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是中国原始社会后期黄帝的助手。传说曾在洛阳西的洛宁县接受河图洛书,创制了文字,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生而能书,又受河图洛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春秋元命苞》)
根据中国史前的文物资料证明,在六七千年以前,文字已从酝酿阶段向着原始文字的领域前进,如西安半坡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刻划符号,青海柳湾马厂遗址出土的新陶刻划符号,山东大汶口文化的初步象形刻划符号等,已和一般彩陶上的花纹根本不同,肯定说,这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说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洛宁县长水传说是当年洛阳出书的地方,至今那里尚有“洛出书处”石碑一通。
汉字从萌芽状态到甲骨文字,事实上靠仓颉一人之力是无法完成如此艰巨的造字重任。最早把仓颉写入文章的荀子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好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一也。”(《解蔽篇》)荀卿并不认为文字是仓颉一个可造,正如庄稼不是后稷一个所创始一样,在许多人从事文字创造中,仓颉能专心致志,能做出特殊功迹而得到“独传”。而《吕氏春秋》和《韩非子》中,不说“好书者众”而只说“仓颉作书”,不是众人中一员,而是独创者。在《淮南子》和《论衡》中演化为“仓颉四目”,加以神化。尤其《淮南子·本纪》以道家思想为主,所言怪异更多。文中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仓颉视鸟迹之文造书契,则诈伪萌生。……”极言造字是惊天动地、使神鬼不宁的大事件,并认为诈伪之风也是因有文字而起,这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翻版,是道家思想揉合到仓颉传说的结果。
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博采前人古文、经学、文字、训诂之大成,以小篆为规范,写成《说文解字》及叙目共十五篇,为我国第一部字书,是上古汉语词汇的宝库,是后代研究文字、训诂的重要依据。许慎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始作易八卦。……神农氏结绳为治……”“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坑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治。”(《说文解字·叙》)。上古结绳,用八卦以记事是可信的,但它们并非文字,也不是文字的起源。许慎关于文字创始之论述,肯定了“仓颉造字”的传说,肯定了仓颉所起的重要作用。
许慎历时二十二年之久,经心用意作《说文解字》,分析了九千多个汉字的结构,对六书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举例说明,并以“六书”推究文字本义及声音训诂。共收汉字9353个,其中象形字264个,指事字129个,公意字1167个,形声字7679个。并为汉字建立部首,共540部。读者可因此上溯造字之源,不辨隶、行、草递变之迹,安排煞费苦心,是该书一大创造。在字义解释上极有创见,抓着字的本义,解决了一些训诂的问题。除重单词释义外,还重在描写和叙述。成为一部继往开来的文字学杰作。试想,若无许慎呕心沥血写下此书,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将是何等局面,不可想象,肯定是滞后若干世纪。文字对于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和重要可见一斑。
《说文解字》书成之后,经过数百年的辗转传抄,又经唐李阳冰之窜改,以致错误遗脱,违失本真。到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命徐铉(公元916—991年,五代、宋初文字学家)等校订《说文解字》,于当年完成,并付国子监雕板,始得流传于世,此本世称“大徐本”。在正文中新补19字,正文后《说文新附》附402字,为《说文解字》原文所无,从中可考知汉以后唐以前产生的新词、新字。徐铉对《说文解字》作了精心校订、补充,写成《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他已注意到汉字的形声相生、音义转化的道理,很有创见,此书世称“小徐本”。小徐本成书于字体及音义混乱时期,对当时及后世的文字起到了规范化作用,使唐以后的字体得以基本稳定。
