,又不会失去良机。太宗听从其策,不久突厥就因内乱而自行衰败,很快灭亡。
长孙无忌为人小心谨慎,不因功高而自傲,不以后戚而自骄。曾有人密奏称无忌权宠过盛,太宗皇帝把密表让无忌看,说:朕与卿君臣之间,凡事都不能有疑,如果所知而不言,则君臣就无法互相沟通。随后,又召集文武百官,说道:朕现今诸子皆幼,无忌对于我,实有大功。今委以重任,犹如委任于自己的儿子一样放心。疏间亲,新间旧,这是大不顺,朕不允许以后再发生此类事。
长孙无忌时常认为自己官做得太高了。恳求辞去机要高官,其妹长孙皇后也在太宗皇帝面前请求此事,李世民不得已,只得解除其尚书右仆射之职,授与他开府仪同三司。贞观七年十月,又册封他为司空,无忌坚持不受,太宗不允,无忌上疏皇帝道:臣幸居外戚,恐招圣主私亲之嫌,臣冒死辞职。太宗对他则说:朕授官职,一定是选择有才行之人,若才行不符合标准,纵然是朕之至亲,亦不授官,襄邑王神符就是一例;若才行符合要求,虽是旧仇也不遗弃,魏征岂非例子。朕如果认为无忌是皇后兄,那么多给金银珠宝、锦缎女子不就可以了,何须委以重官。这也是因其才行而定的。“无忌聪明鉴悟,雅有武略,公等所知,朕故委之台鼎。”无忌又上表推辞,皇帝下诏曰:“昔黄帝得力牧而为五帝先,夏禹得咎繇而为三王祖,齐桓得管仲而为五伯长。朕自居藩邸,公为腹心,遂得廓清宇内,君临天下,以公功绩才望,允称具瞻,故授此官,无宜多让也。”太宗还追思王业艰难,无忌佐命之力,又作《威风赋》以赐无忌。
贞观十一年,太宗皇帝下诏让诸功臣世袭刺史之职。“……但今刺史,即古之诸侯,虽立名不同,监统一也。……司空、齐国公无忌等并策名运始,功参缔构,义贯休戚,效彰夷险,嘉庸懿绩,简于朕心,宜委以蕃镇,改锡土宇。无忌可赵州刺史,改封赵国公;……即令子孙奕叶承袭。”无忌等联合上奏:“臣等披荆棘以事陛下,今海内宁一,不愿违离,而乃世牧外州,与迁徙何异。”唐太宗看了他们的上奏表,曰:“割地以封功臣,古今通议,意欲公等之后嗣,翼朕子孙,长为藩翰,传之永久。而公等薄山河之誓,发言怨望,朕亦安可强公以土宇耶?”于是遂止。贞观十六年,册拜长孙无忌为司空。十七年,唐太宗下令让画家把长孙无忌等二十四功臣之像画于凌烟阁之上,以作永久之表彰与纪念。
此时,唐廷发生了承继皇位的刍夺战。太宗长孙皇后生有三子,长子承乾有足疾,第九子晋王治弱,皆不为太宗所喜。第四子魏王泰好文学,深得太宗的宠爱。魏王泰谋作皇位继承人,承乾则力图保持太子的地位。由此,勋贵子弟和文武群臣各有附托,潜结朋党,在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新的矛盾,贞观十七年,承乾被告谋反,太宗派无忌等重臣查访,案验有实,太宗废掉了承乾。于是,产生了是立晋王治还是立魏王泰的问题,当时朝臣意见分为二派,宰相岑文本、刘泊和大臣崔仁师等都劝立魏王泰,后兄长孙无忌和大臣褚遂良则坚主立晋王治。这场决定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实际上是山东普通地主集团与关陇军事贵族之间的矛盾斗争。经过激烈斗争,太宗终于立软弱的晋王治为太子。其理由是:“我若立泰,便是诸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在此斗争中取得了胜利。长孙无忌当时居于外戚和宰相重臣之位,他坚定立晋王治,实际上有他的目的,首先,魏王泰在朝廷树立了党羽,一旦继位,则拥立他的岑文本:,刘泊等人势必将受到重用,他自己的权势就有可能被削弱以至被取缔;其次,晋王治软弱无能,继位之后,很易为自己所操纵,基于此,长孙无忌在此过程中是不遗余力的。他一方面打击对方,消除后患,〈旧唐书·太宗诸子传》曰:“太宗诸子,吴子恪、濮王泰最贤,皆以才高辩悟,为长孙无忌忌嫉,离间父子,遽为豺狼,而无忌破家,非阴祸之报欤?”“恪母,隋炀帝女也,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已,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长孙无忌既辅立高宗,深所忌嫉。永徽中,会房遗爱谋反,遂因事诛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另一方面,则在太宗面前赞扬晋王治,“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伏乞召问百僚,必无异辞。若不蹈舞同音,臣负陛下万死。”太宗立晋王治为太子后,加授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
