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155—220年)字孟德,小名阿满,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素有术略,机警过人,曾以骑都尉镇压黄巾起义,乘势扩充兵力。建安元年(196)将汉献帝迎至许(今许昌市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并进行屯田,操练兵马。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之后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后进位丞相,封为魏王,实为无冕之帝。延康元年(220)薨,其子曹丕继相位,称帝后尊曹操为“太祖魏武帝”。
曹操身处汉末社会动乱、豪强并起的形势之下,却能够总御皇机,运筹帷幄,基本统一北方,促进社会发展,确为一代枭雄,超世之杰。其主要成就体现在:
(一)杰出的政治家。曹操为汉末权臣、曹魏政权的奠基者,除了强大的军事势力,主要还是其政治谋略。曹操最突出的是建安元年(196)将危难中的汉献帝由洛阳挟至许县,掌握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着最坚强的政治后盾,而此时曹操的军事势力远不及袁绍。之后曹操接受部下建议,在许下利用士兵和招募百姓开荒耕种,名曰屯田。当年得谷数百万斛,他逐步将屯田推广到各州郡,使得仓廪谷满,军供充足。屯田是曹操能够很快扩大军事势力统一北方的经济基础。曹操的另一政绩是“唯才是举”,他一改东汉依据儒家道德行为标准,而进行的察举、征辟,反对虚伪道德与名实不符,强调才干与忠诚,打击朋党浮华和宗亲操纵,对那些出身卑微却才能杰出的人物予以重用,豪强大族率众而归者则崇以高官进行拉拢,终使其帐下人才济济,名士如云。当曹操运筹演谋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时,也就为其代汉鞭挞宇内作好了准备。建安十八年(213),曹操被封魏公,在邺建立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能够设置丞相以下百官。三年之后,再进爵魏王,仪规旌旗车服同于天子,献帝仅有其名,曹操拥有其实。到曹丕废汉称帝时,追尊操为“魏武帝”。这些政治上的手段是其巩固北方统治的前提。
(二)著名的军事家。曹操精通兵术,早年已初显其才。中平六年(189),因灵帝死,京城洛阳发生宫室混战,董卓乘机专政,曹操逃出洛阳至陈留。他审时度势,不惜散尽其家中巨资招募兵士五千,与袁绍联军讨伐董卓,曹操不畏强势,勇于出击,迫使董卓西逃,袁绍表操为东郡太守,这是曹操在军事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初平三年(192),青州黄巾军攻入兖州,刺史被杀,曹操乘机做兖州牧,率领州吏众兵反攻,打败黄巾军三十余万,使用分化招降等办法编收其精锐到自己麾下,称“青州兵”,其军事力量迅速扩大。而曹操指挥的最著名的战事则是发生在东汉建安五年(200)的官渡之战,当时袁绍率十万大军南下,准备一举消灭曹兵,曹操仅以4万人马相迎,曹操利用袁绍内部失和、傲慢轻敌等弱点,两次偷袭其后方,烧毁粮草辎重,截断粮道,动摇军心,致使袁军不战而溃,曹军乘机发起攻势,歼灭袁军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此次战役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在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统一北方的征战中,曹操还打败袁氏父子、吕布、陶谦及北部乌桓等,消灭了各个割据势力。此时曹操欲吞并南北,控制全国,遂于建安十三年(208)出兵南征,在赤壁与孙刘联军发生交战,曹军大败而回,从而使曹操清醒地认识到尚不具备南北统一的条件,转而巩固北方的统治。曹操之所以能够在多次战争中用兵如神、诡敌制胜,主要得益于他精研《孙子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摘要》。他是现存为此书作注的第一人。
(三)优秀的文学家。曹操还具有极高的文学造诣,其诗歌《薤露行》、《观沧海》、《蒿里行》、《步出夏门行》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其中既有曹公抒发宏图远志的豪迈气势,又有反映民众疾苦的沧桑悲凉,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曹操不仅自己题诗作赋,而且礼法宽松,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自由的氛围空间,在这种条件下出现了著名的“建安七子”等一大批文学名士。
今中牟县城东北有官渡桥村,附近旧有官渡城、官渡台(也称曹公台)、水溃村、草场村等,距其40余里另有袁绍岗,这些都是当年官渡之战留下的遗迹。
在今许昌东南18公里处,有古城村,原名许县,是曹操迎汉献帝都许之地,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因“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并沿用至今。魏都洛阳后,许昌仍为五都之一。该古城遗迹可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重,内城台基较高,西南隅有汉献帝祭天的毓秀台,台高15米,面积200平方米,城西张潘村有汉献帝衣冠冢,村西南有张、潘二妃墓。
