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王朝的开创者——大禹

     2009-05-15 10:30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纵览 > 河洛名人 > 正文
    禹,姓姒,名文命,亦称大禹、戎禹、帝禹。因治水有功,舜死后继承王位,在位45年,由于操劳过度而卒,据说活到100岁。大禹生于河洛,死葬会稽山。大禹是我国治水的英雄,又是我国夏王朝的创立者。他是黄帝的后裔。

    原始社会末期,夏人活动的中心是河洛地区。禹的父亲叫崇伯鲧,是雄居大河南岸嵩山一带有崇氏部落的首领。到了鲧时,这个部落已成诸夏部落中一个强大的部族。禹出生在这个大部落首领的家里。禹幼年就体魄健壮,聪明伶俐,智慧过人。

    尧帝在位时,黄河流域大雨不止,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大水淹没了村庄,冲坏了房子,人们只好搬往高地,而大水又包围了高地,人们难以生活下去。尧帝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讨治水的问题,征求群臣及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大家一致推荐崇伯鲧为治水的首领,尧对鲧去治水不大信任,可是,大家都认为没有再比鲧更贤能的人了,于是尧帝命鲧去治理洪水。

    九年过去了,鲧没有能把洪水制服。鲧治水的方法是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泥土被水冲到了下游,又淤塞了河道,以前没有泛滥的地方,也泛滥起来了。水灾不但没有治好,反而更凶了。

    这时候,尧已过百岁,年老体弱,就禅位于舜,舜代尧理天下,这就是舜帝。舜帝即位后,亲自到鲧治水的地方考察,发现鲧办事不力,治水没有成绩,便把鲧流放至羽山,不准返回,直到老死在羽山。这时舜推荐鲧的儿子禹,叫他去完成鲧未完成的事业。

    舜召集四岳联盟首领会议,舜问道:“谁能光大尧帝治水的事业,叫他担任这个司空官职呢?”大家一致说:“伯禹当司空,可光大尧的事业。”于是舜命令禹任司空,前去平整土地,治理洪水。

    禹为人聪明,精力充沛,吃苦耐劳,仁慈可亲,待人和蔼,办事谨慎,又讲信用,是百官的典范。他依然从命,与益、后稷前去平地治洪。

    据说,大禹治水时,上天赐给他《洛书》。他在长水镇的洛河旁,发现一神龟从水中而出,他认真观察,龟背上有赤色篆字,九为最大,大禹高兴地说:“这就是上天赐给我的《洛书》啊!上天助我,必定成功。”于是,大禹将天下按山川河水的地形,分为九州,并任命了九州的官吏。这九州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

    大禹命令百官及各地诸侯,发动民夫动土治水,组成了治水大军。他总结吸取了父亲鲧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采取了疏通河道、逐步把大水疏导出去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筑坝堵水的作法。他先导大河之水流入大海,再导沟壑之水流入大河。他左手拿着规矩,右手拿着准绳,翻山越岭,立下木桩作标志。他深入实际,亲自指挥,节衣缩食,与民同苦。他勤劳奔走,苦苦思索。他坐着车子在陆地上奔波,乘着船只来回于水上,坐着木橇在泥沼地里往来。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开辟了九州的土地,疏通了9条河道导水于海,开凿了9座大山,修治了9个大湖,终于治服了洪水。他又率领民众,平整了土地,种上了庄稼,修造了房屋,广大百姓,安居乐业。伯禹治水成功,受到广大人民的爱戴,尊称他为“大禹”。大禹就是伟大的禹,英雄的禹。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豫州有洛水、伊水、瀍水、涧水四条河流。”这显然指的是洛阳这一带。由于河水泛滥成灾,这里四条河流沿岸的百姓,大都搬上了邙山。但山上没水,人们又无法生活。百姓逐渐发现了地下也有水,便开始打井,吃上了井里的水,这才免强度日。又说:“大禹治水时,在豫州先治河水,洛水流入黄河,涧河入洛水。洛水再往东北流,瀍水又入洛水,再往东北流,伊水又与洛水汇合后流入黄河。”可以看出,大禹的足迹已遍布河洛大地。他拯救了河洛先民。据说,洛阳南部的龙门山口也是大禹治水时所凿开的,东南部的轩辕关也是大禹开劈的。大禹的功劳遍及天下,于是舜帝赐给大禹黑的玉圭,并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万民皆乐,普天同庆。

    由于大禹治水成功,各部落盟主都很敬慕禹的功德,尊奉大禹为山川神灵的主宰。舜帝也推荐大禹为他的继承人。十七年之后,舜帝逝世了,四岳按舜帝之意,推选禹继王位。三年服丧完毕,大禹推辞帝位,让给舜的儿了商均,自己退避到阳城,因为商均在阳翟。阳城在登封,阳翟在禹州,均在洛阳的东南部。因为商均没有什么大的功劳,只知道吃喝玩乐,臣子不服,于是天下诸侯离开商均,前去阳城朝拜大禹,大禹这才在阳城登上天子位,面南而坐,接受诸侯及臣民的朝拜,遂建国,号夏,姒姓。这就是我国历史上奴隶制的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建立,将我国的历史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文明时代。它标志着原始社会已经解体,河洛地区在全国率先地、全方位地进入了文明时代。中华文明的曙光从这里升起,它照亮了河洛大地,也照亮了全中国。

