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岩位于石井乡南面,青河支流的上游,南依青要山麓,北临荆紫山支脉,处于深峡幽谷之间。漏明岩,又名“阳岩”,古称石门。自青要山麓向沟壑中伸出一支脉,崖高千米,长不足里,两侧如削,厚约数米。半崖上有一石孔,贯通南北。远望石壁,透出一片天光,恰如石门一般,故称“漏明岩”,或曰“漏明”。攀岩拾级,登临石孔,方见孔大,南北相通。石门南侧的峭壁上,有一大石龛,行人不能进入。龛内塑有一灵官站像,环目虬须,皂袍明甲,雄姿威武。石门北侧的崖根处有漏明庙堂。沿沟而下,有宾王洞、二郎担山处、响镗锣、倒栽和尚等景观。这里流传着一个歌谣:“漏明窟窿、响镗锣;倒栽和尚,拴马撅。”便是对这里景观的概括。人立石门,南观奇岩怪石,错落嶙峋,重叠回环;呼之相应,声传空谷。北望峡谷,群岭伏卧;峭壁对峙,怪石嵯峨。春日,山明水秀,鸟语花香,林木葱茏,繁花似锦;夏季,清流碧泉,溪水淙淙,凉爽沁脾,微风习习;深秋,黄菊遍野,五彩缤纷;游览观光,妙趣横生。
1、漏明岩
在漏明岩景区的南部,有一自青要山麓向北伸出的石岩,俗曰“龙角岩”。高约千寻,长不足一里,两侧如削,厚仅数米。半岩壁有一石孔,远望透出一片天光。故称“漏明”或曰“漏明岩”。石奇崖险,是漏明岩景区的重要景观。
2、漏明庙堂
漏明岩北侧的崖根处,天成内凹,前人依山傍崖,趁凹就穴修建了小巧玲珑雕壁画栋的殿、堂、亭、龛等十余所。其中有三教堂、奶奶堂、大佛堂、龙宫洞、八卦亭等。旁侧崖壁镶嵌名人题咏石刻五十四方。可惜在动乱年代丢失殆尽。可见者仅有一块,而且中间已经断裂。据碑碣所记,此庙堂重修于明代中期,此后亦曾不断修葺。至于始建于何代何年,已不可知。此庙堂香火兴盛,每年农
历二月初二为庙会之日。庙会期间,香客游人以及商贩等,蜂涌而来,自然形成了民间物资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集散地。
3、宾王洞
在漏明岩北边,向东一里许的山根处,有一石洞,如厅似堂,开阔宽敞,其间可容纳数十人之多。人称“宾王洞”。相传初唐诗人骆宾主,跟随徐敬业讨伐武则天兵败之后,自扬州向北逃亡,经过商丘,过了洛阳,进入新安县境内。当行至今北冶的滩子沟时,遇大雨山洪暴发,大水冲走了他的小儿子,后把尸体冲到河沟的岸边。他在那里掩埋了儿子的尸体,又向北来。到了漏明岩一带,暂时住进了这个山洞。后人将骆宾王掩埋儿子的地方叫“滩子沟”,把骆宾王及其家人居住过的这个石洞称为“宾王洞”。骆宾王在这里还留下了《出石门》一诗。由此北行五里许,有一个骆庄村,骆宾王最后就葬在那里,在骆庄村南侧,今有骆宾王墓。
4、二郎担山处
自漏明岩北侧循沟而下,约一里多的地方。有一石人挺立在崖壁上,人称“二郎神”。传说二郎担山追日,到了这里已是疲惫不堪,就放下担子休息。这个石人便是在这里休息的二郎神。在石人的旁边,还有一个与漏明岩上石门相对的小漏明窟窿。说这两个漏明的窟窿,就是当年二郎神担山时插扁担的窟窿。岁月不知已过去了多久,但人们却还念念不忘这位为改造大地而担山的英雄。
5、响镗锣
由小漏明再往西行约三四百米,在北侧的崖壁上,有一匍匐可进的扁圆形石洞。人立洞口,抛石入内,可以听到鸣金一样的声音,余韵荡漾,经久不息,人称“响镗锣”。人人其内,可见洞内有一深不可测的水井。石撞洞壁,灵音共鸣,清脆悦耳,回应不绝,闻此景者,皆以为奇,故过往行人多来观光,并以石试其音响。
6、倒栽和尚
由响镗锣处再下行三四百米,在河谷南侧的山上,有一个倒立的石人,犹如一个杂技演员在表演一般。人称这为“倒栽和尚”。相传很早以前,漏明岩庙堂住着一个高僧,带有两个徒弟,两个徒弟轮流外出,经常是一个守庙,一个出去化缘。两个徒弟中这个小徒弟凡心未除,在外出之时,时有挑逗妇女的现象。因为他心中有鬼,每次外出,都要想法穿上他师兄的衣服。外边发现了和尚的不轨行为,便到庙里去找那位师傅。师傅根据外边人提供的线索,去审问大徒弟。大徒弟怎么也不肯承认。小徒弟见师傅怀疑大徒弟,便幸灾乐祸,心中暗喜,对自己的行为一点也不收敛。一天,师傅正在纳闷的时候,有人将小徒弟扭送到庙里来了。师傅见了之后,火冒三丈。仔细一审,见他身上穿着大徒弟的衣服,更是火上加油,怒不可遏,于是,便罚他倒立山头,没有他的话,不准下来,小徒弟头向下往山头一立,师傅就用法术把他禁到了那里,使他一直没有再下来。年深日久,最后化成了石头,这便是后来见到的“倒栽和尚”。
7、拴马橛
在倒栽和尚的下方,距离山脚不远处,有一圆形的拔地而起的土石柱。其柱高有数十米,柱上还长有零星杂草。雨后天晴时,石柱周围烟雾缭绕,奇妙无比。
当地人称此柱为“拴马橛”。相传明末农民领袖李闯王征战河南,领兵到了这里,见山高沟深,易于隐蔽防守,便在这里休息整顿。这个石柱山就是当年李闯王拴过马的地方,所以,后人称其为“拴马橛”。
8、闯王巨笔
在漏明岩西北沟对面的稻草沟村边,有一个高高挺立的:卜柱子,与拴马橛遥遥相对。高数十米。风吹雨打,千年不损。柱顶花草丛生,四时繁茂。春去秋来,景色各异。人称“闯王巨笔”。
相传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闯王,率领部队在这里休整时,常常是“上马射箭,下马草书”。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后,临走时,将大笔向地上一插,上马就走了。时间久了,大笔便幻化成了这顶天立地的土柱子,它似年年月月在向人们诉说着农民革命的这段光辉经历。
责任编辑:Xiaohe
- 老君山景区建成一道文化墙 2012-05-22
- 汝阳恐龙地质公园正式入选“国家队” 2012-05-22
- 鸡冠洞景区发现特大精美溶洞 2012-04-09
- 百余只大天鹅首次一次性飞临孟津县黄河湿地 2012-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