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周王——周成王

     2009-05-25 09:47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纵览 > 河洛名人 > 正文
    成王姬诵,武王子,武王死后继位,在位37年,病死,终年50岁。

    武王灭商后,第二年卒于镐京。成王少年继位,周公辅佐摄政。周王朝刚刚建立,有许多重大的国事需要处理,全国尚未统一,各诸侯、方国不少还在观望。面对这种复杂的政治局面,作为一个13岁的少年,显然是应付不了的。为了安定局势,站稳脚跟,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周公姬旦辅佐摄政。

    正当周公尽心尽力摄政治国之时,被分封在东方的文王第三子管叔鲜和第五子蔡叔度,对于周公摄政,心怀妒忌,传出流言蜚语,说周公企图篡夺王位,谣言传遍了镐京,就连成王、姜子牙、召公奭也怀疑起周公来。周公得知后,感到问题严重,必须重申自己的用意,统一大臣的认识。他首先找重臣师尚父和召公表明心迹,他说:要完成周的功业,保住周王朝的江山社稷和武王遗训,我不能不代幼王摄政。姜尚与召公理解了周公的一番苦心及光明磊落的胸怀,支持周公辅佐成王,治理国家。

    成王母后得知此情,召集诸王子,进行了深刻的训话,要他们坚定不移地支持周公,充分信任周公。说明周公辅佐是先王的遗嘱,只有周公才能充当此任。她要求王子要遵照先王遗嘱,尊敬周公的崇高人格,支持周公的治国策略。成王听后甚为惭愧,决心排除干扰,牢记母后训戒,与叔父周公同心治国。

    被封在殷地的纣王子武庚不甘心商朝的灭亡,伺机来周复商。这时,他认为时机已到,抓住了武王病逝,成王年少,管叔、蔡叔与周公闹矛盾,想摆脱周王朝的控制,并企图取而代之。他与管叔、蔡叔纠合在一起,又集合了东方的徐、奄、熊、盈、薄姑等过去商王朝的属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叛乱。在这事关大局,生死存亡的危急形势下,周成王发布命令,命周公率兵东征,讨伐东方叛乱。

    周公奉成王之命,组成大批人马,与姜太公、召公率兵东征。这次东征,关系到周王朝生死存亡的大事,前后用了三年时间。自此,周王朝消灭了东方诸国的反抗势力,为控制东方广大地区作好了准备。东方各诸侯国纷纷归服,尊周王室为宗主。

    实现武王遗愿,营建新都洛邑,周武王来商后,没有马上回镐京,而是在洛邑居住了几个月。居洛时,武王察看地形,研究形势,经过深思熟虑,认为洛邑是个好地方。伊洛大地,地势平坦,没有险阻,曾是夏朝建都的地方。他南望三涂,北望太行。黄河在其北,伊阙在其南,真是周朝建都的理想之地,千万不可放弃。武王于是在这里建造了一个“周人之居”的城池,将象征王权重器的九鼎从殷地迁在这里,就离开洛邑往丰镐去了。武王建造这个城池,估计不大,因为只有三个月的时间,但将九鼎迁在这里,意义却很重大。这就意味着武王已为周王朝选择了国都的地址,只等后大规模地营建了。可惜的是,武王回到丰镐的第二年,因常年劳累成疾,竟与世长辞了。而武王在死前还念念不忘营建国都于洛邑这什事与周王朝生存与巩固攸关的大事。武王的这个遗嘱,不仅周的重臣周公、姜尚、召公清楚,。而且成王已13岁了,也应当是记的很清楚的,只是当时还来不及,武王去世,成王幼年继位,东方叛乱,周王朝危在旦夕,只有安定下来才能进行这一浩大的工程。

    周公平乱返回丰镐路过洛邑时,停了下来,再次观察伊洛地形,认真思考,加深了对武王在此建都重大意义的认识。丰镐远在西部,东方原是商殷统治的广大地区,现已被周王朝接受。洛邑地处中原,为天下之中,四方道里均。周公回到丰地,即向成王建议,成王决定遵照武王的旨意,大规模地营建新都洛邑。

