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庸
三代所兴,河济伊洛。定鼎中原,遂称中国。鼎彝衣冠,仪礼制作,
河图洛书,甲骨易爻。周诰殷盘,风雅颂歌。周召典丽,郑卫活泼。
王风凄凄,商颂赫赫。我思古人,伊郑之侨,业垂春秋,远迩思卓。
孔子入周,问礼如何。子贡子夏,儒声远播。老子玄妙,庄生滂沱。
列子神奇,墨经温和。孟轲游梁,万乘之国。邓析韩非,名法巨擘。
苏张纵横,弦烛爱国。春申城府,信陵气魄。吴起善兵,商君法苛。
不韦居奇,陶朱淡泊。石申观星,周髀术博。先秦灿烂,炫若星河。
李斯相秦,制度六合。陈胜吴广,揭竿而搏。良平韬略,汉兴功卓。
贾晁才具,遭逢坎坷。盐铁论辩,梁园赋歌。少孙续史,虞初小说。
光武中兴,南阳士多,二十八将,云台画阁。太学标榜,经师包罗。
服郑注经,许君典作。天下文章,半出京洛。辞赋华严,乐府新歌。
蔡邕多艺,张衡淹博。仲景医方,百代立则。钟繇工书,笔走龙蛇。
曹操都许,良辅荀郭。南阳青冈,孔明高卧。司马父子,一统三国。
建安风骨,魏晋洒脱。文姬归汉,铜雀笙歌。竹林隐逸,七贤居所。
向秀思旧,阮籍悲陌。苏门狂啸,金谷弦歌。何郎服散,潘果盈车。
谢家宝树,门高江左,临川山水,宣城花落。顺阳范氏,俊彦亦多,
晔志后汉,缜灭神佛。江郎才尽,庾信去国。钟嵘诗品,诗论先河。
孝文都洛,文运喷薄。
大唐气象,繁花锦着。一代名士,中州居多。长孙贤后,魏征良佐。
武皇建周,龙门礼佛。元光开漳,功德传说。姚崇图治,开元蓬勃。
安史乱起,张巡殉国。贞观政要,吴兢佳作。一行测地,玄奘远涉。
吴带当风,公孙剑魔。沈宋竟诗,弦歌不辍。黄鹤楼头,崔颢愁多。
禹王高台,三贤会合。边塞岑参,梨花雪落。宫词王建,感慨嫔娥。
千秋诗圣,杜甫忧国,穷而后工,诗名巍峨。百代文宗,韩愈磊落,
陈言务去,载道立说。救时劝俗,鲁山元结。雄奇瑰丽,福昌李贺。
元稹情深,云水难做。刘郎飘逸,竹枝清歌。白傅乐天,香山行乐,
倡新乐府,世称诗魔。商隐无题,缠绵悱恻。残唐夕照,余辉脉脉。
大宋富丽,文治超卓。太祖雄才,神宗更革。赵普多谋,论语治国。
洛阳蒙正,相州韩琦,名相辈出,君臣同德。欧阳司马,前后居洛。
领袖斯文,通鉴巨作。郏城苏坟,东坡长卧。邓州花洲,仲淹授课。
二程先生,教泽河洛。邵雍夫子,逸居安乐。卫州贺铸,词具风格。
管城李诫,营造巧作。与义诗醇,达祖词琢。徽宗风流,书画消磨。
金人南下,中原悲歌。岳飞愤起,收拾山河,精忠报国,彪榜史册。
东京梦华,远逝如歌,南渡衣冠,永念故国。
金元板荡,中土难多。名儒遗山,河洛作客。良医从正,攻邪学说。
许衡力学,姚燧献策。大梁嗣成,著录鬼薄。有明一世,文脉中落。
廷相学术,一代大哲。正邪二赋,吕坤肇说。七子复古,敝屣台阁。
梦阳景明,宗盟诗国。汴京李濂,精于考索。王子载堉,律吕调和。
可法死节,男儿本色。
清代中州,仍趋落寞。夏峰隐居,穷理学硕。汤斌力行,政声显赫。
亮工论艺,神笔王铎。侯生传奇,桃花扇歌,壮悔堂址,遗迹归德。
绿园练达,洞明长者,歧路灯出,世态尽摹。金石名家,武亿品卓。
其浚图考,后启来者。近世以降,国运曲折。君子日新,旧乡鼎革。
中原崛起,职在你我。
学庸注
一、本篇因受易飞扬先生的四七言诗启发而开始写作,主要参考了王永宽、白本松主编的《河南文学史》(古代卷),在此一并致谢。
二、至今河南还没有一部完善的通史问世,缺少参考资料,因此在人选的确定、史实的罗列上很难求全责备,另外技术上的问题如用韵、用词还有许多不妥之处,指望方家见教。
三、本篇凡千言,四字一句,一韵到底。
四、在人选的分类上,以政治、学术、文艺、科技等著名人物为主,尤以文学方面为重。
五、在时代的比例上,先秦24句,秦汉30句,魏晋南北朝32句,唐54句,宋40句,金元明26句,清20句,基本反映了宋之前的上升和宋之后衰落的趋势。
六、籍贯的确定,以河南出生、祖籍河南的为主,因首都(如汴洛)、文化中心(如梁园、金谷)、隐居(如百泉、竹林)等而长期在河南活动的外籍文化名人酌情提到或提示。
叙论
先秦灿烂:诸子百家时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河南在此时期也大放异彩,几乎每个流派、每个领域都有河南的杰出人物出现。称得上繁星灿烂,但日月级的人物似乎略逊于齐鲁,而且没有能够形成强大的文化中心。主要因为中原地区没有强国出现。除了周天子国,前之宋卫、后之韩梁,以及南部入楚的陈蔡申黄,不仅无法与秦晋齐楚抗衡,也无法像燕赵吴越那样自成体系。于是作为人才中心的河南,人才却大量外流。如秦国历代名相百里奚、商鞅、范睢、吕不韦、李斯都来自今天的河南。
