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628—683年),字为善,唐朝第三代皇帝。在位前期重用长孙无忌等贞观老臣,善于听从大臣建议,虚心接受正确意见,执行唐太宗制定的治国方略,保持了唐朝繁荣发展的局面,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晚期的李治重用武则天,大权旁落,为武则天篡唐改周埋下了祸根。
公元683年,洛阳的大街小巷人山人海,欢迎从长安驾临洛阳的“二圣”,此皇帝就是唐高宗李治,皇后就是武则天。
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长子承乾、四子泰、九子治为长孙皇后所生,按嫡长子继承制,长子承乾应为太子,在宫廷内部斗争中,长子、四子先后被废,结果使九子李治坐收渔翁之利,当上了太子。
李治的儿童时代性情温和听话,颇受父亲喜爱。被立为太子后,李世民为巩固他的地位和培养他的治国才能,花费了不少心血。太宗在废掉承乾和泰的同时,清洗了他们各自的同党,消灭了颠覆李治的隐患,让当时最有权势的大臣都兼东宫官职,名义是让他们教育太子,其实是为培养他们与未来皇帝的感情。为树立李治的威信,下令全国的军队都要服从太子调遣,大将军以下的官员都要听从太子的处分。为培养李治的治国能力,太宗经常让他陪同自己朝见群臣,当场观摩对日常政务的处理,并有意经常听听他对某些问题的处理意见。同时,经常告诫太子要勤俭节约,对来之不易的财富要十分珍惜,不要肆意搜刮民财,而应重视发展生产。骑马时,太宗告诉太子应该懂得马也必须有劳有逸,只有不过度使它疲劳,它才能长期供你骑坐。要太子珍惜民力,不要无休止地征发徭役,否则统治便不能长久。乘船时,太宗又说:“水能把船浮起来,也可以把船颠覆。老百姓就像水,君主则是水中的船。告诫太子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取得他们的支持,不能逼之过急,否则会起来造反。在树下乘凉时太宗说:“木料只有经过工匠的墨线才能取直,帝王只有听从臣下的劝说才能变得聪明。”告诫太子要善于听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太宗东征高丽,留太子镇守,李治表现得很出色。太宗回来后,身上长了一个疮,李治亲自为父亲把疮里脓血吸出来,并一直扶着太宗随车步行,一步也不离开。为了养病,太宗让太子暂代自已处理日常政务,李治除上朝时间外,终日守护在父亲身边,侍候喂药、吃饭,对太子的孝道,李世民很是赞赏。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唐太宗与世长辞,李治即位,是年22岁。李治即位后,严格按照父亲的遗训,重用长孙无忌。 李治虽不太精明,但经过太宗多年的苦心培养,毕竟掌握了一些治国本领,特别是对太宗的言传身教,受到很深的影响。
善于听从劝谦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大优点。李治在即位之初,便鼓励大臣对有关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多提意见,并把每天召见十个刺史询问情况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来。显庆元年 (656年),李治再次征求意见,询问减轻百姓负担的办法。来济指出:不必要的劳役是老百姓的一大负担,出工则违误农时,出钱又需花费很多,建议免除一切不十分紧迫的徭役征发,李冶也虚心采纳。由于李治虚心纳谏,因而在他统治的永徽年间全国粮食大面积丰收,洛阳地区的粟米每斗只卖两个半铜钱。贞观年间全国人口300万户,至永徽三年,已有380万户。
李治即位后立王氏为皇后,王皇后不会生育,渐失宠于李治。武则天原是太宗的才人,曾得到当时太子李治的好感。太宗死后,武则天削发为尼。李治在一次进香时,二人相见,旧情复萌,重新纳入宫来。武则天进宫后,李治越发喜欢武则天。武则天为了达到自己做皇后的目的,自己掐死亲生的女儿,借此诬陷王皇后,这次事件使李治废掉了王皇后并立武则天为皇后。
显庆五年 (660年),李治开始生病,头痛眩晕,两眼模糊,难以主持日常政务,故而委托武则天代为处理。武则天生性聪慧,又有很好的文史修养,对朝政的处理往往使李治感到满意。为了养病,李治让太子监国,并拒绝接见朝廷百官。683年十月,李治到洛阳,确定改元,并大赦天下。不久,李治病危,令太子即位,让宰相裴炎辅政,凡军国大事听从武则天处置,死时56岁。第二年,李治的灵柩从洛阳运到长安,埋葬在今陕西乾县,墓曰乾陵。
李治在执政期间,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也没有表现出特殊的治国才能,却由于他继承了太宗的治国路线,本人也比较谨慎,故政治局面基本稳定,经济仍保持繁荣的势头。同时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促进了中外的经济交往与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的影响。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