自《说文解字》后四百五十年间,文字书以南朝梁代顾野王的《玉篇》为较古,三十卷,收字16917字,仿《说文》体例,分542部,内容充实,训释完备。
明代在文字学研究方面,最杰出的成果是梅膺祚编的《字汇》和张自烈编的《正字通》。《字汇》十四卷,收字33179个,分214部;《正字通》十二卷,收33000余字。
清代有著名的《说文解字》研究四大家:段玉裁(公元1735—1815)、桂馥(公元1836—1806)、王筠(公元1784—1854)和朱骏声(公元1788—1858)。段玉裁著有《说文解字注》,注解独树一帜,影响很大。他校勘大徐本,改订内容多处,对《说文解字》作了很多阐发,可称是青出于蓝。尤其对引申义和假借义,对多音词和同义词都有精到见地。桂馥著《说文义证》,取材广博,材料丰富,对后世研究《说文解字》影响甚大。王筠在《说文解字》研究上,主要在于整理,于字形、字义方面有创见,为文字学的普及作出了贡献。朱骏声著《说文通训定声》,以《说文解字》内容为基础,加以补充并举例,从字形入手,说明文字的形、音、义的关系;在字义(词义)的转注和假借方面,指出转注即引申,假借则是同音通假,开拓了文字研究新领域,自成一家之言;书中还将文字按古韵分类,舍形取声,共得1137个声符,归纳成18部,以上古韵文的用韵来证明古音,凡同韵相押称“古韵”,邻韵相押称“转音”,他的卓见在于认识到引申义和假借义的重要性,其贡献在于全面地研究了字义(词义)。
研究中国文字颇有造诣者还有清代江永、戴震、钱大昕、王念孙,近代罗振玉,现代唐兰、郭沫若等,他们为国中文字走向科学起了奠基和开拓的作用。
清代字书集大成之作是张玉书、陈廷敬等编纂的《康熙字典》,收47035字,另有古文字1955个,合计48990字,分214部。
近代字书《中会大字典》由徐元诰、欧阳溥存等合编,收单字48000多字,分214部。
从仓颉时代萌芽状态的文字到当代56000个左右的汉字,上下五千年,其间每前进一步,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凝聚着文字工作者的心血。若无上古先民的代表仓颉集思广益,搜集整理,推广使用,后世文字工作者必将跋涉更艰苦的创造历程。
为了纪念这位先祖,洛宁县在仓颉造字的地方雕塑了仓颉像,以供后人瞻仰。
根据中国史前的文物资料证明,在六七千年以前,文字已从酝酿阶段向着原始文字的领域前进,如西安半坡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刻划符号,青海柳湾马厂遗址出土的新陶刻划符号,山东大汶口文化的初步象形刻划符号等,已和一般彩陶上的花纹根本不同,肯定说,这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说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洛宁县长水传说是当年洛阳出书的地方,至今那里尚有“洛出书处”石碑一通。
汉字从萌芽状态到甲骨文字,事实上靠仓颉一人之力是无法完成如此艰巨的造字重任。最早把仓颉写入文章的荀子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好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一也。”(《解蔽篇》)荀卿并不认为文字是仓颉一个可造,正如庄稼不是后稷一个所创始一样,在许多人从事文字创造中,仓颉能专心致志,能做出特殊功迹而得到“独传”。而《吕氏春秋》和《韩非子》中,不说“好书者众”而只说“仓颉作书”,不是众人中一员,而是独创者。在《淮南子》和《论衡》中演化为“仓颉四目”,加以神化。尤其《淮南子·本纪》以道家思想为主,所言怪异更多。文中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仓颉视鸟迹之文造书契,则诈伪萌生。……”极言造字是惊天动地、使神鬼不宁的大事件,并认为诈伪之风也是因有文字而起,这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翻版,是道家思想揉合到仓颉传说的结果。
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博采前人古文、经学、文字、训诂之大成,以小篆为规范,写成《说文解字》及叙目共十五篇,为我国第一部字书,是上古汉语词汇的宝库,是后代研究文字、训诂的重要依据。许慎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始作易八卦。……神农氏结绳为治……”“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坑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治。”(《说文解字·叙》)。上古结绳,用八卦以记事是可信的,但它们并非文字,也不是文字的起源。许慎关于文字创始之论述,肯定了“仓颉造字”的传说,肯定了仓颉所起的重要作用。
