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冢遍布的邙山

     2006-12-10 22:30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名胜导游 > 洛阳山水 > 正文

 邙山,作为偃师北部的天然屏障,横贯东西,由洛阳蜿蜒入境百至巩域,系崤山余脉。处东经112度51分,北34度45分。

    邙山,其峭拔险奇,不如华岳;其巍峨瑰丽,亦较之泰岱逊色。然而,它称著史籍,遐迩闻名、独享盛名三千年,却为国内其它秀峰名山所难企及。

   《辞源》:“北邙,山名。一作北芒,即邙山,也叫芒山,郏山、北山。在今洛阳市东北。”《水经注》:“北对邙阜,连岭修亘,苞总众山,始自洛口,西逾平阴,悉邙陇也,”汉魏以来,王侯公卿贵族的葬虹多在于此,后因此泛称墓。晋陶潜《陶渊明集》四《拟古诗》中云: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

    宋人司马光在《咏邙山》中写道:“山静闲云夹树飞,樵人相对总忘机;息柯且说山中事,共指长河落日晖。”通过樵人之口,倾诉厂邙山的荣辱沧桑,山色景观。唐人王建有〈北邙行》诗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旧葬多,堆着黄金无买上。”

    白居易诗有:“北邙冢墓高嵯峨”句。民间还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谚语,更有“邙山无卧牛之地”俗话。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郏山,周营王城北枕邙山,即此山。”

  《说文》:“山名亡山,故加邑为邙,亦名其邑也。”

   《偃师县风土志略》:“偃师北部之山曰邙。自陕西附二华而东来,绵亘四百余里,起伏不一,随地立名,屹然峙立于河洛之中。西由县治28里之凤凰山人境,东至石(口燕)节出境,以人于巩,共为50余里。”

    这个东西走向,南北宽约6-7公里的邙山,实为丘陵高地,岭峦相连,诸峰衔接,宛如波涛起伏。虽沟壑纵横,多不险峻。唯西部北麓,万仞深涧,难以逾越,为夏季暴雨冲刷所致。其山体多为红砂岩构成,岭顶复以深厚黄土,可供耕耘种植。

    《偃师县志》山川志:“北邙,一日郏山,一日平逢山,在县北二里。…‘中山经缟翔之首曰平逢之山。南眺伊洛,北望谷城之山,无草木,无水,多沙石。”清初的记述与现状基本相同。

    《无和郡县志》:“偃师县北邙山在县北二里,西自洛阳县界,东人巩县。”

    《太平寰宇记》:“偃师县北邙山在县北二里。洛阳县北邙山一名邙山,在县北10里,一名平逢山,亦郏山之别名也。”这里的洛阳县,今部分已为偃师所辖。

    《元丰九域志》:“偃师有北邙山。”

    《广舆记》称:“东汉诸陵及唐宋名墓均在邙山上。”“陵墓浸没,茔域化墟,禾黍草长不复旧冠。”据有关史料载:“仅在北邙(包括洛阳、孟津部分)葬帝王后妃,将相名人,几乎将近二百。”已在这里出土的墓志铭近6000方。由此可知,“地下白骨多于土”并非夸张之词。  

    旧志:“邙山在治西北保驾庄北者曰凤凰山。上有冯熙冢,本名冯王。山东二里面有师子山。世传明时有仙人骑鹿过其上,蹄痕人石寸。南二里面许为峨眉岭,两山对列如眉。”

    冯熙,后魏信都人,字晋昌,勇猛好弓马及阴阳兵法,累官侍中太师,洛州刺史。熙为政不能仁厚,而信佛法,在诸葛亮州营建寺塔,多在高山秀阜,熙三女二为孝文帝皇后,一为昭仪,贵宠无比,封昌黎王。

    《偃师县志》:“后魏冯熙墓在县西30里凤凰山上刘家坡内。”在村南,原修有“后魏洛州刺史诗中兼太师昌黎王冯熙庙”。这里的记述,虽提及地名不同,而方位一致,当无误。不过,有的地方记载,此山并不叫凤凰山,而是冯王山(因葬冯熙而得名),由冯王山,传讹为凤凰山。

    传说唐代有个儒士,曾为此写了几句之乎者也。曰:“凤凰,冯王者,两词四字也,字异音同妙哉。民俗凤凰久矣,官改冯王定矣,互不相犯,各得其便,不亦乐乎。(详见《孟津史话》)。这里面说的是先有凤凰山,而后改冯王山。孰早,孰晚,难以定论。

    凤凰乃古代吉祥之物。俗语“凤凰不落无宝之地。”所以各地叫凤凰山风凰岭、凤凰嘴儿居多,就在西毫大地也屡见不鲜,单邙山上就有几处。

    顺治《河南府志》:“洛阳东北有覆舟山,因形得名。”

    根据后魏李超墓志“葬洛阳东北有覆舟山之东南。”旧时,墓志在偃师出土问世(惜乾隆时已佚),想必此山就在这一带。

    尽管偃师境北部都叫邙山,但是具体的方位,又各具其名,如虎头山等。

    邙山北衔黄河,南近伊洛,西接帝都,故为兵家必争之地。

    孝静帝武定元年二月,北豫州刺史高仲密据虎牢西叛围河桥南城。齐献武王高欢乃声讨黑獭,战于邙山,大破之,豫洛二州始平。见《魏书,孝静帝纪》。

    邙山之巅的“拉锯战”,在历史上比比皆是。从汉魏到晋,以至南北朝、隋唐,连续不断。可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

    隋大业十四年(618年)王世充进击李密。密拥兵马30万攻洛阳,阵于北邙,南逼上春门。越王侗使段达、韦津出兵击之。

    同年九月,王世充夜遣二百骑,埋伏于邙山山谷中,士兵枕戈待旦,平明袭之密阵未成。历史上,凡欲攻取洛阳者,亦必须首战北邙,而后兵临城下,方能胜券在握。可以这样说,邙山是黄河南岸的天然屏障。在战争频繁朝代兴废的历史时期,欲据守洛阳,必扼踞北邙。而后解都城之危,措置进退之策,方可奏效。

    这横贯东西的邙山,偃师境内者仅为其一段而已矣。





上一篇:滔滔东流去的伊洛河  
下一篇:牛心山传奇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