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三国嘉史的治书良才——陈寿

     2009-08-19 16:52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纵览 > 河洛名人 > 正文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亦作长寿,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一生历事蜀汉和西晋两朝,西晋灭吴之后,陈寿开始整理三国史事,最终完成《三国志》,成为“前四史”之一。

  陈寿本为蜀人,当时是蜀汉后主统治,寿先后出任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西蜀降晋,陈寿亦由蜀地至洛,并入仕途而佐晋,曾历任佐著作郎、著作郎、平阳侯相、治书侍御史等职。晋武帝太康元年(280),西晋灭吴,此时陈寿年四十八,开始着手收集三国史料,“就家写其书”。此前魏、吴两国已先有史,官修的有王沈的《魏书》、韦昭的《吴书》,另有私人所撰,如鱼豢的《魏略》,此三部书是陈寿所依据的最基本材料。当时由于蜀汉没有设置史官,所以有关蜀国的大量史实不见于官方的任何记载,所幸陈寿本是蜀人,对其史料相对较熟,采集方便。陈寿本人曾师从史学家谯周,潜心研读《尚书》、《春秋三传》、《史记》、《汉书》等,他认为蜀郡郑伯邑和赵彦信及汉中广汉等地数人所撰《巴蜀耆旧传》存在不足,特撰《益都耆旧传》十篇以补,得到晋武帝的肯定。任平阳侯时又受命编成《诸葛亮集》二十四篇,这些经历都为他修史奠定了基础。陈寿博采众家之长,经多年伏案劳作,终于完成记载三国六十年(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史实的65卷史书著述《三国志》,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

  陈寿所著《三国志》具体成书年代不详。当时三国历史不是杂糅在一起,而是各自独立的三部史书,即《魏书》、《蜀书》、《吴书》,并单独流传,在断代史中独树一帜,《旧唐书·经籍志》将《魏书》归入正史,而将《蜀书》、《吴书》归入编年史,就是这种独立性的体现。宋代雕版印刷术出现之后才将三书合并,统称《三国志》。虽然最初三国各有其史,但三书在叙述事件上却前后贯穿,互不重复,见于《魏书》的史料,在《蜀书》、《吴书》中不再重出,所以全书前后矛盾较少。《三国志》在编写过程中,迫于时局,将曹魏和西晋列为正统,蜀汉和东吴只视为国君。魏志排在首位,曹操、曹丕、曹睿均称帝,蜀汉刘备父子均称主,为先主、后主,东吴除孙权称主外,其余都称名,而且在记述蜀吴两国时间时使用魏年号,反映当时晋朝强调其正宗的独断性。尤其在叙述晋帝时多有曲笔,并着力粉饰魏晋禅让时司马氏所为,此乃该书之微瑕。

  《三国志》撰成后受到时人的大加赞赏,称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荀勖、张华将寿比于司马迁和班固,张华甚至“当以《晋书》相付耳。”夏侯湛当时正撰写《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裴松之受命为该书作注,也认为《三国志》“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南朝时陈亮云:“陈寿笔高处逼司马迁;方之班固,但少文义缘饰耳,要终胜固也。”刘勰亦认可以上观点:“及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恰,荀张比之于迁、固,非妄誉也。”

  陈寿所著《三国志》叙事可信,资料翔实,文笔简洁,是一部较为特殊的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古代纪传体正史的“前四史”,而成书年代比《后汉书》早百余年,在中国史书中具有重要地位。



上一篇:《三都赋》作者——左思  
下一篇:西晋地理学家——裴秀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