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暠(103——164年),字景伯,东汉河南洛阳人。历任侍御史、州刺史、郡太守、中郎将、尚书、度辽将军、大司农,最后官拜司徒,“号为贤相”。(《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列传》)
种暠生活的时代,东汉统治腐朽,外戚宦官擅权,他们既相勾结,“属托州郡,倾动大臣。宰司辟召,承望旨意,招来海内贪污文人,受其货赂”,(《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传》),又互相争斗。如安帝死后,外戚阎显依恃其妹皇太后的声势掌握大权,但不久被宦官孙程消灭,立被废的皇太子刘保为顺帝,宦官又掌握大权。而从阳嘉四年(135年)到延熹二年(159年)的二十多年里,外戚大将军梁商、梁冀父子相继掌握政权,使外戚势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特别是顺帝死后,梁太后临朝,梁冀的权力越来越重,年幼的质帝说了他一句“跋扈将军”,就被毒死。太尉李固等主张建立长君,以安定帝位,触犯了他的忌讳,都被诬陷下狱致死。梁冀与宦官曹腾合谋,扶立尚未成年而又昏庸无能的桓帝,从此“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亲豫”。(《后汉书》卷三十四《梁冀传》)当时,朝廷的大小政事,都由他决定;百官的升迁任免,都要先到他家里谢恩,才能到尚书台办手续;地方郡县每年进献的贡品,要先把上等的送给梁冀,然后才把次一等的献给皇帝。专横暴虐,达到了极点。
延熹二年(159年),宦官单超、左倌、徐璜、具瑗、唐衡等五人,因讨灭梁冀之功,同日封侯,世称“五侯”。单超任车骑将军,位等三公。宦官的淫威,使得“中外服从,上下屏气”。顺从他们的,可以青云直上,“光宠三族”;背逆他们的,就会遭到“参夷五宗”之祸。
身处复杂的社会政治斗争风浪中,种暠不畏权贵,大公无私。种暠的父亲是个县令,有财产三千万,其父死后,他把全部财产用来救济同宗族及周围乡里贫困的人,而不愿与追求名声、利益的人交往。故开始时,他只做了个县里的门下吏,后来才被河南尹田歆推荐为孝廉,征用到太尉府。
汉安元年(142年),种暠担任掌管检举揭发的侍御史。他立志查清好邪,为朝廷推荐良臣,为民除害。当时,东汉政府派遣杜乔、周举、周栩、栾巴、张纲等八大臣到各州郡巡视,表扬贤良人才,推举忠诚人土,检举地方官吏的不法行为。八大臣巡视后,上奏弹劾外戚大将军梁冀、河南尹梁不疑兄弟凭借外戚关系,专权纳贿,结党营私,“无君之心十五事”;弹劾蜀郡太守刘宣等“罪恶章露,宜伏欧刀”。(《后汉书》卷五十六《张王种陈列传》)由于被八大臣所弹劾进奏的人多是外戚梁冀和众宦官的亲朋党羽,外戚和宦官就互相拜托救援。因而,皇帝明知道所奏真实,却无法解决,使八大臣所弹劾的事情都被悬起来。此时,种暠不畏强权,挺身而出,再次上书弹劾那些被八大臣所举报的人。并且“又奏请朝廷下诏四府,命他们逐条举报这些担任刺史、太守的近臣,父兄和知友、亲戚中特别凶残污秽或不胜任职事的人,免职,遣送或者治罪。”(《后汉书全译》卷三)最后,汉顺帝听从了他的奏请,罢免、更换了一批地方官吏,并因而很器重他,提拔他在承光宫监护太子。这期间有一次,中常侍高梵从宫中出来,用一辆车子迎接太子,当时,太傅杜乔等人对此心中怀疑,不想让高梵把太子接走,但又惶恐迷惑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有种暠手持刀剑挡在车前,说“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后汉书》卷五十六)高梵自感理屈辞穷,不敢对答,赶快派人上奏,取回诏书,太子才跟他离去。
永嘉元年(145年),种暠在益州刺史任上时,他大胆揭发永昌太守刘君世 “铸黄金为文蛇,以献梁冀”(《后汉书》卷五十六)的贪污赂贿案件,并逮捕刘君世,快马奏报朝廷,不为梁冀的淫威所畏惧。
种暠为增进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东汉政府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东汉中后期,统治集团日益腐朽,政治极端黑暗,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剥削压迫也更加沉重。当时内迁的各族人民“皆为吏人豪右所徭役,积以愁怨”,(《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周边少数民族呈现混乱状态,各种势力互相兼并攻杀;羌族人民还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起义。因而,东汉中央政权与各少数民族间所形成的臣属关系多陷于瓦解,逐渐强大起来的匈奴和鲜卑等部族还勾结边郡割据势力,经常深入关内进行骚扰掠夺,成了东汉后期边境上的一支威胁力量。
