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谦之(365—448年),原名谦,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北京昌平南),后徙为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北)人。南雍州刺史寇赞胞弟,北魏著名道士。少年入华山修天师道术,长隐居中岳三十余年,曾主持修建中岳庙,并刻碑记之。后为了迎合北魏统治政权,自言两次得太上老君亲传经文,改革道教,除三张五斗米道旧规,以礼拜求度为主,以服气食药闭精练气为辅,力倡儒道合流,深得魏太武帝宠信,称“新天师道”,并使道教成为官方正统。
寇谦之自称东汉雍奴侯寇恂之十三代孙,早好仙道,十八岁倾心慕道,最初习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无效,但幽诚上达,遇到仙人成公兴引导,跟随他在华山、嵩山隐居石室,学道七年,声名渐著。成公兴飞升,寇谦之守志嵩岳,精专不懈。因天师道自张陵之后,常被农民起义用于“惑乱愚民”,引起天下叛逆者众,为士大夫所不满。寇谦之乘机两次托神造经,改革天师道。神瑞二年(415)十月,寇谦之称太上老君亲临嵩岳,授以"天师之位",赐《云中音诵新科之诫》20卷,传其服气导引口诀之法,令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和气之术,制定乐章诵诫新法,"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这次改革首先废除祭酒官职的世袭制,杜绝了原天师道中不肖子孙和不良弟子自署治箓符契、错乱道法的行为。其次废除租米钱税和滥收众病杂税。对于损辱道教、妄传张陵服食仙方、男女和气之术以及称官设号蚁聚人众者尽皆断禁。他强调奉诫斋功,把儒家的纲常伦理列为道教戒规的内容,吸收佛教劫运观念充实教义,仿效佛教仪规完善科戒仪式。泰常八年(423),寇谦之又称老君之玄孙李谱文临嵩岳,面授《录图真经》60余卷,赐以劾召鬼神及金丹等秘法,令其辅佐北方太平真君统领"人鬼之政"。在该经书中,寇谦之直接将世俗门阀制度反映在道教之中,构造了以无极至尊为最高神的诸神谱系,使诸天尊神仙之间的等级从属关系更加明确。最主要的,寇谦之为迎合正欲入主中原的拓跋氏魏政权,将经文作为谶纬神书,称李谱文昔居代郡桑乾(魏都平城),寇谦之受命辅佐北方太平真君。始光元年(424),寇谦之至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献道书于太武帝。左光禄大夫崔浩盛赞其"辞旨深妙"。太武帝使谒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岳,迎致其余山中弟子,于是显扬新法,使道业大行。次年,当嵩岳道士四十余人至平城,于京城东南立天师道场"重坛五层,遵其新经之制。"集道士120人,每天祷祝六次,月设厨会数千人,后人称北天师道或新天师道。太延六年(440),寇谦之称太上老君复降,授太武帝以太平真君之号,遂将该年改元为太平真君。又二年,太武帝从寇谦之的请求,亲备法架至道坛受箓,旗帜皆青,从道家之色,并封寇谦之为国师。至此,道教首次获得国家宗教的地位,北天师道从此大盛,终北魏之世,宠信不衰。之后北魏直至后周时,每帝践位之初仍以魏制而受箓,成为登基大典中必行之仪式。由于寇谦之得到太武帝的器重,大臣崔浩更是以师事之,使北天师道从原始民间宗教上升到国家正统,直接冲击其他信仰,尤其崔浩大力抨击危害儒家礼教的"胡神鬼道",太武帝于太平真君七年下诏灭佛,敕令毁诸有佛图形象及胡经,全部焚烧,沙门无少长皆坑之。太平真君九年(448),寇谦之在灭佛高潮中仙逝。其创造的天师道坛直至武定六年(548)齐文襄王高澄准备废魏禅代,才在存在百年之后被废除。
寇谦之曾主持修建嵩山中岳庙,在今登封市东4公里,原建筑已不存。现在的中岳庙始建于秦汉,位于嵩山太室南麓,初是太室祠,后之所以成为道教圣地,与寇谦之当年在嵩岳的活动有关。今庙内所立的《中岳嵩高灵庙碑》是最重要的实物见证,该碑高2.84米、宽0.99米,碑额蟠龙,有穿额篆书“中岳嵩高灵庙碑”,碑阳刻字23行,行50字,碑阴和侧面亦有文字,传为寇谦之撰文。立于北魏太延年间(435—440),内容歌颂“行合自然,才任轨范”的嵩山道士寇谦之“更造新庙”之功绩。
