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文坛女诗人——蔡琰

     2009-07-21 11:01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纵览 > 河洛名人 > 正文
    蔡琰(177-?),字文姬(一作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洛阳,汉末著名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蔡邕之独生女。在建安文坛上,蔡琰以才华著称,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博学出众的女诗人。

    蔡琰生长在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蔡邕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才学在当时得到举世公认。汉灵帝时,校书东观,以经籍多有谬误,于是为之订正并书写镌刻在石碑上,立在大学门外。当时的后生学子都就此石经校正经书,每日观览摩写的不绝于途。梁武帝称:"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当代史学家范文澜讲:"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最高境界。"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在洛阳俨然是文坛的领袖。后以"讥刺"宦官为名,蔡邕及其亲属获罪,被关进洛阳狱,幸亏中常侍吕强为之求情,皇帝才下诏"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钳徙朔方。"这时蔡琰才1岁左右。9个月后父亲被赦。继而又得罪了宦官集团,遂亡命江海,远居吴会,前后达12年之久。蔡琰的童年时代是在流离失所的境况中,在忧患相伴下度过的。但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童年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长大后她更是琴艺超人。董卓进入洛阳后,为了笼络名士,威逼蔡邕来京,深得重用,三日间连任三要职。后因董卓被诛,他也被司徒王允问罪,关进监狱,并于这一年的夏天死在长安狱中。蔡琰16岁嫁给河东人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关于她的婚姻,丁廙在《蔡伯喈女赋》中是这样说的:"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语言;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云。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羡荣根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可惜好景不长,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深受丧父亡夫之痛的蔡琰,归娘家寡居。董卓死后,他的部将又攻占长安,军阀混战的局面终于形成。羌胡番兵乘机掠掳中原一带,在"中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纵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入朔漠,回路险且阻"的状况下,蔡琰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齐被带到南匈奴,被迫嫁南匈奴左贤王为妃,在朔方生活长达12年,并生二子。在这12年中,曹操基本扫平北方群雄,把汉献帝由长安迎到许昌,后来又迁到洛阳。曹操当上宰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感念少年时代的老师蔡邕对他的教导,得知蔡琰流落南匈奴,便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璧一双,把她赎了回来。在她经历了舍亲别子之痛之后,只身返回中原。蔡琰在周近的卫护下回到故乡陈留郡,但断壁残垣,已无栖身之所。大约公元208年,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屯田都尉董祀。蔡琰饱经离乱忧伤,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对于蔡琰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纳了她。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蔡琰顾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感于蔡琰悲惨的身世和处境,于是宽宥了董祀。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之救命之恩,对蔡琰恩爱有加,夫妻双双溯洛水而上,居住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蔡琰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蔡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旷世才女,命运多舛,生当乱世,屡遭不幸。先历兵燹之灾,慈父死于非命,又遇异族劫掠,孤身流落他乡。一连串的不幸遭际,为其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其作品充满着漂泊之苦,离别之痛,更充满着对战争的愤恨与批判。蔡琰归汉后,感伤离乱,追怀悲愤,作诗自述其事,即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以及琴曲歌词《胡笳十八拍》。

    蔡琰的五言《悲愤诗》反映了战乱与人们生活的矛盾、生与死的矛盾、故国家园与骨肉亲情的矛盾,还有妇道观念与个体自由的矛盾,这些矛盾带有社会与时代的普遍意义,这也是历代评论家重视该诗的原因之一。

    五言《悲愤诗》长达108句,540字,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文人叙事诗。概括有度,简练且要;脉络清晰,布置得体,详略相错,轻重得宜;结构谨严,取舍精当。把纪事、议论、抒情密切结合,写出了胡兵的凶残,百姓的悲惨,个人的不幸。这首用生命和血泪写下的长诗,情豪交融,悲愤共泻,千百年来一直震撼着广大读者的心灵。不仅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而且在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叙事角度等方面,对古代叙事诗传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蔡琰的骚体《悲愤诗》所写内容大体一样,而稍有简略,大致分为罹难、在胡中、归来三事。在文学技巧方面,稍逊色于五言《悲愤诗》。有人认为二篇似非出于一人之手,所以该作品的真伪古来文史家和评论者聚讼不已。

    蔡琰的琴曲《胡笳十八拍》是一首慷慨遒丽,声情激越,哀婉凄美的浪漫主义文学杰作。蔡琰在回汉后参考胡人声调,结合自已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这一首骚体抒情长诗,长达1297字,抒发作者在南匈奴遭受屈辱和归汉时割舍骨肉的悲伤情感。

    蔡琰多年被掳掠是痛苦的,现在一旦要结束十二年的羶肉酪浆生活,离开对自己恩爱有加的左贤王和天真无邪的两个儿子,分不清是悲是喜,只觉得柔肠寸断,泪如雨下。在汉使的催促下,她在恍惚中登车而去。在车轮辚辚的转动中,十二年的生活,点点滴滴注入心头。作者通过诗歌诉说了她那浩天怨气,并将胡笳凄凉的音调翻进古琴曲。“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同律”,通过十八段歌词将蔡琰遭受的苦难抒发得淋漓尽致。琴歌《胡笳十八拍》以其情真意切、深沉动人的感情魅力和沁人心脾的艺术感染力,令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赞叹不已。

    总之,蔡琰的身世充满苦难,也充满传奇色彩。她的五言《悲愤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文人创作的自传体五言长篇叙事诗。作为一位女性诗人,她在建安文坛上闪耀着独特的光彩。



上一篇:汉末之奸佞、篡政之逆臣——董卓  
下一篇:贤德兼备的典范——乐羊子妻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