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对历史、时事、政策谙熟于心,随时能为皇帝详尽解读各种问题,而且敢于发表见解,说得有理有据,他的才干遭到一些大臣的嫉妒。
贾谊,洛阳人,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33岁去世。司马迁把他和屈原放在一起,在《史记》中写了《屈原贾生列传》;毛泽东曾专门写《咏贾谊》诗,说他“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有人说他是非正常死亡,那么,他短暂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呢?
最近,有人把《史记》中非正常死亡的人物列了个名单,其中便有洛阳人贾谊。其实贾谊不是自杀,也不是他杀,他是得了抑郁症而死——皇帝把自己的儿子交给他,让他当老师,可他的学生不争气,骑马时竟被马掀到地上,摔死了。贾谊由是自责不已,觉得对不起皇帝对不起国家,就这样郁郁寡欢,33岁就死了。
对这个惯常的说法,历来有人质疑……
一
我们知道,汉朝刚刚建立的时候,汉高祖刘邦本想把洛阳作为都城,却跑过来一个娄敬,说洛阳离西北边陲太远了,不便防御强大的匈奴,结果把刘邦说服了,于是西汉只在洛阳建都3个月,就迁都长安了。
都城可以迁,地脉却不可移,洛阳这地方照样出人才。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贾谊在洛阳出生。他少年时就博览群书,先秦诸子百家典籍,逮住啥看啥,一听说谁有学问,就跑去请教,拜人家为师。
当时有位学者名叫张苍,对《春秋左氏传》很有研究,对道家学说也很熟稔,贾谊就拜张苍为师,结果很快入门,写了一些关于“道”的论文。他读书能与作者贴近,走进作者所处的时代,理解作者的意图,所以读屈原的著作时,他就有了屈原情结。没想到十几年后,他也像屈原一样被流放,更没想到几十年后,司马迁会把他和屈原放在同一篇列传里。
悲剧的宿命,似乎在他求学时代就已经显现,只是风华正茂的贾谊,当时哪会料到?18岁时他就写出奇文,闻名河南郡。当时的河南郡守吴公,听说贾谊有学问,就把他召至门下,把学问传给他。贾谊由此得到很大教益,成长为一个青年学者。
刘邦死后,吕后执政,胡闹了一段光阴,也死了。右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把吕后的娘家人都杀了,立刘邦的庶子刘恒为帝,这个人就是汉文帝。汉文帝登基后,于公元前179年,把吴公调到中央政府担任廷尉,这是最高的司法长官,有很大权力。吴公没忘记自己的得意门生,就向汉文帝推荐:贾谊博古通今,年轻有为,是个人才。于是汉文帝把贾谊也召到中央政府,任命他为博士。
这对贾谊来说属于破格提拔,没有经过严格的组织程序。而这个职务,等于中央政府的高级顾问,系汉文帝的智囊人物。贾谊从此步入政坛,当时他只有21岁。
博士必须对历史、时事、政策谙熟于心,随时准备接受皇帝咨询。汉文帝发现,对一些问题,许多老先生无法回答,但贾谊却能详尽解读,而且敢于发表见解,说得有理有据。其他博士和大臣,一方面觉得贾谊有才,能为大家解围,佩服他;一方面觉得贾谊太有才,使大家脸上无光,嫉妒他。
汉文帝却如获至宝,当年就把贾谊提拔为太中大夫。这个职位比博士级别高,可直接参与中央政策的修订,等于进了国家政令的决策层。这样一来,贾谊的干劲儿就更大了。
汉初承袭秦朝制度,贾谊主张改革,移风易俗。他建议兴礼乐、易服饰、改官名,制定新的典章制度。我们知道,秦朝崇尚黑色,官员们的服饰多为黑色,这个我们已经在张艺谋的电影《英雄》中见识过了,但贾谊主张汉朝服饰尚黄色,以有别于秦朝。