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令长孙无忌摄侍中。太宗回朝后,无忌坚持辞去师傅之位,遂罢太子太师之职。二十一年,遥领扬州都督。二十三年,太宗病笃,召无忌与中书令褚遂良二人受遗令辅政。太宗谓遂良曰:“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尔辅政后,勿令谗毁之徒损害无忌。若如此者,尔则非复人臣。”太宗驾崩,太子登极,顾命大臣无忌、褚遂良辅政。唐廷在长孙无忌的主持下,立即宣布“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役”,缓和了又逐步激化的社会矛盾。
唐高宗比较力弱,他登极初期的永徽年间,长孙无忌以帝舅之亲,又亲受太宗顾托之重,实握有极大的权柄。《新唐书·长孙无忌传》:“太子即位,是为宗高。进无忌太尉,检校中书令,犹知门下、尚书二省。固辞尚书省,许之。……初,无忌与遂良悉心奉国,以天下安危自任,故永徽之政有贞观风,帝亦宾礼老臣,拱己以听,纲纪设张,此二人维持之也。”
时无忌位当元舅,数进谋议,高宗无不优纳之,高宗尝对公卿说:“朕开献书之路,冀有意见可录,将擢用之。比者上疏虽多,而遂无可采者。”无忌对曰:“陛下即位,政化流行,条式律令,因无遗阙。言事者率其鄙见,妄希侥幸,至于裨俗益教,理当无足可取,然须开此路。犹冀时有谠言,如或杜绝,便恐下情不达。”
永徽六年,高宗欲立武昭仪为皇后。无忌屡言不可。帝密以宝器锦帛十余车赐之,又幸其第,擢三子皆朝散大夫。”以悦其意。武昭仪母杨氏亲自到长孙无忌家,屡加祈请。礼部尚书许敬宗数劝之,无忌厉色折拒。高宗又召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李(责力)将议废立。(责力) 称疾不至,志宁顾望不敢对。高宗再三顾无忌日:“莫大之罪,无过绝嗣,皇后无子,今欲废之,立武士寻女,何如?”无忌日:“先朝以陛下托付遂良,望陛下问其可否。遂良进曰:“皇后出自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伏事先帝,无违妇德,愚臣不敢曲从,上违先帝之旨。”高宗不悦而罢。高宗后密访李(责力),答曰:“此陛下家事,无须问外人。”帝意遂定,终于废王皇后,立武氏为皇后。武皇后因无忌先受重赏而不助已,始终怀恨在心。
因长孙无忌是高宗的舅父,于高宗又有大恩,高宗一向信之不疑。例如在永徽元年,曾有洛阳人李弘泰诬告长孙无忌谋反,高宗便命立斩之。因此,武氏初为皇后,尚不敢立即对无忌下毒手。但是,她决不肯也决不能把他放过。她先是把他的同党一个个贬掉,褚遂良、朝瑗,来济等都被降贬。
显庆四年,武后认为对付无忌的时机已到。中书令许敬宗遣人上书,称监察御史李巢与无忌勾结谋反,高宗令许敬宗与侍中辛茂审查此案。许敬宗奏言长孙无忌谋反有端。高宗始则不愿此为事实。继又不忍处理舅父。许敬宗则在一旁吹风道:“无忌与先朝谋取天下,众人服其智,作宰相三十年,百姓畏其威,可谓威能服物,知能动众。臣恐无忌知事露,即为急计,攘袂一呼,啸命同恶,心为宗庙深忧。诚愿陛下断之,不日即收捕,准法破家。”帝泣曰:“我决不忍处分与罪,后代良史道我不能和其亲戚,使至于此。”敬宗曰:“无忌妄先朝之大德,舍陛下之至亲,听受邪谋,遂怀悖逆,意在涂炭生灵……案诸刑典,合诛五族。臣闻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大机之事,间不容发。若少迟延,恐即生变,惟请早决!”高宗就这样糊糊涂涂,竟不亲问无忌谋反所由,只听许敬宗一面之辞,任其诬陷。于是长孙无忌就这样在显庆四年四月被流放到最边远的黔州去了,其子弟亦多被流贬。
长孙无忌虽然被贬,失去了权势,但许敬宗一伙仍认为留着终究是祸根,所以,时隔不久,许敬宗与吏部尚书李义府遣大理正袁公瑜到黔州复按反狱,逼令无忌自缢而死,籍没其家,其姻亲大都遭谪徒。无忌既有大功,而死非其罪,天下哀之。
长孙无忌之一生,我们可以用史臣之语来评价:“无忌戚里右族,英冠人杰,定立储闱,力安社稷,勋庸茂著,终始不渝。及黜废中官,竟不阿旨,报先帝之顾托,为敬宗之诬构。嗟乎!忠信获罪,今古不免,无名受戮,族灭何辜。主暗臣奸,足贻后代。”(王化昆)
责任编辑:Xiaohe
- 我市举行白居易诞辰1240周年座谈会 2012-02-13
- 《洛阳当代著名文艺家素描》出版发行 2011-10-25
- 郭爱和摘得“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 2011-05-20
- 纪念姚崇诞辰1360周年活动在伊川县举行 2011-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