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造字台遗址,座落在洛宁县兴华乡阳虚山的半坡上,台高3.4米,周长13.5米,上顶直径3.3米。《河图玉版》中云:“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沪洛油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说的就是仓颉造字的由来。
仓颉是黄帝的史臣,一次他代帝南巡,走到阳虚山下玄沪水入洛处,忽见一只灵龟背负井然有序的丹甲青文向他走来。他受这只龟板纹理的启示,急欲摆脱结绳记事的困扰,遂下定了创造文字的决心。他带上龟板,登上阳虚山,在半山坡筑起一座高台,住了下来。仓颉参照龟板的纹理,俯视洛河滩平沙上印下的鸟兽足迹,仰视大自然多种生物的形态,经过多年的暝思苦想,终于创造出了中国的第一代古汉字——象形字。先秦以来的诸多文献,如《苟子》、《韩非子》、《淮南子》、李斯的《仓颉篇》等也都持此说。
《说文解字》序说,黄帝史官见鸟兽蹄远之足,知分理之可相异也,初造书契。《周易·系辞》云:“仰则观于天象,俯则观法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都说明了仓颉是通过对天地万物的实象观察而“博采众美,依类象形”造出象形文字的,并非神授、心造或生而能书与现实毫无关系的。现代殷墟发掘,发现大量的文字刻在龟甲上,也在证明文字与龟的“丝毫联系”。根据《河图玉版》记载,灵龟授于仓颉的丹甲青文28个字,当时刻在阳虚山的石宝洞中。秦国丞相李斯在以小篆为基础定标准整理中国文字时,曾到此辨认过,据说他当时仅认出其中的8个字,曰“上天垂命皇辟迭王”。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要之文字成就,所当绵历岁月,且有众手,全群共喻,及得流行。谁为作者,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也。”他和现代一部分学者都认为,汉字乃先民智慧之结晶,是由人民创造的,不可能由某个人单独创造。但这种观点却全然不能否定仓颉当是在汉文字的整理、完善、扩广应用中成就最大和影响最深的人。
“仓颉造字”尽管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也的确包含着对远古历史情况的反映。许多资料证实,仓颉是实有其人的,从目前来看,他与古史传说中的“神农氏”、“遂人氏”、“有巢氏”不一样。“仓颉”不是一个创造汉字的人民群众的总称或代号,也不是神话传说中的虚构人物。
近代学者根据民间流传的一些资料和地方史志考证,认为仓颉为河南人氏,说“仓颉居阳武而葬于利阳”。阳武为秦所置县,在今河南原阳东南一带。
《中国名胜词典》中云,仓颉庙位于陕西白水县城东约25公里,传为黄帝时造字的仓颉葬地,后人修庙纪念。仓颉墓位于庙后,为一圆形土堆,周长44.1米,高32米。
仓颉造字台因其维系着中华文字的始祖,所以古今皆为有识之士看重。明清两朝兵刑两部侍郎张鼎延曾以《仓颉造字台》为题赋诗曰
南巡盛迹旧萧条,指点荒台事寂寥。
绿字苍茫犹沪洛,丹文隐见照瞧哓。
藏龙抱雨春还蛰,衣鬼迷山泪未消。
汲古近谁珍籀史,阳虚高台锁岩哓。
清河南府伊张汉也有《造字台》诗云:
我现造宇台,恍然见仓史。
洛涌压群书,要窥无字始。
悠悠太古初,结绳为上理。
1991年,在洛宁县城东大门外,矗立一尊仓颉塑像为县标。它预示着洛宁这块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必将绽开现代文明的艳蕊奇葩。
责任编辑:Xiaohe
- 老君山景区建成一道文化墙 2012-05-22
- 汝阳恐龙地质公园正式入选“国家队” 2012-05-22
- 鸡冠洞景区发现特大精美溶洞 2012-04-09
- 百余只大天鹅首次一次性飞临孟津县黄河湿地 2012-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