    营建新都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为了使这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成王命召公先去洛邑考察都城地址。召公奉成王之命于三月初前往洛邑,太保召公早晨到达了洛地,卜问所选的地址,得到的结果,只有在伊洛平原上的洛地有吉兆。那时人们都信奉鬼神,信奉阴阳风水,尤其是都城的选择更为慎重。方位确定后,就进行实地测量,确定修建宗庙、宫室、殿庭的具体位置。经过5天的紧张工作,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基本确定了下来,并向成王作了报告。

    成王遂命周公去洛邑进一步审核,并负责监督建造新都。周公奉命前往洛邑实施营建新都的伟大任务。周公早晨到达洛地,一到洛邑,周公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他全面视察新都规划的区域。周公又复卜,占卜的结果,只有伊洛的洛邑是平原。它南有伊阙,北有邙山,伊、洛、瀍、涧,蜿蜓其间,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周公立即命令迁来的大批殷民按照总的规划投入了紧张的营建新都的工作。周公在《洛浩》中说:我占卜了涧水以来,瀍水以西地区。我又占卜了瀍水以东地区,也是仅有洛地吉利。

    在营建洛邑之时,首先进行了祭地的典礼,杀了一头牛、一头羊和一头猪,并在发布命令之后,各自按分配的任务全面动工营建。

    这个浩大的工程,主要是靠商民来完成的,因劳役繁重,有的商民不肯服从,有的不肯下力气,周公曾多次对他们进行训诰。周公反复对他们说:“你们要努力干活,我们会赏赐的,干的出色的,不仅可以得到重赏,而且还可以进宫廷作官。不努力干活的,或干的不好的,还要受到惩罚。不服从命令的,还要受到严厉的惩罚”。经过紧张的施工,新都洛邑总算建成了。洛邑,就是洛水旁边的一个城,本来就有。“武王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而这次营建的洛邑,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而且是按照古代都城的格局营建的。城墙高耸,坚固异常,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城内宫殿林立,交通四通八达,成为我国古代都城的建筑史上的一座丰碑。

    从此,周朝有了两座都城。丰镐是周的发祥地,成为宗周,表示那是周的祖宗建起来的。新营建的洛邑,定名为成周,表示周王朝建立后营建起来的新王都。宗周也称西都,成周也称东都。

    成周城分为东西两处。西边的在今洛阳市瀍水西、涧水东,老城与西工一带。北倚邙山,南临洛水,是周王觐见文武大臣及各国诸侯的地方,也是王室贵族居住之地。后来称王城,又你郏鄏,城内建筑最为辉煌。东边的位于瀍水东部,可能在汉魏故城一带,后来称为下都、成周、洛邑。当时是被迁来的商遗民及周朝驻军之地。

    成周城的营建,对周朝长治久安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周王朝统治的巩固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1963年陕西宝鸡市出土了一件文物“何尊”。再次提供了营建洛邑及其重大意义的宝贵资料,新都洛邑建成的那年四月丙戊日,成王至洛,在洛邑宫室诰宗族小子说:“你们的先辈跟随文王,文王受命于天,又跟随武王,惟武王克商后,则告于天说:“我要迁都于国家之中的洛邑,在这里领导控制天下的人民”。周以洛邑为新的都城,确是武王的旨意,武王的遗愿到了成王时终于实现了。

    东都洛邑建成后称为成周,周公遵武王旨意,鼓励成王迁都成周。周公对成王说:“在新大邑举行祭祀,都已安排得有条不紊。你要振奋,千万要振奋精神,要到新都洛邑去!要像火刚刚燃烧时的样子,那燃烧的火不可息灭,要让它熊熊燃烧起来,你要顺从常法,率领文武百官到洛邑去,使他们在那里各尽其职,建立功勋。要注意大事,完成大业,你的功业将永远被后人称赞。我教你辅导百姓的法则,假若你学不会这些,你的善政就得不到推广。像我一样督促训示你的大臣,必须执行你的命令,不能将你的命令弃置高阁。公卿百官,都要努力奋发。教育好百姓,让百姓和睦共处。内部的百姓和睦了,远方的百姓才能归附我们。要遵武王之意,到新都洛邑去吧!去后处事要谨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成王以洛邑即成周为都城是遵武王之意的。

