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教总持大法师--竺法兰

     2009-06-02 09:55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纵览 > 河洛名人 > 正文
    竺法兰,生卒年月不详,也是中天竺(古印度)人。永平十年(67),他与摄摩腾一起来到中国,很快学会汉语,在京都洛阳传授佛法,翻译佛经,和摄摩腾同被尊为中国佛教的鼻祖。后卒葬于白马寺。

    竺法兰本为天竺国学者之师,他自言能诵经论数万章。汉明帝派蔡愔一行十二人出使其国访寻佛法时,竺法兰正好与摄摩腾一起游化。他们受到中国使臣的邀请后,准备相偕同往东土,却被其学徒尽力挽留并设法阻止。无奈,竺法兰只得从间道潜行,最终到达东汉帝京洛阳,与摄摩腾同住白马寺。竺法兰博闻强记,在洛不久就能说汉语,并着手翻译蔡愔他们从西域带回的佛经,曾先后译出《十地段结经》、《佛本生经》、《法海藏经》、《佛本行经》等数部,还与摄摩腾共同翻译了《四十二章经》一卷。后因经历多次战乱,前四部经书均遗失,只有《四十二章经》传世,中国后代诸经都以它为始。早在西汉时,汉武帝穿过昆明池底,身上有黑灰,当时曾问于东方朔,朔云不知,让问西域人。竺法兰至洛阳后,众人遂追问其事,他说: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就是见证。竺法兰的说法印证了东方朔的预言,因而信众遂多。竺法兰六十余岁时卒于洛阳,葬在白马寺西院。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赐其号为"开教总持大法师"。竺法兰与摄摩腾为弘扬佛法远离故土,最终客死异乡,是印度来华且在传教译经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两位著名高僧,开创中国佛教之先河。

    位于今登封市五公里的嵩山南麓玉柱峰下的法王寺,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四年(71),传为天竺僧人竺法兰讲经处。由于佛教尊称佛祖释迦牟尼为法王,该寺因此而命名。曹魏时更名护国寺,隋改为舍利寺,唐复名。该寺坐北向南,三面环山,原规模宏大,历代均有修建,现有山门、天王殿、大雄殿、地藏殿等四十余间,均为清代重建。寺内有唐代以后碑刻数十品,其中唐元圭塔铭、元息庵和尚塔铭、月庵海公禅师道行碑等都是珍贵的石刻资料。

    竺法兰墓在今白马寺内西侧围墙下,与摄摩腾墓东西相对,形制完全相同,周围以青石包砌,冢上青藤茂盛,都是民国时德浩住持整修。碑刻也由明代尹明翼所立,仅碑文改为“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                    



上一篇:中国沙门之始——摄摩腾  
下一篇:第一个疑古问孔的思想家——王充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