许昌至鄢陵一带为当年曹操实行军屯民屯之地,即寓兵于农和募民屯田相结合,达到练兵与种田两不误之目的。至今,该地仍使用胡营、任营、郭营、周营和袁屯、靳屯、耿屯、孙屯等名称。
曹操身处汉末社会动乱、豪强并起的形势之下,却能够总御皇机,运筹帷幄,基本统一北方,促进社会发展,确为一代枭雄,超世之杰。其主要成就体现在:
(一)杰出的政治家。曹操为汉末权臣、曹魏政权的奠基者,除了强大的军事势力,主要还是其政治谋略。曹操最突出的是建安元年(196)将危难中的汉献帝由洛阳挟至许县,掌握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着最坚强的政治后盾,而此时曹操的军事势力远不及袁绍。之后曹操接受部下建议,在许下利用士兵和招募百姓开荒耕种,名曰屯田。当年得谷数百万斛,他逐步将屯田推广到各州郡,使得仓廪谷满,军供充足。屯田是曹操能够很快扩大军事势力统一北方的经济基础。曹操的另一政绩是“唯才是举”,他一改东汉依据儒家道德行为标准,而进行的察举、征辟,反对虚伪道德与名实不符,强调才干与忠诚,打击朋党浮华和宗亲操纵,对那些出身卑微却才能杰出的人物予以重用,豪强大族率众而归者则崇以高官进行拉拢,终使其帐下人才济济,名士如云。当曹操运筹演谋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时,也就为其代汉鞭挞宇内作好了准备。建安十八年(213),曹操被封魏公,在邺建立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能够设置丞相以下百官。三年之后,再进爵魏王,仪规旌旗车服同于天子,献帝仅有其名,曹操拥有其实。到曹丕废汉称帝时,追尊操为“魏武帝”。这些政治上的手段是其巩固北方统治的前提。
(二)著名的军事家。曹操精通兵术,早年已初显其才。中平六年(189),因灵帝死,京城洛阳发生宫室混战,董卓乘机专政,曹操逃出洛阳至陈留。他审时度势,不惜散尽其家中巨资招募兵士五千,与袁绍联军讨伐董卓,曹操不畏强势,勇于出击,迫使董卓西逃,袁绍表操为东郡太守,这是曹操在军事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初平三年(192),青州黄巾军攻入兖州,刺史被杀,曹操乘机做兖州牧,率领州吏众兵反攻,打败黄巾军三十余万,使用分化招降等办法编收其精锐到自己麾下,称“青州兵”,其军事力量迅速扩大。而曹操指挥的最著名的战事则是发生在东汉建安五年(200)的官渡之战,当时袁绍率十万大军南下,准备一举消灭曹兵,曹操仅以4万人马相迎,曹操利用袁绍内部失和、傲慢轻敌等弱点,两次偷袭其后方,烧毁粮草辎重,截断粮道,动摇军心,致使袁军不战而溃,曹军乘机发起攻势,歼灭袁军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此次战役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在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统一北方的征战中,曹操还打败袁氏父子、吕布、陶谦及北部乌桓等,消灭了各个割据势力。此时曹操欲吞并南北,控制全国,遂于建安十三年(208)出兵南征,在赤壁与孙刘联军发生交战,曹军大败而回,从而使曹操清醒地认识到尚不具备南北统一的条件,转而巩固北方的统治。曹操之所以能够在多次战争中用兵如神、诡敌制胜,主要得益于他精研《孙子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摘要》。他是现存为此书作注的第一人。
(三)优秀的文学家。曹操还具有极高的文学造诣,其诗歌《薤露行》、《观沧海》、《蒿里行》、《步出夏门行》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其中既有曹公抒发宏图远志的豪迈气势,又有反映民众疾苦的沧桑悲凉,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曹操不仅自己题诗作赋,而且礼法宽松,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自由的氛围空间,在这种条件下出现了著名的“建安七子”等一大批文学名士。
今中牟县城东北有官渡桥村,附近旧有官渡城、官渡台(也称曹公台)、水溃村、草场村等,距其40余里另有袁绍岗,这些都是当年官渡之战留下的遗迹。
在今许昌东南18公里处,有古城村,原名许县,是曹操迎汉献帝都许之地,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因“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并沿用至今。魏都洛阳后,许昌仍为五都之一。该古城遗迹可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重,内城台基较高,西南隅有汉献帝祭天的毓秀台,台高15米,面积200平方米,城西张潘村有汉献帝衣冠冢,村西南有张、潘二妃墓。
许昌至鄢陵一带为当年曹操实行军屯民屯之地,即寓兵于农和募民屯田相结合,达到练兵与种田两不误之目的。至今,该地仍使用胡营、任营、郭营、周营和袁屯、靳屯、耿屯、孙屯等名称。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
责任编辑:Xiaohe
关键词阅读:
- 我市举行白居易诞辰1240周年座谈会 2012-02-13
- 《洛阳当代著名文艺家素描》出版发行 2011-10-25
- 郭爱和摘得“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 2011-05-20
- 纪念姚崇诞辰1360周年活动在伊川县举行 2011-05-17
精品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