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贾谊写了著名的《论积贮疏》,主张重农抑商,加强粮食储备。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鼓励农业生产,使农业经济迅速复苏,百姓解决了温饱问题。贾谊还提议列侯统统离开京城,都到自己的封地去,汉文帝也采纳了。可是,列侯不愿离开长安,文帝就让周勃带头到自己的封地去。周勃不愿意,遂被撤销丞相职务。这样一来,列侯才陆续离开京城,但他们都恨透了贾谊。
贾谊以后的日子可不好过了。
二
列侯们商量着要除掉文帝身边这个智囊人物,但贾谊却浑然不觉,还在思考改革方案,同时潜心治学,写出了《道德说》、《六术》、《过秦论》。文帝看他如此敬业,准备任命他为公卿,列侯及老臣都反对,他们对这个坐“直升飞机”上来的洛阳小子反感透了,说,这家伙才23岁,平时很骄傲,根本不把我们这些老臣放在眼里。绛侯周勃带头弹劾贾谊,颍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随后,他们弹劾的理由是:贾谊小小年纪,却想专擅朝政,这样下去非把国事搞乱不可!这些老臣,都是随刘邦一路打天下过来的,又全力支持刘恒当了皇帝,文帝不得不有所顾忌,提拔贾谊为公卿的事就搁置下来。
风借火势,一帮子小人也来诋毁贾谊,其中有个叫邓通的,与汉文帝是同性恋关系。司马迁在《史记》中,把邓通列进《佞幸列传》,据记载,有一次文帝患毒疮,邓通竟为文帝吮吸脓水,文帝由此认定天下最爱他的人是邓通。其实是文帝自己糊涂,如果他不当皇帝,邓通还会为其吸脓吗?
而贾谊呢,平时对邓通这样的小人很蔑视,连理都不理,所以邓通要报复贾谊。汉文帝呢,常听大家说贾谊的不是,听得多了也就信了,不但没有提拔贾谊,还渐渐疏远了他。贾谊到底年轻,不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还是忘我地工作,结果不但没得到提拔,还被下放到长沙去了。
贾谊到长沙任长沙王太傅,没有多大权力,其实是变相流放。从长安到长沙,交通非常不便,他只身一人长途跋涉,有路时可雇一辆牛车,无路时只好翻山越岭,受尽了奔波之苦。
贾谊很郁闷,很沮丧。他走啊走啊,终于走到湘江边,不由得想起屈原。当年屈原也是遭佞臣谗毁,被迫离开楚国都城,最后报国无门投汨罗江而死,自己的遭遇与屈原是多么相似!望着滔滔江水,贾谊心潮难平,写了一首《吊屈原赋》。
他写道:我是多么不幸!遭逢时世不祥。鸾鸟凤凰躲藏奔逃,而恶鸟却在高空翱翔。奸佞小人得志猖狂,贤良之士身处逆境,是非颠倒反常……国人不理解自己,我向谁诉说衷肠?唉……凤凰翩然飞去,也只有远离这纷乱浊世,把自己悄然隐藏……
三
贾谊于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到了长沙,仍不忘国家大事,一有机会,他就上疏文帝,提一些合理化建议,而且提建议的时候,不从个人恩怨出发,事事立足于利国利民。
曾经诋毁过他的周勃,这时在其封地绛县(今山西省绛县)犯了事。原来,他每次出巡,总是带着亲兵,手持兵器,浩浩荡荡。有人上了一道奏折,说周勃有谋反迹象。文帝很重视,把周勃逮到长安,关在监狱里。其实周勃没有谋反之心,文帝的母亲薄太后知道后,过问了此事,周勃才得到赦免,但周勃在狱中受尽折磨与侮辱。
贾谊闻知此事,为周勃感到不平,认为老将军无端被捕入狱,受此奇耻大辱,一定是司法制度出了问题,就向文帝上疏:君主对待大臣,应以礼义为先;对于别人的举报,也应调查澄清,不应武断处理。
文帝这时也被薄太后教训了一顿,认识到自己处理此事太过草率,就采纳了贾谊的建议,决定此后大臣犯重罪,定性后不再囚禁,免得他们受狱吏欺侮,而是让罪臣自裁,以维护他们的尊严。
而诋毁贾谊的邓通,当时正发着横财。贾谊也写了一道奏疏,要求文帝处置邓通。原来,文帝喜欢邓通,竟把蜀郡的一座铜山赐给邓通,允许他铸私钱,结果弄得“邓氏钱”遍天下,扰乱了货币政策,影响了市场秩序。贾谊在长沙写了《谏铸钱疏》,尖锐地抨击私人铸钱,建议文帝下令禁止,但文帝没有采纳。
贾谊总共在长沙呆了3年。
