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机械制造家——马钧

     2009-07-23 09:27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纵览 > 河洛名人 > 正文
    马钧,字德衡,魏国扶风(今陕西兴平)人。仕魏为博士和给事中,长期住在洛阳。其生卒年代无考。据《三国志·杜夔传》裴松之《注》(以下引文凡未注明者皆据此),他活动的主要时期当在公元227年(魏明帝曹睿即位)到公元249年(齐王芳时掌实权的曹爽被杀)之间。

    马钧在科技史上的杰出贡献主要在机械制造方面。

    一、 改进织绫机。我国丝织业素称发达,历史悠久。考古发现与文献资料已证实,我国在商代已有平纹织机,周代便己出现了提花织机,至迟在战国末期已开始使用足踏织机了。足踏织机即用脚代替手作上下运动来提综开□,解放出双手用来左右投梭,可使生产效率提高十倍以上,这是古代织机发展史上的划时代变革。但为了满足对提花技术要求日益增高的需要,织绫机上的综数越增越多,而每增一综,就要增加一蹑(踏板),到汉代己有增至一百多综、蹑的织机。《西京杂记》载:西汉昭宣时代霍光主政时期,巨鹿人陈宝光妻所织散花绫的织机上用120蹑,两个月才能织成一匹,虽是“匹直万钱”,可织工劳动量大,生产效率低。三国时代,这种织绫机己逐渐被简化为“六十综者六十蹑”或“五十综者五十蹑”,但并未根本解决问题。“巧思绝世”的马钧,突破固有的一综必有一蹑的设计思想,另辟蹊径,不论织机综数,一律将其改成十二蹑,真正简化了织机的结构。这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而且可以随心所欲地织出各种奇特花纹图案,绚丽多彩,变化无穷,宛若天成。虽然《裴注》没有具体的设计资料,但据专家推断,当与宋代留下图纸的提花机相去不远。这是马钧在机械设计方面初露锋芒。

    二、 制成指南车。我国指南车,其来已久。相传,“黄帝战蚩尤于琢鹿之野,蚩尤起大雾,军士不知所向,帝遂作指南车”(《宋史·舆服志》)。据《西京杂记》,我国至迟在汉初已经发明指南车,东汉张衡再度制造过,但到三国时代已经失传多年。魏明帝时高堂隆等几位朝廷重臣都认为:“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马钧持相反意见,说:“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结果遭到这些大臣的奚落。他们借马钧的名字来讥讽他,说:“先生名钧字德衡,钧者器之模,而衡者所以定物之轻重;轻重无准,而莫不模哉!”马钧答道:“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于是闹到明帝那里,明帝诏令让马钧试制,结果马钧制造成功了。从此以后,“天下服其巧矣!”马钧制成的指南车的结构原理,《裴注》亦未详,但其后,南北朝姚兴、祖冲之,唐朝金公立,宋代燕肃、吴德仁均有制作。《宋史·舆服志》对燕、吴的制造方法、内部结构、各齿轮大小和齿数都作了详细记载。车上设计了一套简单的自动离合的齿轮系统,以保证木人手臂不受车轮前进方向改变的影响,和现代机械车辆后桥上的差动齿轮原理如出一辙。英国李约瑟博士称它是人类历史上迈向控制论机器的第一步,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架体内稳定机。