种暠曾任益州(今四川广汉北)刺史,当时益州的岷山一带是各少数民族杂居区,由于贫困及前任官员为政不力,致使该地区少数民族面临灭绝的境地。种暠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后汉书》卷五十六)逐渐改变游牧生活,学会了农业生产,文化上也大体与汉族相同,使自前任刺史朱辅死后就与汉朝断绝来往的白狼、般木、唐茸、邛、棘等几个民族政权都逐步地恢复发展起来,并举众向东汉政权归化。后来凉州羌人发生动乱,东汉朝廷就派种暠为凉州刺史,他治理凉州,深得民心。当朝廷又调迁他到其他地方任职时,当地的官吏百姓都纷纷投书朝廷,请求让他留任。连梁太后也大为感慨:“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后汉书》卷五十六)于是朝廷准许了凉州吏民百姓的请求。种暠又在凉州留任一年。后来他调任汉阳太守时,凉州人民把他送到汉阳地界,种暠为了与他们作揖告别,步行“千里不得乘车”。(《后汉书》卷五十六)到了汉阳郡,他又教化羌人,不要相互侵犯掠夺。
延熹元年(158年),南匈奴各部落群起叛乱,与乌桓、鲜卑联合侵犯并、凉二州,汉桓帝擢升种暠担任度辽将军。种暠到军营后,“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后汉书》卷五十六)正确处理了与各少数民族的矛盾。因此,羌胡、龟兹、莎车、乌孙等部族都纷纷归服东汉政权。后来“磊乃去烽燧,除候望”,(《后汉书》卷五十六)边境上晏然无事。
延熹四年(161年),种暠升为司徒。他在职三年,举贤纳士。被他推荐的桥玄、皇甫规等人,后来都称职地担任过宰相职务。164年,种暠去世。由于他一生多次治理于边远及少数民族事务,并、凉两州的边民都为他发丧致哀。匈奴听说种暠死了,全国的人都为他伤心惋惜。匈奴单于每每入朝致贺时,看见种暠的坟墓,“辄哭泣祭祀”。(《后汉书》卷五十六)
种暠生活的时代,东汉统治腐朽,外戚宦官擅权,他们既相勾结,“属托州郡,倾动大臣。宰司辟召,承望旨意,招来海内贪污文人,受其货赂”,(《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传》),又互相争斗。如安帝死后,外戚阎显依恃其妹皇太后的声势掌握大权,但不久被宦官孙程消灭,立被废的皇太子刘保为顺帝,宦官又掌握大权。而从阳嘉四年(135年)到延熹二年(159年)的二十多年里,外戚大将军梁商、梁冀父子相继掌握政权,使外戚势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特别是顺帝死后,梁太后临朝,梁冀的权力越来越重,年幼的质帝说了他一句“跋扈将军”,就被毒死。太尉李固等主张建立长君,以安定帝位,触犯了他的忌讳,都被诬陷下狱致死。梁冀与宦官曹腾合谋,扶立尚未成年而又昏庸无能的桓帝,从此“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亲豫”。(《后汉书》卷三十四《梁冀传》)当时,朝廷的大小政事,都由他决定;百官的升迁任免,都要先到他家里谢恩,才能到尚书台办手续;地方郡县每年进献的贡品,要先把上等的送给梁冀,然后才把次一等的献给皇帝。专横暴虐,达到了极点。
延熹二年(159年),宦官单超、左倌、徐璜、具瑗、唐衡等五人,因讨灭梁冀之功,同日封侯,世称“五侯”。单超任车骑将军,位等三公。宦官的淫威,使得“中外服从,上下屏气”。顺从他们的,可以青云直上,“光宠三族”;背逆他们的,就会遭到“参夷五宗”之祸。
身处复杂的社会政治斗争风浪中,种暠不畏权贵,大公无私。种暠的父亲是个县令,有财产三千万,其父死后,他把全部财产用来救济同宗族及周围乡里贫困的人,而不愿与追求名声、利益的人交往。故开始时,他只做了个县里的门下吏,后来才被河南尹田歆推荐为孝廉,征用到太尉府。