文帝七年(公元前173年),文帝把贾谊召回长安,在祭神的宣室接见了他。当时文帝刚刚祭祀完毕,祭神的牺牲还摆在供桌上。文帝对鬼神之事有疑惑,就请贾谊解答。贾谊详谈了自己对鬼神的见解,文帝听得入神,不断挪动身子,最后竟挪到贾谊跟前,两人一直谈到半夜。事后,文帝说:我好久没有见到贾生了,自以为学问赶上了他,现在听了他的谈话,我还是不及他啊。
可是,文帝大老远地把人家召来,一不问政治,二不问经济,三不问文化,仅仅问一些鬼神方面的事,这简直像小孩要听鬼故事似的,贾谊很失望。所以唐朝诗人李商隐据此写了一首绝句《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他在诗中既对文帝进行了批评,也对贾谊表示了惋惜。
令贾谊更失望的事还在后头。文帝没有对他委以重任,只是派他到梁怀王那里当太傅。梁怀王刘揖又名刘胜,是文帝最喜爱的小儿子。文帝让贾谊当梁怀王的老师,是重视他却不是重用他。
贾谊这时候也灰心了,不再看重职位升迁,但仍在思虑时局,关心国家大事。他看到匈奴越来越强大,不断骚扰西北边陲;同时又看到社会表面繁荣,但其中的社会矛盾很多,潜伏着一定的危机,就多次向文帝上疏,写出了著名的《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
他在文中警示文帝:我看天下的形势,可为之痛哭的有一个问题,可为之流涕的有两个问题,可为之叹息的有六个问题,其他违法背理的事就更多了,难以一一列举。他说:现在诸侯王的势力强大,好比是大骨头,朝廷如果不用权力及法制这把大斧头去砍削,而想用仁义恩厚这把薄刃小刀去切割,那么这把刀子不是被碰成豁口,就是被折断,是无济于事的。
他还提出了分化匈奴贵族的外交手段,提出了治理诸侯王的办法。可惜这些观点都没有引起文帝的重视。汉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梁怀王刘揖入朝,骑马摔死,文帝并没有埋怨贾谊,贾谊自己却感到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不断自责,经常哭泣,心情十分忧郁,33岁就死了。毛泽东为此写了一首七绝《贾谊》,谈了对此事的看法: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毛泽东又写了一首七律《咏贾谊》,对贾谊一生进行了概括,其中前四句为: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我们从这些评价中可以看出:洛阳人贾谊不是一般的文人,他有经天纬地之才,但由于他的改革主张损害了王公大臣的利益,往往不能付诸实施;加上他性格上有一些缺陷,所以没能走到理想的位置。可是,贾谊以三十三载短暂的光阴,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已是难能可贵了。
史书记载他有多方面的才能,在教育理念上,他提出“以教为本”的思想,强调对国民进行道德素质教育 ,强调尊师重教,提出让最优秀的人去当教师,并详尽列出了做教师的条件,对各类教师的职能和责任进行了划分,这种理念在今天也不过时。
最有意思的是,他竟然对优生优育也有研究,最早提出了胎教理论。他说,根据《易经》中说的道理,应让孕妇“立而不跛、笑而不渲、虽怒不骂”,让孕妇吃营养丰富的食品,听合乎礼乐的音乐,这些理论也是对的。
惜乎贾谊33岁就告别了人世,这不但令洛阳人惋惜,也让历史发出了一声叹息…… (孙钦良)
贾谊,洛阳人,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33岁去世。司马迁把他和屈原放在一起,在《史记》中写了《屈原贾生列传》;毛泽东曾专门写《咏贾谊》诗,说他“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有人说他是非正常死亡,那么,他短暂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呢?