    三、 创制翻车。先秦时期的灌溉工具桔槔和辘轳,它们能将水从低处提到高处以扩大耕地面积,但都是间歇式的提水,劳动效率很低。马钧住在京都洛阳时,“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灌之。乃作翻车,令儿童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出更入,其巧百倍于常”。其实,马钧所作的是“筒车”,而非今日学者误为的“龙骨车”。“翻车”作为提水机械之名始自东汉,《后汉书·张让传》载:灵帝时,掖庭令毕岚“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唐李贤注:“‘翻车’,设机车以引水。”马钧的这项发明,也以“翻车”为名,想必构造、性能相同。即把一个一个取水的简子,按一定角度和间距安装在一个大轮子的轮辋上,轮子下沿没入水中,设法使轮子转动起来,灌水的筒子就可轮流地从低处"翻"到高处,把水提到高于轮半径的地面上去,只要筒子装配的角度合适,灌了水的筒子一过最高点便会逐渐倾覆出来,用一水槽承接着,便得到连续不断的水流。只要轮子不断地转动,则灌水的筒子必是“更出更入”,实现连续运水动作,所以功效“百倍于常”,但它在本质上仍是一筒一筒地灌水,只是被大转轮连续"翻"上去了而已。古人讲究“循名责实”,所以取名“翻车”。而后世的“龙骨车”的设计思路则迥然不同,它的主要构造原理是将一长水槽斜伸入水源,用一整串括板(“页子”)沿水槽将水斜括上去,真正实现了连续运水,显然这是在翻车的基础上第二次出现的效率更高的连续运水机械,它不仅出水最大,而且容易安放,用完,一人即可扛走(在山区还可多级提水),所以在我国一直用到解放后水泵代替它为止。它的动作与“更出更入”、“灌水自覆”显然不符,而且只有翻车(筒车),因为是转动大轮子,不需要很大力气,才可“令儿童转之”,而龙骨车的正常运作,即使是后世几经改进了的,也非儿童之力所能及。筒车、龙骨车是水车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机械。筒车既可用在湍急河流边用水力推动,也可用在湖池边用畜力或人力工作;而龙骨车则只有畜力、人力两种,很难使用水力推动。翻车是变间歇提水为连续运水的创始,在中国灌溉工具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所以,马钧发明的翻车,功在百世,永不可没。

    四、 制成“水转百戏”。本来马钧的机械发明都是直接为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服务的,但当时的皇帝却要利用他的“绝世巧思”为自己的享乐服务。就在翻车制成后不久,有人给魏明帝进献了一种叫做“百戏”的木偶玩具,虽设计精巧,造型优美,可惜只是一种摆设,不能动作。明帝欲使它们动作起来,于是马钧“受诏作之,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发焉。设为女乐舞象,至令木人击鼓、吹萧;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纽倒立,出入自在;百官行署,舂磨斗鸡,变巧百端”。

    马钧创造发明处于巧思旺盛时期,正是蜀国诸葛亮连年对魏用兵的后期。他在洛阳见到了诸葛亮发明的“十矢俱发”的新连弩,认真琢磨了一番,说“巧则巧矣,未尽善矣”,认为可以改善使其发射效率增加五倍。同时他还计划改造当时攻城用的重型机械“发石车”为连续发射,并且开始作预制试验。正在这时,他遇到了麻烦。麻烦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人相轻,一方面是当政者的漠视,终于使他一心想制作的这些“国之精器、军之要用”成为泡影。

    公元239年,明帝死,齐王芳嗣位,开始了洛阳城里两大政治集团的生死斗争。初期,曹爽独掌大权,尽力排斥司马氏父子。这时,深受曹爽赏识的名士裴秀与马钧同朝为官。裴秀出身山西望族,世代簪缨之家,对仅“以巧名天下”,以“异能”取信于前朝的马钧,颇生“相妒”之心,遂起“相害”之念。于是发挥他“博闻强记,无文不该”的优势,抓住马钧不善言谈、性不乐辩的弱点,在公众场合找岔和马钧辩论,“晒之”,“难之”,果然马钧“口屈不对”,以此打击马钧的威信和自信心。当时虽有性格刚劲亮直的傅玄起来为他辩护,直指裴秀:“子所长者言也,所短者巧也。马氏所长者巧也,所短者言也。以子所长,击彼所短,则不得不屈。”并且为此去游说安乡侯曹羲(曹爽之弟),劝其不能“以言抑人异能”,因为“悬言物理,不可以言尽也;施之于事,言之难尽而试之易知也”,建议曹氏集团让马钧试验下去。如果因为一时讲不出道理来而不支持试制,“是不世之巧无由出也”,甚至会重演“美玉见诬为石、荆和抱璞而哭”的历史悲剧。曹羲本来是支持裴秀的,经过傅玄一番议论,有所醒悟,于是马上去见大将军曹爽,可这时的曹爽已完全被司马懿的韬晦不出冲昏了头脑,只对专权荒淫有兴趣,根本不理会这件事,马钧的科技创制的生命也就到此终止了。此后,政局大变,曹爽伏诛,司马氏独擅大权直至晋朝建立,裴秀官声文誉更著,马钧从此湮没无闻。裴松之曾对此感叹道:“此既易试之事,又马氏巧名已定,犹忽而不察,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中国古代科技曾经灿若星汉,遥领风骚,但终致近代落后下来,什么原因?马钧的一生或许可给我们某些启示。



上一篇:建安诗赋的始创代表——曹植  
下一篇:三国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阮籍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