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顶,又叫万安山,在偃师西南50公里与伊川交界的李村、寇店境内。为熊耳山系,和嵩山西余脉相连。古称大石山、石林山、玉泉山,俗呼叫“小南顶”(仅此于南顶——武当山)。东汉诗人曹植在《送应氏》中写道:“步登北邙坂,遥望洛阳山,”因此,这里又称“洛阳山”。
小南顶,西衔阙香山,仅咫尺相望;东临古关大谷,远瞻少室峰峦叠翠;北邙祁山,绵延檬亘;伊洛如练向远方飘忽;南极800里伏牛,九皋峰茫茫苍苍。这一带沟壑纵横,山势峥嵘交错,峰峦巍峨,古木葱郁。“磴道盘且峻,峻岩凌云苍”的羊肠曲径潜藏在荆棘扶疏之中。怪石上,萝藤覆盖,苔鲜茵茵;丛林下,溪水叮咚,淙淙潺潺;幽谷间,鹰鹞盘旋,燕鹂啁啾;田野内稼穑芬芳,葱茏烂漫,充满着盎然生机。高耸的宫殿,参差的庙宇,玲珑的庵堂,别致的祠观镶嵌在山巅、深谷、涵涧、泉边、林中,给人以“深山存古寺”之感,看去又颇含“林荫古庙静”的氛围,没有喧闹,没有污染,正应了“尘寰到此始纷息,不是渊明兴也倾”。
这里没有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陡峭,黄山的瑰丽,峨眉的隽秀,而它以独有的磅礴气势,矗立峰峦。
它不仅有濯龙祠芳林秀色,更有石林奇观。东汉时期就被划归皇家苑林广成苑,以供皇室行幸狩猎。
汉魏时期,素称曹氏三杰的曹操、曹丕、曹睿,也与这里结下不解之缘。《三国志》载:曹操礼葬关公首级之后,欲在洛阳宫中建造大殿,在这里留下了濯龙祠伐梨的故事。魏文帝曹丕赐死甄氏之后,携其子睿于万安山中行围打猎,父子射猎的故事就在这里演义。魏文帝曹睿景初三年驾崩于嘉福殿,按照曹睿亲自选定的千年寝宫,将其葬于万安山高平陵,结果陵墓遗址为后人留下了千古奇谜。
南北朝时,“车喧平乐外,骑拥濯龙前”,“濯龙望如雾,河桥渡似雷”。多少墨人骚客长歌短吟,一时间,“洛阳道”中,“玉节迎司隶,锦车归濯龙,弦歌声不断。环佩响相丛,花障荡舟笑,日映下山逢”,真是空前绝后,一派繁华盛景。
自北魏拓跋氏入主洛阳,在万安山中开凿水泉佛窟之后,直至唐宋时期,释迦弟子都把这里视为佛门净土,唐玄奘当年携经东归歇脚的晾经台下,至今还留有遗迹朝阳洞等。少林禅宗著名的“六祖斗法”,北宗渐悟派大师神秀曾寄居万安山,在这里开山授徒,弘扬渐悟禅法。当时的圣皇武则天慕神秀盛名,把他迎进洛阳宫中。中宗即位,更受墓尊崇,成为曲“两经法主”、“三帝国师”。神秀圆寂后,被加封为“大通神秀禅师”,汾阳王郭子仪又奉敕在万安山讲经处修建玉泉寺。
其实,瞩目万安山的并非仅仅是佛门中人,唐代著名的术士袁天罡与李淳风曾相约来游万安山,在这里盘桓一番,登上主峰小南顶。险道青龙背上,他们移山石于千仞险峰之外,在独石悬空的棋盘石上悠闲地斗起棋艺。
号称八洞神仙中的何仙姑和蓝采和,作为当时的民间艺人也来到这里,在石林中搭起了巧夺天工的石屋“仙姑庵”,在他们谈情说爱的地方,留下了山盟海誓时的“同心石”和共同生活中舂米的石臼。
北宋时期,涑水先生司马光居独乐园撰写了一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其间,与好友洛阳名士闵交如同游万安山,在濯龙祠下的断崖前勒石铭记。据《洛阳县志》(旧志)载:交如举士后,隐居此山,终身不出。在此之前,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已把他的忠骨托付在万安山之间的黄土地里。
明洪武时,开国皇帝朱元璋第二子朱爽登上了万安山主峰小南顶。他潜心修道,在万安山中留下了断缘沟、磨针沟、洗心沟、舍身崖数处苦修遗迹,终于功德圆满,成了荡魔观中北方道教大神“真武大帝”的化身。
如果说濯龙祠内供奉的是华夏民族不灭的民族之魂,那么,石林山中那被国际石材专家公认为世界奇石牡丹玉也堪称神妙。万安山,以其浩浩万安之魂,灵秀中原,擅美古今,成为人们游佳览胜的向往之处。


- 老君山景区建成一道文化墙 2012-05-22
- 汝阳恐龙地质公园正式入选“国家队” 2012-05-22
- 鸡冠洞景区发现特大精美溶洞 2012-04-09
- 百余只大天鹅首次一次性飞临孟津县黄河湿地 2012-0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