    大禹即位后,为了加强王权,亲率各诸侯邦国国君,南下讨伐三苗,经过激烈的战斗,三苗战败,俯首称臣。禹王便将战争中掠来的许多人沦为奴隶。为了巩固王权,禹王在涂山(今河南嵩县内)会见各部落首领臣子,夏、夷各首领都纷纷表示,臣服,共尊大禹为夏王。

    据史书记载,禹王执政之时,已有了军队、官吏、刑罚、监狱等公共权力,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人人必须遵守。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已出现了奴隶与奴隶主、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统治与被统治的两大阶级,大批人被沦为奴隶,成为财富的创造者,少数人便成为奴隶主贵族。他们开始拥有大量的财富,奴隶已为他们占有的私人财富。农业与手工业也开始分工,各种手工作坊能制出精美的器具。洛阳东部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夏代的制陶作坊、制铜作坊,乃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品。青铜工具的出现,也促使了生产力的发展。禹王收集各地献来的铜器,铸成了九个大鼎,鼎上雕铸了奇兽异禽,陈列在宫门外,任人参观。从此,禹鼎成为辨别奸邪的同义语了。后来,九鼎又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三代传国之宝。大禹已成为全国至高无上、威震四方的天子了。

    大禹到了晚年,四岳一致推荐皋陶为继承人。据说,皋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制订刑法的人。但皋陶过早的去世了,众人又推荐伯益。大禹让伯益担任政事。

    大禹称王之后,仍然像当年治水一样,不断地到各处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每到一处,就深入民间,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也吸取各地的文化丰富自己,从而使先进的中原文化成为统一各氏族部落的基础,在新的时代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大禹时的文化创造力,使我们的民族文化放射出异彩。

    后来,大禹决定南巡。当时地处江淮流域的东南地区分布着古夷的许多氏族、部落。主要有九夷: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合称为东夷。当时东夷比起中原地区的各部族来,在文化、礼数、农业生产方面都比较落后。这次大禹南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传播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礼数,也就是河洛文化,从而以河洛文化为基础,加强了夏王朝政治上的统一。

    大禹南巡,水陆并行,千里迢迢,困难重重。遇水乘船,陆上乘车,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百姓的欢迎。四千年前的祖国南方,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那里荆棘遍野,沼泽漫流,无路可行。为了促进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大禹发扬了治水的精神,不畏艰险,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到了陆地,大禹便弃船换车。沿途向百姓询问习俗,传播先进的农耕技术,鼓励夷民勤于农事,告诉他们播种五谷,不误农时。又教育那里的部落首领,要讲礼义,知法度,不要以大欺小,恃强凌弱;要和睦共处,不要互相残杀。并向他们宣布,不服夏王朝者定派兵征讨。一路上氏族酋长及百姓都赞扬大禹的功德,感谢大禹的教化。

    大禹到南方之后,路上就传谕各地诸侯、酋长,第二年春天要在茅山相会。到了规定的日期,大家都按约前来,大禹一律以礼相待,凡有功者一律封赏。会见之后,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祭告天地与祖先。祭祀之后,在盛大的庆功会上又演奏了中原乐舞,气氛异常活跃。大家在欢腾中尊大禹为禹王,表示服从禹王的领导,对夏王朝称臣纳贡。

    夏王大禹在对各路诸侯论功行赏后,宣布处死防风氏。防风氏是南方一个较大的部落首领,他曾表示臣服于夏,但内心不服。他高大健壮,体力过人,常以强欺弱。本来有的诸侯对他就有看法,这次大禹到达茅山时,他就居住在附近,可他姗姗来迟,态度又很傲慢,他的所作所为,大禹早有耳闻,为了表示帝王的威严,断然命令卫士将他杀死,暴尸三日,杀一儆百,以此警戒各地诸侯。这一消息传出,在全国各地的诸侯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些未去参加茅山大会的诸侯,以及对夏怀有二心的氏族部落首领都纷纷向夏王朝进贡称臣。会上,大禹又命令部下,将茅山改为会稽山。

    大禹这次南巡,传播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对建立夏王朝的统治秩序,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大会结束后,大禹由于操劳过度而病倒了,但他仍然带病坚持处理事务。不久,便病死在那里。群臣根据大禹生前的安排,一切从俭,只用衣衿三领,薄棺三寸把他装殓,埋葬在茅山之上。这位中华民族的治水英雄,我国夏王朝的开创者,永远安卧在这里,与大山为伴,与日月同辉。后人为了纪念大禹,在禹王陵前建立了大禹庙,庙中塑造了高大雄伟的大禹像,以供后人瞻仰。

    史书载,“禹立四十五年”。大禹平治水土,“三过家门而不入”,在艰苦奋斗中度过了他青春年华。之后,虽登帝位,执政四十五年,依然勤劳节俭。百岁之时,还南巡调查,競競业业,直到病逝时,仍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在他身上集中了我们中华民族先贤的许多优秀品质,永远为后人敬仰。



上一篇:创造中国文字的代表者——仓颉  
下一篇:失国的夏王——太康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