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宇宙论始祖老子

     2006-07-22 14:25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纵览 > 河洛名人 > 正文

老子(约公元前580年—前478),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历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先秦时代独树一帜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老子仕于周,为“周守藏室之史”;长期居住洛阳,为东周王室管理图书的小官吏。他熟于掌故,精于历史,明于天道,虽未开帐设教,但向其求学者颇有其人。桑庚楚曾长期求道于他。被后世崇为儒家始祖的孔丘曾“适周问礼”,多次向他请教,赞扬他的思想博大精神,如“龙之乘风云而上天”,尊老子“其犹龙邪!”他所著《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言授予当时函谷关令尹喜。公元前516年,周王子姬朝动乱失败,“奉国之典籍以奔楚。”老子所掌管的图书典籍被王子朝带走,因“免而归居”于陈(今河南淮阳)。老子离周后曾游于鲁,居于沛,常居于陈。此间孔子曾多次向老子问礼、问葬。楚灭陈国后,老子遭亡国之痛,逃亡异国。约在公元前478年以后,他客死于秦,秦失吊之。

 

《老子》一书是我国哲学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哲学宇宙论体系的著作。老子哲学是一首自然的赞美诗。他的天道自然观和自然辩证观包含着直觉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变化不息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所谓“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他将混沌状态的物质视为“道”。他说,我不知道“道”是谁的儿子,但它好象生在天帝之前。这个生在天帝之前的道可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否定了宇宙是由神创造的观点。这部书使中国哲学真正第一次从传统的古代宗教中“解放”出来,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可以说是无神论的始祖。老子是从奴隶主阶级中分化出来的学者。他反对奴隶制,主张取消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阶级社会,向往一种清静、安宁的社会生活。他揭示越是穷人越受剥削,越是富裕越剥削人的社会现象,正确地解释了官逼民反的原因,指出这是违反天道亦即社会发展规律的。他正视人民的力量,警告统治者:“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认识是有一定深度的。“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就反映了他对祸福之间相互依存和互相转化关系的认识,这种思想和当时正在发展着的社会变革是相适应的。所以他在政治上能够否定既存的制度,在教育上否定了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内容。

 

老子从他的政治理想(把社会回复到原始的自然状态)出发,以他的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当时统治阶级(即他认为的“圣人”、“人主”、“上”、“士”)为教育对象,写出的很有价值的一部教科书就是《道德经》。书中提出统治阶级自身修养的要求和治理国家的办法,从而否定了奴隶社会中的传统教育思想。

 

在《老子》的教育思想中,强调对教育对象进行观察和了解,而不是主观地灌输某种伦理道德,并在此基础上强调对人进行耐心帮助,不放弃教育作用。他说:“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又说:“自知者明”,“不自见故明”;还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人之不善,何弃之有?”老子主张只要经常用美好的道理说服人,用美好的行动救助人,那就没有不可教育的人。从尊重人的自然发展出发,不仅善意地对待善者,而且也应该善意地对待有缺点的人。这种尊重、热爱教育对象的“爱”的教育思想,有人称之为“不弃主义”教育思想。老子常把水比做道德的最高理想,认为水有利于万物,但却不与万物相争。

 

老子认为有智慧和懂规律对统治阶级是不可缺少的。他告诉统治阶级只有懂规律的人才称得上明智,懂得规律就能心胸开阔,宽容别人,从而能大公无私。这样才合乎天道自然,才能做帝王,才能终身不遭危难。

 

    老子对当时的统治阶级提出下列教育内容:

    一、要求“圣人”无私

    老子教育国君说:遇到利益,要将自己摆在后面,这样才能被拥戴在前面;能够把自身置之度外,自己才能得到生存;正因为他没有私心,才能实现他个人的“私心”。

 

    二、要求“圣人”不贪、不骄

他说:一个有道君主胸怀应当象一条大河,那么只有汇集天下的细流才能成为大河。“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只有这样,一个领导者才不致离开真理和规律,从而使自己“复归于婴儿”,恢复赤子般的天性。他认为不骄不傲是符合天道的。并认为即使金玉满堂,并不能永远属于你,如果富贵就骄傲,受到惩罚,那是咎由自取。只有“功成身退”才符合自然规律。

 

    三、按“无为”的原则治理国家

他要求从政者要顺乎自然,要让人民生活安定,不要多事干扰。他主张“无为”政治首先要从统治者本身做起,要以身作则,行“不言之教”,自己要做到“无为”的身教。人民自然被感化安定下来。自己如能好静,民心自然端正。自己不喜欢多事,节用民力,人民自然就会富裕起来。自己没有野心,人民就自然淳朴。

 

四、对“士”的多方面的要求

他对古代善于做“士”的人作了形象的描绘,他说:他很小心啊,象冬天横渡冰川。他谨慎啊!象警惕邻国的进攻。他庄重啊!象是做客。他自由活泼啊!象解冻了的春水。他淳厚啊,象未加工的木材。他心胸开阔啊!象空旷的大谷。他包容一切啊!象混浊的江河。谁能把混浊动乱的社会澄清并使之安定呢?只有心怀大道而不自满的人,正因他不自满,所以能转破败为成功。这不仅形象地提出了“士”在修养方面的要求,并且对有道之士寄予安定天下的希望。

 

老子对“士”的教育内容,反映了老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和本质。当时社会对“士”的传统要求是遵循周公之道实行忠、孝、仁、爱四德和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而老于的要求则是政治上的无私、无为;思想作风方面的谦虚谨慎、庄重严肃、活泼自由、淳厚朴实、宽宏开阔与和平。

 

老子主张用个人掌握的“道”(即德)去辅助包含人在内的万物的自然发展,反对主观地大胆妄为,他的教育思想中含有尊重人的自然发展意义的“不弃主义”教育思想是很可贵的。所以又称其为自然教育主义思想家。

 

许多人常引用《老子》中“常使民无知无欲…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对老百姓“虚其心,实其腹”为据,判定老子是弃智主义、愚民政策的始作佣者。其实老子所说的圣是主观主义的先验论,智是巧伪,老子识“前识”(超前的武断)为邪伪之始,识智慧为诡计。所以他说:“智慧出,有大伪”。老子所要绝的学,不是科学之学,不是见道之学,而是卜筮之学、巫守之学,“前识”之学,“术数”之学,一句话,就是当时的“官学”。绝去这些邪伪之学,人们就会落得自由自在,上不怕神,下不怕鬼。故曰:“绝学无优”。可见老子并不主张愚民。不主张“无知”。而是主张有真知,即明事物之理,知自然之道。

 

由于老子唯物主义的不彻底。由于他的自然决定论中忽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他的自然辩证观中缺少积极进取和斗争精神。所以也就不能不给后代的教育以消极的影响。他的后学庄子正是继承了这些消极面,提倡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在教育思想上提倡消极的自然适应主义,后来成为魏晋玄学的理论基础。





上一篇:——战国隐士鬼谷子  
下一篇:——一代巨擘周公姬旦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