最近,有人把《史记》中非正常死亡的人物列了个名单,其中便有洛阳人贾谊。其实贾谊不是自杀,也不是他杀,他是得了抑郁症而死——皇帝把自己的儿子交给他,让他当老师,可他的学生不争气,骑马时竟被马掀到地上,摔死了。贾谊由是自责不已,觉得对不起皇帝对不起国家,就这样郁郁寡欢,33岁就死了。
对这个惯常的说法,历来有人质疑……
一
我们知道,汉朝刚刚建立的时候,汉高祖刘邦本想把洛阳作为都城,却跑过来一个娄敬,说洛阳离西北边陲太远了,不便防御强大的匈奴,结果把刘邦说服了,于是西汉只在洛阳建都3个月,就迁都长安了。
都城可以迁,地脉却不可移,洛阳这地方照样出人才。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贾谊在洛阳出生。他少年时就博览群书,先秦诸子百家典籍,逮住啥看啥,一听说谁有学问,就跑去请教,拜人家为师。
当时有位学者名叫张苍,对《春秋左氏传》很有研究,对道家学说也很熟稔,贾谊就拜张苍为师,结果很快入门,写了一些关于“道”的论文。他读书能与作者贴近,走进作者所处的时代,理解作者的意图,所以读屈原的著作时,他就有了屈原情结。没想到十几年后,他也像屈原一样被流放,更没想到几十年后,司马迁会把他和屈原放在同一篇列传里。
悲剧的宿命,似乎在他求学时代就已经显现,只是风华正茂的贾谊,当时哪会料到?18岁时他就写出奇文,闻名河南郡。当时的河南郡守吴公,听说贾谊有学问,就把他召至门下,把学问传给他。贾谊由此得到很大教益,成长为一个青年学者。
刘邦死后,吕后执政,胡闹了一段光阴,也死了。右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把吕后的娘家人都杀了,立刘邦的庶子刘恒为帝,这个人就是汉文帝。汉文帝登基后,于公元前179年,把吴公调到中央政府担任廷尉,这是最高的司法长官,有很大权力。吴公没忘记自己的得意门生,就向汉文帝推荐:贾谊博古通今,年轻有为,是个人才。于是汉文帝把贾谊也召到中央政府,任命他为博士。
这对贾谊来说属于破格提拔,没有经过严格的组织程序。而这个职务,等于中央政府的高级顾问,系汉文帝的智囊人物。贾谊从此步入政坛,当时他只有21岁。
博士必须对历史、时事、政策谙熟于心,随时准备接受皇帝咨询。汉文帝发现,对一些问题,许多老先生无法回答,但贾谊却能详尽解读,而且敢于发表见解,说得有理有据。其他博士和大臣,一方面觉得贾谊有才,能为大家解围,佩服他;一方面觉得贾谊太有才,使大家脸上无光,嫉妒他。
汉文帝却如获至宝,当年就把贾谊提拔为太中大夫。这个职位比博士级别高,可直接参与中央政策的修订,等于进了国家政令的决策层。这样一来,贾谊的干劲儿就更大了。
汉初承袭秦朝制度,贾谊主张改革,移风易俗。他建议兴礼乐、易服饰、改官名,制定新的典章制度。我们知道,秦朝崇尚黑色,官员们的服饰多为黑色,这个我们已经在张艺谋的电影《英雄》中见识过了,但贾谊主张汉朝服饰尚黄色,以有别于秦朝。
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贾谊写了著名的《论积贮疏》,主张重农抑商,加强粮食储备。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鼓励农业生产,使农业经济迅速复苏,百姓解决了温饱问题。贾谊还提议列侯统统离开京城,都到自己的封地去,汉文帝也采纳了。可是,列侯不愿离开长安,文帝就让周勃带头到自己的封地去。周勃不愿意,遂被撤销丞相职务。这样一来,列侯才陆续离开京城,但他们都恨透了贾谊。
贾谊以后的日子可不好过了。
二
