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喾,姓姬名?(音jun),是黄帝的曾孙。祖父玄嚣,父亲?极,他们都当过辅佐帝王的大臣,却都没有登上过王位。帝喾的叔父颛顼(音zhuanxu),是继黄帝之后五帝中的第二们帝王。帝喾从15岁起,在洛阳帮助颛顼处理政务,积累丰富的经验,因为精明能干,帝喾30岁就在洛阳继承颛顼登上王位,成为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
帝喾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帝王。《史记·五帝本纪第一》称他:“生而神贯,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照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帝喾生下来就会说自己的名字,从小就聪明绝顶。长大后既有远见卓识,又能洞察秋毫。登王位后,能顺应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地组织臣民发展生产,收获的东西平分给臣民。他自己平时节约俭朴,穿普通的衣服,按时参加劳动,讲究信用,不谋私利。态度和蔼,耐心的教育臣民,有很大的功劳,很高的威信,凡是日月照耀,风吹雨洒到的地方的人们,没有不敬重他,不服从他的。《史证》的这些记载说明帝喾在青年时期就是很有作为的,尤其在辅佐颛顼帝时政绩卓著。继颛顼帝位后,为黎民百姓办了很多好事,注意教诲人民节用财物,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戴,是理所当然的。
他在位执政期间,就住在洛阳市辖属的偃师市城关镇的高庄村。关于帝喾的都城所在,古籍记载大都是一致的。《竹书纪年》载:“帝喾高辛氏之年,帝即位居毫。”《水经注》上说:“亳,本帝喾之墟,在禹贡豫州河洛之间。”《中华全史演义》中说他“生而祥灵,年十五佐颛顼帝,受封于辛(辛,即指高庄为中心周围的正域)。年三十,以木德代高阳氏(指颛顼)为天子,因其肇基于辛,故号高辛氏,都于亳。即河南偃师是也。”《帝王世纪》曰:“帝喾高辛氏,姬姓也,年十五佐颛顼,三十登位都亳。”《通典》说:“偃师,帝喾所都,亦古亳邑也。”《旧志》上说:“高辛故都在治(指偃师老城)西五里,今高庄,其遗址也。”现存的明、清偃师县志、记载与说法类同。明弘治《偃师县志》说:“偃师县,古西亳,帝喾所都。”清顺治及康熙《偃师县志》也说:“帝喾,名?(音俊)……号高辛氏,都于亳,在位七十年崩。”清乾隆五十四年《偃师县志》也说:“古亳邑,帝喾所都。”现存的碑碣,也证明帝喾都亳,就在偃师城关高庄一带。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和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两通《重修关帝庙碑记》说:“高庄村,古亳地也”这些都足以说明,帝喾高辛氏都城居偃师境内是无庸置疑的。由此可见,“亳本帝喾之墟”的说法也是应当可信的。
关于帝喾都亳,还有不少遗迹和民间传说。解放前,高庄村西北边的五里堡(现属高庄的一个自然村)南,横着一块近60亩大的“亳坑”,坑旁有片土阜地带,传说是帝喾及其子帝挚执政时会见朝臣的地方,一说叫“金銮殿”;一说是帝喾时议论和决策国家大事的地方,叫“国论台”当地群众及附近村民代代传称“古论台”、“咕噜台”。1913年(民国20年)夏天原中央研究院院士石璋如先生,曾带人去当地考察探掘,发现遗址中出了不少早期黑陶一类的物品,人遗物分析,确认为是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遗址,后被命名为“咕噜台龙山文化遗址。”后查该遗址年代正是帝喾在位时期。(可参看《石璋如先生访问纪录》)高庄村西南另有一片高地,传为帝喾率臣民祭记天地之神坛,又因为当时帝喾祭天时,曾命乐师在此演奏过名为《六黄》的舞乐,所以这里又叫“乐坛”。高庄村原吴帝庙北后面有一个大水坑,过去常年有水,雨季时家家户户的积水,也都汇入到这里,使水坑里的积水更多更深,传说这个小坑是帝喾浴身之地,叫它为“帝浴池”。这些名称的由来和传说,也是帝喾都亳的佐证。
帝喾是最先在伊洛平原偃师境内建都的帝王,亳都又是帝喾的后裔们向往的地方。据说曾在此始设“以人纪事”、“迎日推策”的历法官。《括地志》云:“亳邑故城在洛州偃师县(秦汉偃师故城即今天偃师老城)西十四里本帝喾之墟,商汤之都也。” 《尚书·胤征》记载:“自契(帝喾之子)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孔颖达《疏》云:“契是商之始祖,故原本之自契至于成汤,凡八迁其都,至汤始往居亳,从其先王帝喾旧居,当时汤有言,告史序其事。” 《正义》曰:“先王,天子也。自契以下,皆是诸侯,且父称其汤,今云从先王居者,必从契之先世天子所居也。” 《世本·本纪》皆云:“契是帝喾子,知先王是契父帝喾。帝喾本居亳,今汤往从之,喾实帝也。”以上又进一步说明帝喾后裔第十四世孙汤,灭夏兴商,正式登上王位,建都于先王帝喾旧都亳地,正符合郑玄之说“汤既迁亳,始建王业”。
历史史书及碑碣的记载,考古学家的认定和民间传说,都证明偃师城区东南的高庄一带就是帝喾建都的亳地。
帝喾建都于亳地,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帝喾有四妻:元妃、姜嫄、生弃,又名后稷,封于邰,是以后周族的祖先;次妃简狄,生契,封于裔,是商族的祖先;次妃庆都,生尧;次妃常仪,生挚,曾接替帝喾为王,史称帝挚,仍都居于亳,因无治国之能力让位于尧,使尧后来成为五帝中第四位帝王。帝喾和他的儿子都是不同凡响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都有一定的位置,并对我国历史的向前发展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加上夏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孙子,当然又是黄帝的玄孙了,所以史学家近年提出了所谒“五帝同根”、“三代同源”的说法。
责任编辑:Xiaohe
- 我市举行白居易诞辰1240周年座谈会 2012-02-13
- 《洛阳当代著名文艺家素描》出版发行 2011-10-25
- 郭爱和摘得“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 2011-05-20
- 纪念姚崇诞辰1360周年活动在伊川县举行 2011-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