汉魏雄健:自秦汉经魏晋至南北朝,河南文化几经曲折。秦与西汉,河南人才如张良陈平贾谊晁错对大一统王朝作出了巨大贡献。东汉至魏晋,河南真正成为了政治、经济、文化、人才多方面重合的绝对中心。洛阳作为中华文明强大核心的地位也得到确立。南北分裂时期,南朝受洛阳文化影响极为明显,而汝(南)颖(川)士族又成为了南朝文化人的主体之一。北朝由于河南处于归属不定的地区,因此文化中心转移到了关中和邺,人才中心则处于河北山东一带。直到北魏孝文帝都洛,河南的文化地位又被提升。
隋唐富丽:河南士人在此时期的数量和影响,都占到了压倒的优势地位。河南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颠峰时代来到了。洛阳与长安的文化地位并驾齐驱,只是在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上,因地理远近,长安稍占上风。
大宋丰亨:河南仍为政治、文化的绝对中心,但人才中心已经不再了。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中兴四大诗人均无一位河南人。一方面唐末、五代战乱,中原没能及时休养生息,而东南四川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的重心。一方面文化风气出现改观,理学兴起,士人的兴味也从吟风弄月变成了做官出仕,尤以河南为甚。
金元板荡:金末元初,河南似乎一度在北方文化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元代建省之后,便泯然众人,再没有成为全国性的文化和人才中心。
明代中衰:政治中心北移,经济重心在东南,而且大运河又与河南擦肩而过,河南的地位不断衰落。但明代士人爱出风头、好发议论,河南的几个文化名人也颇有生色。前七子中的李梦阳何景明都极有个性,王廷相吕坤的哲学思想也都熠熠生辉,朱载堉更是文艺复兴式的巨人,整个河南的文化发展与全国的市民文化兴起的趋势也是相去不远的。
清时落寞:清代河南的地位进一步没落,不仅与东南发达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就是北方的邻居:直隶以政治腹心,山东以漕运要道,山西以巨商大贾,陕西以西北要冲,都比河南更为重要。满清的文化专制下,河南大部分士人的心境是寂寞悲凉的。又因地处内陆,新风气少有进入。与当时整个学术风气存在明显脱节,当朴学大盛的时代,河南士人却依然醉心理学,使河南成为理学名区(谚云:出了潼关道,黄河两边瞧,不是贤良祠,就是贞节表。)这更加束缚了河南文化的前进和近代化的展开。
近世歧多:国家的多难把过去的一切都打破了,一个地区的文化命运也基本上要重新开始,比如闽粤两湖等地的人才状况就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河南的教育、科技、学术、文艺也因刺激有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深重的灾难和积重难返的落后,使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十分艰难。直到今天,河南文化、河南人才在全国范围仍属中等偏下。只有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才能使河南涌现出更多的政治名人、科技名人、文化名人。 (学庸)
责任编辑:Xiaohe
- 我市举行白居易诞辰1240周年座谈会 2012-02-13
- 《洛阳当代著名文艺家素描》出版发行 2011-10-25
- 郭爱和摘得“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 2011-05-20
- 纪念姚崇诞辰1360周年活动在伊川县举行 2011-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