列侯们商量着要除掉文帝身边这个智囊人物,但贾谊却浑然不觉,还在思考改革方案,同时潜心治学,写出了《道德说》、《六术》、《过秦论》。文帝看他如此敬业,准备任命他为公卿,列侯及老臣都反对,他们对这个坐“直升飞机”上来的洛阳小子反感透了,说,这家伙才23岁,平时很骄傲,根本不把我们这些老臣放在眼里。绛侯周勃带头弹劾贾谊,颍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随后,他们弹劾的理由是:贾谊小小年纪,却想专擅朝政,这样下去非把国事搞乱不可!这些老臣,都是随刘邦一路打天下过来的,又全力支持刘恒当了皇帝,文帝不得不有所顾忌,提拔贾谊为公卿的事就搁置下来。
风借火势,一帮子小人也来诋毁贾谊,其中有个叫邓通的,与汉文帝是同性恋关系。司马迁在《史记》中,把邓通列进《佞幸列传》,据记载,有一次文帝患毒疮,邓通竟为文帝吮吸脓水,文帝由此认定天下最爱他的人是邓通。其实是文帝自己糊涂,如果他不当皇帝,邓通还会为其吸脓吗?
而贾谊呢,平时对邓通这样的小人很蔑视,连理都不理,所以邓通要报复贾谊。汉文帝呢,常听大家说贾谊的不是,听得多了也就信了,不但没有提拔贾谊,还渐渐疏远了他。贾谊到底年轻,不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还是忘我地工作,结果不但没得到提拔,还被下放到长沙去了。
贾谊到长沙任长沙王太傅,没有多大权力,其实是变相流放。从长安到长沙,交通非常不便,他只身一人长途跋涉,有路时可雇一辆牛车,无路时只好翻山越岭,受尽了奔波之苦。
贾谊很郁闷,很沮丧。他走啊走啊,终于走到湘江边,不由得想起屈原。当年屈原也是遭佞臣谗毁,被迫离开楚国都城,最后报国无门投汨罗江而死,自己的遭遇与屈原是多么相似!望着滔滔江水,贾谊心潮难平,写了一首《吊屈原赋》。
他写道:我是多么不幸!遭逢时世不祥。鸾鸟凤凰躲藏奔逃,而恶鸟却在高空翱翔。奸佞小人得志猖狂,贤良之士身处逆境,是非颠倒反常……国人不理解自己,我向谁诉说衷肠?唉……凤凰翩然飞去,也只有远离这纷乱浊世,把自己悄然隐藏……
三
贾谊于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到了长沙,仍不忘国家大事,一有机会,他就上疏文帝,提一些合理化建议,而且提建议的时候,不从个人恩怨出发,事事立足于利国利民。
曾经诋毁过他的周勃,这时在其封地绛县(今山西省绛县)犯了事。原来,他每次出巡,总是带着亲兵,手持兵器,浩浩荡荡。有人上了一道奏折,说周勃有谋反迹象。文帝很重视,把周勃逮到长安,关在监狱里。其实周勃没有谋反之心,文帝的母亲薄太后知道后,过问了此事,周勃才得到赦免,但周勃在狱中受尽折磨与侮辱。
贾谊闻知此事,为周勃感到不平,认为老将军无端被捕入狱,受此奇耻大辱,一定是司法制度出了问题,就向文帝上疏:君主对待大臣,应以礼义为先;对于别人的举报,也应调查澄清,不应武断处理。
文帝这时也被薄太后教训了一顿,认识到自己处理此事太过草率,就采纳了贾谊的建议,决定此后大臣犯重罪,定性后不再囚禁,免得他们受狱吏欺侮,而是让罪臣自裁,以维护他们的尊严。
而诋毁贾谊的邓通,当时正发着横财。贾谊也写了一道奏疏,要求文帝处置邓通。原来,文帝喜欢邓通,竟把蜀郡的一座铜山赐给邓通,允许他铸私钱,结果弄得“邓氏钱”遍天下,扰乱了货币政策,影响了市场秩序。贾谊在长沙写了《谏铸钱疏》,尖锐地抨击私人铸钱,建议文帝下令禁止,但文帝没有采纳。
贾谊总共在长沙呆了3年。
文帝七年(公元前173年),文帝把贾谊召回长安,在祭神的宣室接见了他。当时文帝刚刚祭祀完毕,祭神的牺牲还摆在供桌上。文帝对鬼神之事有疑惑,就请贾谊解答。贾谊详谈了自己对鬼神的见解,文帝听得入神,不断挪动身子,最后竟挪到贾谊跟前,两人一直谈到半夜。事后,文帝说:我好久没有见到贾生了,自以为学问赶上了他,现在听了他的谈话,我还是不及他啊。