许慎历时二十二年之久,经心用意作《说文解字》,分析了九千多个汉字的结构,对六书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举例说明,并以“六书”推究文字本义及声音训诂。共收汉字9353个,其中象形字264个,指事字129个,公意字1167个,形声字7679个。并为汉字建立部首,共540部。读者可因此上溯造字之源,不辨隶、行、草递变之迹,安排煞费苦心,是该书一大创造。在字义解释上极有创见,抓着字的本义,解决了一些训诂的问题。除重单词释义外,还重在描写和叙述。成为一部继往开来的文字学杰作。试想,若无许慎呕心沥血写下此书,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将是何等局面,不可想象,肯定是滞后若干世纪。文字对于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和重要可见一斑。
《说文解字》书成之后,经过数百年的辗转传抄,又经唐李阳冰之窜改,以致错误遗脱,违失本真。到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命徐铉(公元916—991年,五代、宋初文字学家)等校订《说文解字》,于当年完成,并付国子监雕板,始得流传于世,此本世称“大徐本”。在正文中新补19字,正文后《说文新附》附402字,为《说文解字》原文所无,从中可考知汉以后唐以前产生的新词、新字。徐铉对《说文解字》作了精心校订、补充,写成《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他已注意到汉字的形声相生、音义转化的道理,很有创见,此书世称“小徐本”。小徐本成书于字体及音义混乱时期,对当时及后世的文字起到了规范化作用,使唐以后的字体得以基本稳定。
自《说文解字》后四百五十年间,文字书以南朝梁代顾野王的《玉篇》为较古,三十卷,收字16917字,仿《说文》体例,分542部,内容充实,训释完备。
明代在文字学研究方面,最杰出的成果是梅膺祚编的《字汇》和张自烈编的《正字通》。《字汇》十四卷,收字33179个,分214部;《正字通》十二卷,收33000余字。
清代有著名的《说文解字》研究四大家:段玉裁(公元1735—1815)、桂馥(公元1836—1806)、王筠(公元1784—1854)和朱骏声(公元1788—1858)。段玉裁著有《说文解字注》,注解独树一帜,影响很大。他校勘大徐本,改订内容多处,对《说文解字》作了很多阐发,可称是青出于蓝。尤其对引申义和假借义,对多音词和同义词都有精到见地。桂馥著《说文义证》,取材广博,材料丰富,对后世研究《说文解字》影响甚大。王筠在《说文解字》研究上,主要在于整理,于字形、字义方面有创见,为文字学的普及作出了贡献。朱骏声著《说文通训定声》,以《说文解字》内容为基础,加以补充并举例,从字形入手,说明文字的形、音、义的关系;在字义(词义)的转注和假借方面,指出转注即引申,假借则是同音通假,开拓了文字研究新领域,自成一家之言;书中还将文字按古韵分类,舍形取声,共得1137个声符,归纳成18部,以上古韵文的用韵来证明古音,凡同韵相押称“古韵”,邻韵相押称“转音”,他的卓见在于认识到引申义和假借义的重要性,其贡献在于全面地研究了字义(词义)。
研究中国文字颇有造诣者还有清代江永、戴震、钱大昕、王念孙,近代罗振玉,现代唐兰、郭沫若等,他们为国中文字走向科学起了奠基和开拓的作用。
清代字书集大成之作是张玉书、陈廷敬等编纂的《康熙字典》,收47035字,另有古文字1955个,合计48990字,分214部。
近代字书《中会大字典》由徐元诰、欧阳溥存等合编,收单字48000多字,分214部。
从仓颉时代萌芽状态的文字到当代56000个左右的汉字,上下五千年,其间每前进一步,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凝聚着文字工作者的心血。若无上古先民的代表仓颉集思广益,搜集整理,推广使用,后世文字工作者必将跋涉更艰苦的创造历程。
为了纪念这位先祖,洛宁县在仓颉造字的地方雕塑了仓颉像,以供后人瞻仰。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
责任编辑:Xiaohe
关键词阅读:
- 我市举行白居易诞辰1240周年座谈会 2012-02-13
- 《洛阳当代著名文艺家素描》出版发行 2011-10-25
- 郭爱和摘得“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 2011-05-20
- 纪念姚崇诞辰1360周年活动在伊川县举行 2011-05-17
精品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