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冢风光美 文化底蕴深

     2006-12-11 21:31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名胜导游 > 洛阳山水 > 正文

 出孟津县城沿邙山脊背东行2公里,南侧有一古冢,人称赵冢。登斯冢远眺,南可见龙门东西二山,墨绿相对,引发人们对石窟的许多遐想。待晚霞初照,借阳光东望,可清晰看到凤凰山顶似风头高昂,几欲腾空而起,振翅高飞,然久待不起,不禁又使人想到扣马而谏的伯夷、叔齐,在首阳山上(凤凰山又称首阳山)又要拖凤尾了。往北俯视可见黄河鳞波,白光阅闪,如鲤鱼跳跃,类小船白帆,像白练挥舞,使你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呼:美哉,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河雾背后那黑黝黝阴沉沉似云似云的是王屋山,层峦叠嶂,高耸入云,似乎看到愚公携妇孺仍在为门前一路移山凿石,簸箕运土。壮哉,愚公精神!夕阳西下,鸟鹊归巢,周围都感到暗淡时,落日给西山镶上了一道金边,金灿灿明晃晃。古人曾告诉孩子们:“西边的山,不是土山,也不是石山,而是金山,长大了要去西山拾金子。”

    因冢而名,此山坡唤作赵冢坡,坡缓而向阳,先前应是“但见冢累累,无地栽松树”(清施闰章《过北邙》诗句),而今已是“梯田层层山腰缠”。南北岭高坡大而称大洼,别看一洼之中流水却分东西,向西经廛河入洛河,向东经图河入黄河。水分两路细查起来,源自赵冢,一冢立,南水分东西,而北水经白合人黄河。一冢分三水,实是一奇。

    龙马负图出自图河,可见历史上的图河当是水量充沛,水势巨大,浩浩荡荡。然而世易时移,自然变迁,昔日图河今已干涸成沟,追溯历史,考古证今,图河之源当属赵冢坡下的大洼。

    大洼中有一村,名曰:伯乐。古书有伯乐识马的记载。

    伯乐是春秋时期秦穆公的一位大臣。当时战争频繁,战马成了军事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君很看重能征善战的千里马,秦穆公就派伯乐为其选良马。

    当地流传着伯乐选马的两则故事:一次伯乐选了匹良马献给穆公。穆公问是一匹什么样的马时,他回答说是一匹棕色的母马。当穆公牵马看时,却是匹黑色的公马。就不高兴的责备他糊涂。伯乐回答说:“是不是良马,是看它的骨架和长势,而不是颜色和公母,因此我只注意了根本,没注意其它。”穆公骑上一试,果是一匹难得的好马,非常高兴,对伯乐大加赞赏。

    又有一次,伯乐在村边见一枣红马,个体高大,气势不凡,认定是匹千里马,然这匹马却是骨瘦如柴,四蹄无力,拉车上坡,老是打跪。伯乐知是因喂养不当,长期饥饿所致,就心疼的帮助推车上坡,又掏大价钱买了过来。经过数月糟心饲养,马吃得滚瓜溜油,毛色也黑里透红,跑起路来四蹄生风,日行千里,夜走八百。后来秦穆公骑着这匹千里马,攻下十二国,称霸西戎。

    伯乐相马有名,村名也由此而定,至于神话传说中的天马官伯乐是否由此而得,也就无人考证了。

    直到现在,伯乐村南岭有一条五百米长的坡道,仍叫跑马道,村北五里有一村名叫马步村,都是因伯乐驯马而得名。

    登此冢东视,绿树掩映下有一村庄,名曰游王。游王者,实是东汉二帝避乱于此也。“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这首儿歌就是讲这一段故事。公元189年汉灵帝病笃,少帝继位,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借董太后之名谋杀大将军何进后,引起袁绍、曹操大闹皇宫,追杀十常侍。张让、段瑾拥汉少帝及陈留王,冒烟突火,夜走邙山。《三国演义》中对此情节有一段详尽的记叙:

    约二更时分,后面碱声大举,人马赶至,当前河南中部掾吏闵贡,大呼“逆贼休走!”张让见事急,遂投河而死。帝与陈留王未知虚实,不敢高声,伏于河边乱草之内。军马四散去赶,不知帝之所在。帝与王伏至二更,露水又下,腹中饥馁,相拥而哭,又怕人知觉,吞声草莽之中。陈留王曰:“此间不可久恋,须别寻活路。”于是二人以衣相结,爬上崖岸边。满地荆棘,黑暗之中,不见前路。正无奈何,忽有流萤千百成群,光芒照耀,只在帝前飞转。陈留王曰:“此天助我兄弟也!”遂随萤火而行,渐渐见路。行至五更,足痛不能行,山冈边见一草堆,帝与王卧于草堆之畔。庄主问曰:“二少年谁家之子?”帝不敢应。陈留王指帝曰:“此是当今皇帝,遭十常侍之乱,逃难到此。吾乃皇弟陈留王也。”
 
    随后汉将闵贡袁绍董卓等大队救驾人马先后赶到,救二帝还京。

    今日游王庄北有一凹,名曰:“三找凹”。意为救驾人马在此多次寻找二帝。

    登临赵冢,怀古之情便油然而生,昔日伯乐驯马的跑道上,再不见千里马奋蹄疾驰,仰天长啸。也不见游王道上兵将如蚁,旗幡如林,刀光剑影,战马嘶鸣。然而,深感悠悠历史为孟津的山山水水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上一篇:青山秀水黄鹿山  
下一篇:珍禽乐园 黄河湿地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