公元683年,洛阳的大街小巷人山人海,欢迎从长安驾临洛阳的“二圣”,此皇帝就是唐高宗李治,皇后就是武则天。
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长子承乾、四子泰、九子治为长孙皇后所生,按嫡长子继承制,长子承乾应为太子,在宫廷内部斗争中,长子、四子先后被废,结果使九子李治坐收渔翁之利,当上了太子。
李治的儿童时代性情温和听话,颇受父亲喜爱。被立为太子后,李世民为巩固他的地位和培养他的治国才能,花费了不少心血。太宗在废掉承乾和泰的同时,清洗了他们各自的同党,消灭了颠覆李治的隐患,让当时最有权势的大臣都兼东宫官职,名义是让他们教育太子,其实是为培养他们与未来皇帝的感情。为树立李治的威信,下令全国的军队都要服从太子调遣,大将军以下的官员都要听从太子的处分。为培养李治的治国能力,太宗经常让他陪同自己朝见群臣,当场观摩对日常政务的处理,并有意经常听听他对某些问题的处理意见。同时,经常告诫太子要勤俭节约,对来之不易的财富要十分珍惜,不要肆意搜刮民财,而应重视发展生产。骑马时,太宗告诉太子应该懂得马也必须有劳有逸,只有不过度使它疲劳,它才能长期供你骑坐。要太子珍惜民力,不要无休止地征发徭役,否则统治便不能长久。乘船时,太宗又说:“水能把船浮起来,也可以把船颠覆。老百姓就像水,君主则是水中的船。告诫太子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取得他们的支持,不能逼之过急,否则会起来造反。在树下乘凉时太宗说:“木料只有经过工匠的墨线才能取直,帝王只有听从臣下的劝说才能变得聪明。”告诫太子要善于听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太宗东征高丽,留太子镇守,李治表现得很出色。太宗回来后,身上长了一个疮,李治亲自为父亲把疮里脓血吸出来,并一直扶着太宗随车步行,一步也不离开。为了养病,太宗让太子暂代自已处理日常政务,李治除上朝时间外,终日守护在父亲身边,侍候喂药、吃饭,对太子的孝道,李世民很是赞赏。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唐太宗与世长辞,李治即位,是年22岁。李治即位后,严格按照父亲的遗训,重用长孙无忌。 李治虽不太精明,但经过太宗多年的苦心培养,毕竟掌握了一些治国本领,特别是对太宗的言传身教,受到很深的影响。
善于听从劝谦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大优点。李治在即位之初,便鼓励大臣对有关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多提意见,并把每天召见十个刺史询问情况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来。显庆元年 (656年),李治再次征求意见,询问减轻百姓负担的办法。来济指出:不必要的劳役是老百姓的一大负担,出工则违误农时,出钱又需花费很多,建议免除一切不十分紧迫的徭役征发,李冶也虚心采纳。由于李治虚心纳谏,因而在他统治的永徽年间全国粮食大面积丰收,洛阳地区的粟米每斗只卖两个半铜钱。贞观年间全国人口300万户,至永徽三年,已有380万户。
李治即位后立王氏为皇后,王皇后不会生育,渐失宠于李治。武则天原是太宗的才人,曾得到当时太子李治的好感。太宗死后,武则天削发为尼。李治在一次进香时,二人相见,旧情复萌,重新纳入宫来。武则天进宫后,李治越发喜欢武则天。武则天为了达到自己做皇后的目的,自己掐死亲生的女儿,借此诬陷王皇后,这次事件使李治废掉了王皇后并立武则天为皇后。
显庆五年 (660年),李治开始生病,头痛眩晕,两眼模糊,难以主持日常政务,故而委托武则天代为处理。武则天生性聪慧,又有很好的文史修养,对朝政的处理往往使李治感到满意。为了养病,李治让太子监国,并拒绝接见朝廷百官。683年十月,李治到洛阳,确定改元,并大赦天下。不久,李治病危,令太子即位,让宰相裴炎辅政,凡军国大事听从武则天处置,死时56岁。第二年,李治的灵柩从洛阳运到长安,埋葬在今陕西乾县,墓曰乾陵。
李治在执政期间,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也没有表现出特殊的治国才能,却由于他继承了太宗的治国路线,本人也比较谨慎,故政治局面基本稳定,经济仍保持繁荣的势头。同时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促进了中外的经济交往与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的影响。


关键词阅读:
- 我市举行白居易诞辰1240周年座谈会 2012-02-13
- 《洛阳当代著名文艺家素描》出版发行 2011-10-25
- 郭爱和摘得“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 2011-05-20
- 纪念姚崇诞辰1360周年活动在伊川县举行 2011-05-17
精品软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