可是,文帝大老远地把人家召来,一不问政治,二不问经济,三不问文化,仅仅问一些鬼神方面的事,这简直像小孩要听鬼故事似的,贾谊很失望。所以唐朝诗人李商隐据此写了一首绝句《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他在诗中既对文帝进行了批评,也对贾谊表示了惋惜。
令贾谊更失望的事还在后头。文帝没有对他委以重任,只是派他到梁怀王那里当太傅。梁怀王刘揖又名刘胜,是文帝最喜爱的小儿子。文帝让贾谊当梁怀王的老师,是重视他却不是重用他。
贾谊这时候也灰心了,不再看重职位升迁,但仍在思虑时局,关心国家大事。他看到匈奴越来越强大,不断骚扰西北边陲;同时又看到社会表面繁荣,但其中的社会矛盾很多,潜伏着一定的危机,就多次向文帝上疏,写出了著名的《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
他在文中警示文帝:我看天下的形势,可为之痛哭的有一个问题,可为之流涕的有两个问题,可为之叹息的有六个问题,其他违法背理的事就更多了,难以一一列举。他说:现在诸侯王的势力强大,好比是大骨头,朝廷如果不用权力及法制这把大斧头去砍削,而想用仁义恩厚这把薄刃小刀去切割,那么这把刀子不是被碰成豁口,就是被折断,是无济于事的。
他还提出了分化匈奴贵族的外交手段,提出了治理诸侯王的办法。可惜这些观点都没有引起文帝的重视。汉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梁怀王刘揖入朝,骑马摔死,文帝并没有埋怨贾谊,贾谊自己却感到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不断自责,经常哭泣,心情十分忧郁,33岁就死了。毛泽东为此写了一首七绝《贾谊》,谈了对此事的看法: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毛泽东又写了一首七律《咏贾谊》,对贾谊一生进行了概括,其中前四句为: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我们从这些评价中可以看出:洛阳人贾谊不是一般的文人,他有经天纬地之才,但由于他的改革主张损害了王公大臣的利益,往往不能付诸实施;加上他性格上有一些缺陷,所以没能走到理想的位置。可是,贾谊以三十三载短暂的光阴,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已是难能可贵了。
史书记载他有多方面的才能,在教育理念上,他提出“以教为本”的思想,强调对国民进行道德素质教育 ,强调尊师重教,提出让最优秀的人去当教师,并详尽列出了做教师的条件,对各类教师的职能和责任进行了划分,这种理念在今天也不过时。
最有意思的是,他竟然对优生优育也有研究,最早提出了胎教理论。他说,根据《易经》中说的道理,应让孕妇“立而不跛、笑而不渲、虽怒不骂”,让孕妇吃营养丰富的食品,听合乎礼乐的音乐,这些理论也是对的。
惜乎贾谊33岁就告别了人世,这不但令洛阳人惋惜,也让历史发出了一声叹息…… (孙钦良)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
责任编辑:Xiaohe
关键词阅读:
- 我市举行白居易诞辰1240周年座谈会 2012-02-13
- 《洛阳当代著名文艺家素描》出版发行 2011-10-25
- 郭爱和摘得“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 2011-05-20
- 纪念姚崇诞辰1360周年活动在伊川县举行 2011-05-17
精品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