    洛邑宫室建成这一年的戊辰日,成王及周公等文武大臣,在成周举行行了冬祭,向先王报告岁事,用一头红色的牛祭文王,又用一头红色的牛祭武王。这是成王向先辈说明洛邑已建成并迁宅于洛这件大事。何尊铭文就记载了这件事。何尊是一件圆唇的方尊,器身布满了饕餮纹,上起四道斛棱,器铭文12行,122字,说的是成王开始迁都于成周,并按照武王的礼制,举行祭祀。成王在成周京室对族小子发布诰命说:“当初,你们的父亲曾为文王效劳,文王接受了上天的命令,到武王时战胜了大邑商。武王曾向上天卜问:我要住在国家之中的洛邑,在那里治理四方的民众。啊!你们那时还是不懂事的小孩子呢!现在你们要学习父辈公氏的榜样,为上天立功,完成使命,才会受到后世的祭祀!”成王恭德裕天,发布诰命后,还赏赐给何贝币三十串。何铸此尊特以炫耀。宗小子何是随成王迁都成周后,做了这件事,纪念这件大事,这是成王五年的事,这时成王在新都洛邑的“京室”诰教宗小子何。

    今本《竹书纪年》中说:“成王来洛邑定鼎”。九鼎在三代之时,象征着王权,九鼎迁在哪里,就意味着在哪里建都。国王有了宝鼎,就名正言顺地统领天下诸侯,国王便是人们所说的真龙天子了。《左传·桓公二年》中说:“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左传·宣公三年》中又记载:“夏禹有德,铸九鼎,上有百物。夏桀昏德被灭,鼎迁于商,商祭六百年。商纣暴虐,鼎迁于周”。这时说的“周”,就是洛邑,即是“武王迁九鼎于洛邑”。这个“洛邑”应该是在今洛阳市东部汉魏故城那一带。《宣公三年》中又记:“成王定鼎于郏鄏”。这与《纪年》中说的“成王来洛邑定鼎”完全一致。地点就是今日洛阳市西工区王城公园那一带。武王迁九鼎于洛邑时,洛邑并没有成为周的都城,只是武王想在这里建都,而成王定鼎洛邑时,不仅完成了建都,而且也迁都于洛阳成周了。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武王迁鼎,成王定鼎。时至今日,洛阳仍有定鼎路之名,据说是成王定鼎时入城门的路线。

    周公还政之后,居住在成周制礼作乐。有奸邪之人,常在成王面前说周公的坏话,引起了成王对其叔父周公旦的怀疑。周公是正人君子,一心辅佐成王。周公得知成王怀疑自己,有口难辩,只好悄悄地离开成王,从成周洛邑跑到了南方的楚国去避难。一个偶然的机会,成王在档案库查找文件时,忽然发现了一份资料,那就是在周公摄政期间,成王有病,周公向上天祷告的记录。周公听说成王生病了,很重,周公非常着急,赶忙向上天为成王祈祷。周公说:“国王年纪轻,没做什么错事,如果有什么错事惹得上天发怒,责任在我,不在成王,那就请上天来惩罚我好了”。周公的祷告词被史官完整地记录了下来,藏在周王室的档案库里。成王看到这份祷告词后,被周公的一片忠心所感动,十分懊悔。认为自己不该听信谗言,怀疑周公。成王竞痛哭流涕,悲喜交加,立即派人前往楚国将周公请了回来,此后成王对周公深信不疑,非常敬重。

