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文坛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他最终的下落是个千古之谜。由于他长时间在唐东都洛阳一带活动,并留下一些遗迹。因此,对他的最终下落,洛阳民间有一段传说。
一、不得志的才子
骆宾王是婺州义乌人,七岁时就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长大后,他和当时的文学家王勃、卢照邻、杨炯被誉为“初唐四杰”。
骆宾王做过长安县主簿,后调任侍御史,因被人诬告在主簿任上受贿而下狱。在狱中,他亲身遭受了狱卒的迫害,亲眼目睹了狱里的黑暗,因此对当时的政治十分不满,认为这一切都是由于武后(则天)的残暴造成的。高宗改元“调露”那一年大赦天下,骆得以出狱。他随裴行俭西征突厥,回采后任临海县丞,不久也便辞去。他郁郁不得志地又过了四年,干脆在天下名城扬州寄迹于风华雪月之中。后来,被扬州总管徐敬业聘人幕府。
二、起草《讨武明空檄》
武后篡唐自立的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忠于李唐皇室的唐初名将徐世勤(即传说中的徐茂公)的孙子徐敬业,以扬州总管的身份举义兵讨武,声称要恢复大唐社稷,骆宾王身为徐敬业的幕主,当仁不让地起草了起兵檄文——《讨武墨檄》。
这篇檄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列举了武则天的罪恶,大意说她出身低贱,性情奸恶,非法窃据帝位;第二部分宣扬徐军的正义及强大声势;第三部分号召所有官员将领都来响应徐军,反对武则天的暴政。文章写得有理有据,气势磅礴,流传出去后,人们不管是不是同情义军,对这篇文章都大加赞赏。
檄文传到洛阳,武则天让内侍读给她听。内侍越读越心惊:如果武后怒火发作,殃及池鱼,自己岂不要倒霉?于是内侍的声音发抖了,边读边偷看武的脸色。武看出内侍的心思,笑着说:“你怕什么?这又不是你写的!”内侍这才放心大胆地读下去。
当内侍读到揭露武则天行使媚功争宠的丑态“入门见嫉,峨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时,武不禁失笑出声。文章读完,武击节叹服说:“写得真不错!这么好的文才却不在朝中,这就是宰相的过错了。
三、隐居漏明崖
后来,武则天派左武卫大将军李孝逸率兵30万征讨扬州。徐敬业的几万义兵乃是临时召集的乌合之众,自然抵不过训练有素的官军,几次战斗,便被击败。徐敬业企图东逃人海,也被其部下王那相杀死。至于那骆宾王,虽然武则天曾吩咐过必须活捉,但李孝逸到处查找,却没能发现其踪影。有人说他已经死于乱军之中;有人说他出家当了和尚,但是真是假,无法证实,成了个谜,反正从此再也不见有其作品行世了。
其实,那骆宾王在义军兵败后,携着家人逃匿起来了。他知道往边远地方跑,更易被官军注意,因此大胆地往京城跑来,“我去你眼皮底下,你更不会注意。”
他来到东都洛阳一带,想着新安县西北部山深林密,适宜隐藏,也接近宫阙,易于了解朝廷动态,就昼隐夜行,往新安逃来。渐渐行至今北冶西边的石涧河沟时,突遇大雨倾盆,山洪暴发,将其弱子冲走。骆宾王哭喊着顺流追寻儿子,至王坡沟村东时才在沙滩上找到尸首。所以,后来这个村子就叫成了“滩子沟”。
骆宾王葬罢儿子又往西北行进,来到了断崖壁立、沟壑交纵的“漏明崖”一带。这里,高高的“龙角崖”上,有一·天然石洞穿过薄崖,透出背后的一片天光,犹如漏明。攀授至洞口,探身南望,只见峦峰叠翠,别有一番天地。骆宾王见此处风景奇美,山间傍崖建有佛龛,又多溶洞穴窟,便于居住,再加上丧子之痛的打击,遂不再前行,就地隐居下来。
后来,人们发现一首题为《过石门》的诗篇,传说就是骆宾王隐居于此的作品。诗曰:
层岩远接天,绝顶上栖烟。
松低轻盖偃,藤细弱钩悬。
石明如挂境,苔分似列线。
暂策为龙杖,何处得神仙?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政治失意和家遭不幸的双重打击下,厌弃尘世的悲凉心境。
传说,骆宾王隐居于以后,又写了很多追忆义士情怀的诗篇,其中有几首题于漏明崖上,可惜年久失存。
骆宾王死后,被家人葬于此地。后来,这里就叫骆庄(岭)。直到今天,当地人还能指出传说中的骆宾王墓地。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