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炀帝迁都洛阳并开通济渠、营造东都洛阳城后,洛阳的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城市的景观建设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隋代开始至唐代中后期,文人们通过不断筛选、调整,基本确定了“洛阳八大景”;清代,“洛阳八小景”也出炉。
在大运河申遗之际,让我们重新审视“洛阳八大景”、“洛阳八小景”,感受隋唐洛阳城与大运河给洛阳留下的宝贵历史财富。
多年评说出“八景”
“八大景”是我国地域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符号,是人们对自己家乡景致的礼赞。古都洛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山川秀美,景色宜人,自然在评选“八大景”上不输于人。同时,历代文人骚客多到此游历,留下了许多赞美洛阳的不朽诗篇,又为评选洛阳美景作了不少贡献。
根据史料记载,隋代,文人们就开始为世人筛选洛阳景致了。到了唐代,白居易认为“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柳宗元为此专门列了一个提纲,初步确定了“洛阳八大景”,即龙门山色、马寺钟声、金谷春晴、邙山晚眺、天津晓月、洛浦秋风、平泉朝游、铜驼暮雨。
宋代的邵雍也为洛阳景致写了不少诗。再往后,明代的沈应时、刘贽、刘衍祚等分别写了多首有关洛阳风景的诗,至今仍有留存。到了清代,洛阳知县龚松林更是费尽心思,在“洛阳八大景”之外又增加了“洛阳十二景”:东城桃李、西苑池塘、石林雪霁、伊沼荷香、午桥碧草、瀍壑朱樱、天坛倒影、翟水叙潆、台栖紫凤、峪吼青牛、飞仙洞古、憩鹤若幽。后人把这十二景中的后六景去掉,另外加上两景即关林翠柏和龙池金鱼,就变成了如今的“洛阳八小景”,并一直沿用。
运河岸边数“家珍”
“洛阳八大景”作为洛阳旅游的名片在各种场合被频繁使用了多年,多数洛阳人对此耳熟能详。其中,有多处胜景与大运河关系密切。
天津桥,始建于隋,位于东都洛阳城中轴线上,在隋唐时地处交通要道,十分繁华。每当拂晓,明月当空、薄雾蒙蒙之时,桥上已是车水马龙,桥下则波光粼粼,宛若仙境。这美景被称为“天津晓月”,为历代文学名家所赞美。
“铜驼暮雨”则源于隋唐洛阳城内的铜驼陌里坊。该里坊位于洛水北岸的丰都市附近,清代以后又称铜驼街,在今洛阳市老城东关东北一带。隋唐至宋时,这里人烟稠密,店铺林立,游人如织。每当夜幕降临,家家炊烟袅袅,时而有蒙蒙细雨,店铺楼堂高低错落,掩映在烟雾缥缈之中,恍若神话世界。
“洛浦秋风”说的是唐宋时,洛河两岸绿柳成荫,河上白帆点点,尤其是“金风消夏,半月横秋”之时,河边凉风习习,令人赏心悦目。现在,洛浦公园还建有秋风园。
“邙山晚眺”说的是春秋时节,日落西山,人们登邙山眺望,北有滔滔黄河,东、南、西有群山环绕,伊、洛、瀍、涧犹如白练,逶迤于伊洛平原。城内炊烟袅袅,万家灯火如同天上繁星。
另外,“龙门山色”说的龙门石窟始开于北魏;传出“马寺钟声”的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年间;“金谷春晴”说的是西晋石崇别墅金谷园中的绝美春色;“平泉朝游”是指唐著名宰相李德裕别墅(其遗址位于伊川县梁村沟)朝霞初升时的迷人景色。
这八景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各具特色,在名称的拟定上也非常讲究修辞,对仗工整,表达贴切,充分体现了文人们的深厚功底。
“小景”风光不逊色
有人发现,“洛阳八大景”分别朝向皇城的方向,体现了皇城的向心力。再好的景致,如果位置太偏僻了,也不会入选。因此,一些好景只好“委屈”位居“洛阳八小景”中,然其景色并不亚于“洛阳八大景”。
在“洛阳八小景”之中,“西苑池塘”指的是隋炀帝在西苑中修建的积翠池;位居“洛阳八小景”之首的“东城桃李”说的是洛阳人自古普遍喜欢种花植草,城内城外处处姹紫嫣红,尤其是城东一带桃红柳绿,繁花似锦,香气随风,沁人心脾,人们结伴游春,无不流连忘返。
另外,“石林雪霁”位于现距洛阳市区东南约30公里、偃师水泉石窟以西的万安山上;“午桥碧草”在现距市区东南8公里的伊河边的午桥村;“龙池金鱼”位于距市区西南8公里周山之上的龙池村;“瀍壑朱樱”是指瀍河冲刷出的沟壑中满挂樱桃之景;“伊沼荷香”是说伊河两岸池沼花木繁盛,荷花遍开之美;“关林翠柏”是指关冢周围及庙院内古柏苍翠、蔚然成林之景。
责任编辑:Xiaohe
- 洛阳八大景之平泉朝游 2006-12-10
- 洛阳八大景之北邙晚眺 2006-12-10
- 洛阳八大景之铜驼暮雨 2006-12-10
- 洛阳八大景之洛浦秋风 2006-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