寇谦之自称东汉雍奴侯寇恂之十三代孙,早好仙道,十八岁倾心慕道,最初习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无效,但幽诚上达,遇到仙人成公兴引导,跟随他在华山、嵩山隐居石室,学道七年,声名渐著。成公兴飞升,寇谦之守志嵩岳,精专不懈。因天师道自张陵之后,常被农民起义用于“惑乱愚民”,引起天下叛逆者众,为士大夫所不满。寇谦之乘机两次托神造经,改革天师道。神瑞二年(415)十月,寇谦之称太上老君亲临嵩岳,授以"天师之位",赐《云中音诵新科之诫》20卷,传其服气导引口诀之法,令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和气之术,制定乐章诵诫新法,"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这次改革首先废除祭酒官职的世袭制,杜绝了原天师道中不肖子孙和不良弟子自署治箓符契、错乱道法的行为。其次废除租米钱税和滥收众病杂税。对于损辱道教、妄传张陵服食仙方、男女和气之术以及称官设号蚁聚人众者尽皆断禁。他强调奉诫斋功,把儒家的纲常伦理列为道教戒规的内容,吸收佛教劫运观念充实教义,仿效佛教仪规完善科戒仪式。泰常八年(423),寇谦之又称老君之玄孙李谱文临嵩岳,面授《录图真经》60余卷,赐以劾召鬼神及金丹等秘法,令其辅佐北方太平真君统领"人鬼之政"。在该经书中,寇谦之直接将世俗门阀制度反映在道教之中,构造了以无极至尊为最高神的诸神谱系,使诸天尊神仙之间的等级从属关系更加明确。最主要的,寇谦之为迎合正欲入主中原的拓跋氏魏政权,将经文作为谶纬神书,称李谱文昔居代郡桑乾(魏都平城),寇谦之受命辅佐北方太平真君。始光元年(424),寇谦之至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献道书于太武帝。左光禄大夫崔浩盛赞其"辞旨深妙"。太武帝使谒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岳,迎致其余山中弟子,于是显扬新法,使道业大行。次年,当嵩岳道士四十余人至平城,于京城东南立天师道场"重坛五层,遵其新经之制。"集道士120人,每天祷祝六次,月设厨会数千人,后人称北天师道或新天师道。太延六年(440),寇谦之称太上老君复降,授太武帝以太平真君之号,遂将该年改元为太平真君。又二年,太武帝从寇谦之的请求,亲备法架至道坛受箓,旗帜皆青,从道家之色,并封寇谦之为国师。至此,道教首次获得国家宗教的地位,北天师道从此大盛,终北魏之世,宠信不衰。之后北魏直至后周时,每帝践位之初仍以魏制而受箓,成为登基大典中必行之仪式。由于寇谦之得到太武帝的器重,大臣崔浩更是以师事之,使北天师道从原始民间宗教上升到国家正统,直接冲击其他信仰,尤其崔浩大力抨击危害儒家礼教的"胡神鬼道",太武帝于太平真君七年下诏灭佛,敕令毁诸有佛图形象及胡经,全部焚烧,沙门无少长皆坑之。太平真君九年(448),寇谦之在灭佛高潮中仙逝。其创造的天师道坛直至武定六年(548)齐文襄王高澄准备废魏禅代,才在存在百年之后被废除。
寇谦之曾主持修建嵩山中岳庙,在今登封市东4公里,原建筑已不存。现在的中岳庙始建于秦汉,位于嵩山太室南麓,初是太室祠,后之所以成为道教圣地,与寇谦之当年在嵩岳的活动有关。今庙内所立的《中岳嵩高灵庙碑》是最重要的实物见证,该碑高2.84米、宽0.99米,碑额蟠龙,有穿额篆书“中岳嵩高灵庙碑”,碑阳刻字23行,行50字,碑阴和侧面亦有文字,传为寇谦之撰文。立于北魏太延年间(435—440),内容歌颂“行合自然,才任轨范”的嵩山道士寇谦之“更造新庙”之功绩。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
责任编辑:Xiaohe
关键词阅读:
- 我市举行白居易诞辰1240周年座谈会 2012-02-13
- 《洛阳当代著名文艺家素描》出版发行 2011-10-25
- 郭爱和摘得“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 2011-05-20
- 纪念姚崇诞辰1360周年活动在伊川县举行 2011-05-17
精品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