    周公作《无逸》,以教成王。成王执政后,周公恐他贪图享乐,荒废政事,告诫成王不可瑶佚。史官把周公的教导记录下来,这就是《尚书·无逸》篇。

    成王执政,命周公居洛制礼作乐。成王执政后,最大的问题,就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事宜的典章制度。所以成王命令周公居住在成周洛邑,制礼作乐,以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周公奉命,居住在新都成周洛邑,开始了规模宏大,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周代治理国家的各项典章制度的工程。后人称他为“周公之典”。周公根据周原有的制度,参酌夏之制,制定了一套区别君臣、上下、父子、亲疏、尊卑,维持周统治关系的礼乐制度。

    成王时,周公居洛制礼作乐。这套礼乐制度,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中华民族后来的礼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成王东征,消灭叛奄。成王执政后,周公任太师,召公任太保。淮夷与东奄认为成王年轻,朝政不稳,乘机发动叛乱,拒绝称臣,不供贡品。成王亲率大军,浩浩荡荡,东征夷奄。成王大军一到,旗开得胜,消灭了奄国(山东境内),抓获了奄的国君,并把奄的国君迁到薄姑,又袭击了淮夷后,返回京都。这样不仅重振了国威,也提高了自身的威望。各国诸侯都来朝会。周公代成王发布了诰命,讲清了政策,让大家团结和睦,明德慎罚,勤劳王室,不受坏人引诱。自此,周王朝不仅控制了全国,而且也加强了与远方少数民族联系。如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息慎族前来朝贺,贡献了石砮。西方的氐、羌族朝贡了鸾鸟,南方的越裳族进贡了白雄。这说明周王朝的威望已扩大到了边远地区,经济、文化得到了交流。

    周公病卒,成王以王礼葬周公于毕。周公在周王朝的创立及巩固中起了重大作用。他协助武王灭商建周,辅佐武王,分封诸侯。武王病卒,成王年幼,周公又代成王执政。成王年长,又还政于成王。还政后仍尽心辅佐,精心创立了周王朝的礼乐典章制度。周公的许多努力,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文化上巩固了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在周王朝的创立与王朝的巩固上立下了汗马功劳。周成王十一年,周公有病,回到了文王的发迹地丰镐。病重时说:“请将我埋葬在成周洛邑,以表明我不敢离开成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周公对成王一片忠心。同时,也说明成周洛邑是周王朝的都城,周成王常居成周洛邑处理政务。不久,周公病卒。成王再三考虑。太师叔旦,功高盖世,其德明光于上下,勤施于四方,我不敢当为臣子,只有与祖父文王,父亲武王安葬在一起才能表示后辈的心愿。于是成王将周公葬于毕原,与文、武王长眠于毕原。

    周公死后,成王发布策书命周公次子君臣继周公的职务,治理成周洛邑。因周公长子伯禽已代周公封于鲁,所以,成王命君臣继周公之职,居成周洛邑。成王反复地对君臣说:“君臣啊!从前周公居成周,教诲安扶老百姓,百姓都怀念他的恩德。你要遵循周公的常法,牢记周公的遗训,百姓就会安定了。百姓安定了,他们就会拥戴你。你要像周公那样,孜孜不倦,勤奋努力,千万不要贪图安逸享乐。”

    成王又对君臣说:“你是风,百姓是草,风吹草动,上行下效。你要以周公的伟大训导为准则,不要依仗权势作威作福,不要依仗国法施行苛政。要重视常典,实行教化,施德行惠,你的美德,将被世代称赞”。

    成王在位期间,继续分封诸侯,以加强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建立起以周王室为主干的宗法制度。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对他的颂声四起。

    成王三十七年,四月甲子日,成王病卒,葬于毕原。与文王、武王、周公葬在一起。

    《尚书》与《诗经》中有70多篇文献,记载了成王的言行事迹,对他进行了赞扬。成王之时,奠定了周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基础,为周王朝的长治久安创造了条件。



上一篇:我国古代的名师贤相——伊尹  
下一篇:南征北战、西巡东伐的西周天子——周穆王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