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内助”——长孙皇后

     2009-09-02 10:09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纵览 > 河洛名人 > 正文
  长孙皇后(601—636年),河南洛阳人。其先祖源于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后改长孙氏。她13岁与李世民成婚,有“贤内助”、政治上的助手、宫中表率之称。后因病逝世,年仅36岁。

  长孙皇后的祖父曾任北周左将军,父亲任隋右骁卫将军,是文帝和炀帝二朝名将。父亲长孙晟于大业五年(609)去世后,家族逐渐没落下去,她和哥哥长孙无忌随后居住在舅舅家里。长孙皇后自幼喜欢读书,而且一言一行都遵守礼教。隋大业九年,由于当时的社会动乱,13岁的长孙皇后便与李世民成亲。长孙氏见丈夫谋略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心中既喜欢又担忧。喜欢的是,丈夫聪明、勇敢、才智过人;担心的是,社会动乱,丈夫的不拘小节怕遭不测,于是她请哥哥长孙无忌和族叔长孙顺德伺机相助。

  李渊当了皇帝,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当时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军功显赫,李元吉喜欢闹事,加之李渊嫔妃的挑拨离间,三兄弟之间的关系微妙而紧张。长孙氏居中处事,十分谨慎小心,孝事高祖,谨承诸妃,消释嫌猜,避免矛盾过早公开化,这为李世民夺权争得了机遇和时间。

  武德九年(625),李世民在玄武门设计将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杀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事件”。玄武门之变,她是积极的参与者,不仅事先与房玄龄等一起制定奇谋密计,还亲自到将士中发放盔甲并慰问和鼓励他们,顿时全军上下,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最后取得玄武门战斗的胜利,为李世民后来取得皇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后来,李渊不得已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不久,李渊表示愿意早日退位,这样李世民当了皇帝,立长孙氏为皇后。

  长孙氏作为皇后,不仅在生活上给予太宗无微不至的关怀,而且在政治上也是他的得力助手。唐太宗非常赏识长孙皇后的见解和才干,经常与她商讨赏罚政事。但她严守“后宫不预政事”的古训,有意回避,唐太宗再三坚持,她才勉强应命。其见解常常精辟准确,得到太宗及大臣们的尊敬。

  长孙皇后看过许多史书,对于历史上由于外戚专权而导致国家的衰败、政权的旁落深恶痛绝,所以她知道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抑制外戚专权。她对自己家族要求非常严格,不允许他们无功受禄,仗势欺人。长孙皇后的胞兄长孙无忌,早与李世民结下生死之交,在玄武门之变中又立下大功,深得信任,引为心腹。太宗经常把他引入后宫,商量大事并委以重任,这使长孙皇后深感不安。当她知道唐太宗打算任命长孙无忌为宰相时,她请求皇帝说:妾深处皇宫,尊贵已极,不愿私亲再在朝中擅权,汉代的吕氏、霍氏可以为戒。她担心唐太宗不答应,又悄悄召哥哥进宫,让他自己去恳求太宗。但是,唐太宗觉得长孙无忌功勋卓著,不加重用内心有愧,不久仍任命长孙无忌为相。长孙无忌在其妹的影响下,始终谦虚谨慎,忠心耿耿。贞观年间是历史上有名的盛世,其政治特点是没有出现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不能不说与长孙皇后的远见卓识有关。

  唐太宗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他知人善用,从谏如流,但有时谏官的直率触犯他的尊严,也会暴跳如雷。一次罢朝后,唐太宗回到后宫,满脸怒容,破口大骂:我一定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问原因,太宗说:魏征常常在朝廷上当面侮辱我,使我难以下台,我一定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听后立即走进自己的房间换上端庄的朝服,出来行参拜大礼,太宗惊问何故?长孙皇后回答:臣妾恭贺陛下!妾闻主明然后臣直,当朝有直臣魏征,是因为陛下您圣明啊!太宗听后转怒为喜,从此更加信任和器重魏征。长乐公主是长孙皇后的女儿,李世民十分宠爱,出嫁时打算用比自己妹妹还多一倍的嫁妆陪嫁。魏征进谏,认为有失公允。太宗不高兴,入宫告诉长孙皇后,皇后感叹说道:我常听陛下称重魏征,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谏皇帝,乃知社稷之臣也。她请求太宗按魏征说的办,并赐帛四百匹给魏征。魏征以敢于犯颜直谏著称,李世民也享有从谏如流的美誉。

  长孙氏作为皇后,身居高位,仍像以前一样俭朴,不喜奢侈。一天,遂安夫人来见长孙皇后,请求为太子再置办一些家具器物,长孙皇后劝说道:承乾身为太子,不应该计较身边物品短缺的小事,应多考虑国家社稷大事才行。她对嫔妃、宫人十分体贴,备加关怀。宫中嫔妃有病,她多方请医寻药,亲自过问。对平时服宫内杂役的宫女,也很爱惜。她了解到许多宫女十三、四岁进宫,三十五、六岁还在宫中,十分不忍,请太宗放出去一些,让她们下半生过上好日子,太宗同意。于是,造册点名,选年龄大的三千余人放行。长孙皇后在宫中得到普遍的爱戴,在她的治理下,宫廷井井有条。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不幸身染重病,各种药物用尽,仍不见好转。太子承乾心如火焚,想请父亲大赦,并让道士作法,祈求上天保佑。长孙皇后摇头拒绝说:死生有命,非人力所能改变。假如修福可延长生命,我平时没有为恶;行善无效,又有什么福可求呢?况且,赦令是国家大事,佛、道只是方教,都是皇帝轻易不为的,岂能因我而乱天下大法?众大臣知道后,无不钦佩她的见识。贞观十年七月,房玄龄因小事得罪了唐太宗,太宗盛怒之下让他停职闲居。此时,长孙皇后病已危重,它与李世民诀别时,也念念不忘这位功臣,请求皇帝说:玄龄久事陛下,参与奇计密谋,若没有大罪过,请不要贬谪他。她反对外戚专权,说:妾家以恩泽进,无德而禄,容易因此招祸。请不要再给进爵封官,他们以外戚奉朝就足够了。关于死后的葬事,她说:妾生无益于世,死不可仪厚葬,愿以山为垅,不用起坟,不用棺槨,器以瓦木,节约费用,送终就行了。最后叮嘱李世民,要“纳忠容谏,勿受谗,省游畋作役,死无恨。”说完,瞑目而逝,年仅36岁。

  长孙皇后生前写过一本《女则》的书,共三十卷。书中编撰了历史上妇女得失之事,总结了经验教训,用以激励自己。太宗看到后举书示群臣说:此书可以垂后……看到它,想到我内失良佐,哀不可己!李世民为纪念长孙皇后,还自著碑文,刊刻在陵墓之旁。上元元年八月,唐高宗李治追尊长孙皇后为“文德顺圣皇后”。

  具有远见卓识的长孙皇后,赢得了后世的尊崇和爱戴,其政治见解和品德在唐太宗贞观盛世时期产生了重大影响。

  综观长孙皇后的一生,她那防范外戚的政治见解;不恃权骄人,母仪宫廷的品德;不崇奉佛教,反对厚葬的思想,都为后世所尊崇。长孙皇后被史官作为封建后妃的楷模,载入了史册。




上一篇: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  
下一篇:忠信获罪的唐初大臣——长孙无忌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