汉安元年(142年),种暠担任掌管检举揭发的侍御史。他立志查清好邪,为朝廷推荐良臣,为民除害。当时,东汉政府派遣杜乔、周举、周栩、栾巴、张纲等八大臣到各州郡巡视,表扬贤良人才,推举忠诚人土,检举地方官吏的不法行为。八大臣巡视后,上奏弹劾外戚大将军梁冀、河南尹梁不疑兄弟凭借外戚关系,专权纳贿,结党营私,“无君之心十五事”;弹劾蜀郡太守刘宣等“罪恶章露,宜伏欧刀”。(《后汉书》卷五十六《张王种陈列传》)由于被八大臣所弹劾进奏的人多是外戚梁冀和众宦官的亲朋党羽,外戚和宦官就互相拜托救援。因而,皇帝明知道所奏真实,却无法解决,使八大臣所弹劾的事情都被悬起来。此时,种暠不畏强权,挺身而出,再次上书弹劾那些被八大臣所举报的人。并且“又奏请朝廷下诏四府,命他们逐条举报这些担任刺史、太守的近臣,父兄和知友、亲戚中特别凶残污秽或不胜任职事的人,免职,遣送或者治罪。”(《后汉书全译》卷三)最后,汉顺帝听从了他的奏请,罢免、更换了一批地方官吏,并因而很器重他,提拔他在承光宫监护太子。这期间有一次,中常侍高梵从宫中出来,用一辆车子迎接太子,当时,太傅杜乔等人对此心中怀疑,不想让高梵把太子接走,但又惶恐迷惑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有种暠手持刀剑挡在车前,说“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后汉书》卷五十六)高梵自感理屈辞穷,不敢对答,赶快派人上奏,取回诏书,太子才跟他离去。
永嘉元年(145年),种暠在益州刺史任上时,他大胆揭发永昌太守刘君世 “铸黄金为文蛇,以献梁冀”(《后汉书》卷五十六)的贪污赂贿案件,并逮捕刘君世,快马奏报朝廷,不为梁冀的淫威所畏惧。
种暠为增进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东汉政府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东汉中后期,统治集团日益腐朽,政治极端黑暗,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剥削压迫也更加沉重。当时内迁的各族人民“皆为吏人豪右所徭役,积以愁怨”,(《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周边少数民族呈现混乱状态,各种势力互相兼并攻杀;羌族人民还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起义。因而,东汉中央政权与各少数民族间所形成的臣属关系多陷于瓦解,逐渐强大起来的匈奴和鲜卑等部族还勾结边郡割据势力,经常深入关内进行骚扰掠夺,成了东汉后期边境上的一支威胁力量。
种暠曾任益州(今四川广汉北)刺史,当时益州的岷山一带是各少数民族杂居区,由于贫困及前任官员为政不力,致使该地区少数民族面临灭绝的境地。种暠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后汉书》卷五十六)逐渐改变游牧生活,学会了农业生产,文化上也大体与汉族相同,使自前任刺史朱辅死后就与汉朝断绝来往的白狼、般木、唐茸、邛、棘等几个民族政权都逐步地恢复发展起来,并举众向东汉政权归化。后来凉州羌人发生动乱,东汉朝廷就派种暠为凉州刺史,他治理凉州,深得民心。当朝廷又调迁他到其他地方任职时,当地的官吏百姓都纷纷投书朝廷,请求让他留任。连梁太后也大为感慨:“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后汉书》卷五十六)于是朝廷准许了凉州吏民百姓的请求。种暠又在凉州留任一年。后来他调任汉阳太守时,凉州人民把他送到汉阳地界,种暠为了与他们作揖告别,步行“千里不得乘车”。(《后汉书》卷五十六)到了汉阳郡,他又教化羌人,不要相互侵犯掠夺。
延熹元年(158年),南匈奴各部落群起叛乱,与乌桓、鲜卑联合侵犯并、凉二州,汉桓帝擢升种暠担任度辽将军。种暠到军营后,“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后汉书》卷五十六)正确处理了与各少数民族的矛盾。因此,羌胡、龟兹、莎车、乌孙等部族都纷纷归服东汉政权。后来“磊乃去烽燧,除候望”,(《后汉书》卷五十六)边境上晏然无事。
延熹四年(161年),种暠升为司徒。他在职三年,举贤纳士。被他推荐的桥玄、皇甫规等人,后来都称职地担任过宰相职务。164年,种暠去世。由于他一生多次治理于边远及少数民族事务,并、凉两州的边民都为他发丧致哀。匈奴听说种暠死了,全国的人都为他伤心惋惜。匈奴单于每每入朝致贺时,看见种暠的坟墓,“辄哭泣祭祀”。(《后汉书》卷五十六)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
责任编辑:Xiaohe
关键词阅读:
- 我市举行白居易诞辰1240周年座谈会 2012-02-13
- 《洛阳当代著名文艺家素描》出版发行 2011-10-25
- 郭爱和摘得“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 2011-05-20
- 纪念姚崇诞辰1360周年活动在伊川县举行 2011-05-17
精品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