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是崇祯帝朱由检。崇祯皇帝在闯王李自成向起义大军攻破北京时自杀殉国。但崇祯太子的下落却成为历史之谜。关于太子下落有很多种说法,但都是空口无凭。而洛阳栾川一带关于太子慈(火良)的传说,倒有可信之处。
一、国破流落老君山
在栾川县城东六里处的伊河北岸,有一个“朝阳村”。揣摩一下这个村名的由来就会发现,它与明史中的一个悬案有关。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闯王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打进北京后,又集中兵力攻打紫禁城。崇祯皇帝朱由检看到末日已到,决定自杀身死。因为他听信社会上有关闯王李自成奸淫烧杀的流言蜚语,先逼令皇后周氏悬粱自尽,又亲手砍伤长公主,杀死幼公主,叮嘱年仅十六岁的太子慈(火良)及永、定二王易服出逃,以期他日复国,以报家仇国恨。然后,他跑到故宫后的煤山上,把—条绸带搭在一棵歪脖儿树上,上吊了。
太子虽然逃离了皇宫,却未逃出大顺军之手,为李自成所获闯王李自成把慈(火良`)和监护他的明庭大臣王冲如、贾尚桓等一擞人作为人质,经常带在身边。后来,吴三桂引清兵进了山海关,李自成的大顺军为清兵所败,太子慈(火良)一直随李自成由北京败退至陕西、河南一带。
传说,吴三桂为报父仇,一直穷追李自成的大顺军,大顺军专心对付吴三桂,因而对太子的看管很松。当李自成的大顺军带兵于内乡时,明太子慈(火良)便由其亲信王冲如等护驾,乔装成黄冠道人,脱离大顺军的控制,逃到栾川来。
位于伏牛山主峰老君山下的栾川,既是一个风景秀丽、地势险要的深山区,又是老子修道、伊尹躬耕之处。明太子慈(火良)及其随从便在此地隐蔽起来,以图复明大业。
二、君臣修造朝阳宫
传说他们先在栾川冠丘山关帝庙隐下身来,然后又罄囊中之有,购买方村王姓的一些田产,还拉拢卢氏知县(当时栾川归属卢氏县辖),搞了一些开荒辟田和免税活动。在栾川东五六里处的白鹿沟口和伊河对岸七里坪村的后洞,修造了两座宫殿,作为复辟基地。伊河北岸的叫“朝王宫”,是他们君臣的朝王觐驾之地,为避嫌对外称“朝阳宫”,伊河南岸的叫“太子宫”,是太子慈(火良)的住地,为避嫌对外称“太清宫”。
明太子慈(火良) 从清顺治元年(1644年)到康熙十八年(1679年),共在这里生活了三十余年,但从未透露过真实姓名。他们君臣二十余人完全使用化名。太子慈(火良)称“统领天下黄冠道人”,每逢三、六、九日,君臣齐集朝阳宫内,暗中进行朝王觐驾活动。平时他们还幻演仙术,持太子慈(火良)所佩的龙凤宝剑为群众斩妖祛邪治病,骗取了一些群众的信任。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月太子病逝,享年五十四岁。慈(火良)死后,大臣们又称他为“地府无常鬼王”,厝葬于仙坟墓园,翌年三月又迁葬于朝阳宫后垭墓地,人称“太子坟”。至此,太子复国计划已完全破灭。
三、亲信护驾两大臣
再说跟随明太子慈(火良)护驾的两个大臣,王冲如实际上是崇祯皇帝司礼秉笔掌印大臣王承恩。《明史》载:王承恩已随崇祯皇帝吊死于煤山帝侧。那是金蝉脱壳之计。吊死的是假王承恩,真王承恩已化名王冲如随太子慈(火良)逃到了栾川来。王承恩很有学问,他平生在栾川留下四篇碑文。第一篇碑文《重修伏魔宫并香火祀田记》,约撰刻于清顺治二年左右,碑文隐讳记述了明室崩溃情景,分析了明亡的远因和近因以及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太子出逃栾川的经过。第二和第三篇碑文撰刻于康熙十八年十月太子慈(火良)病逝之后,分别称作《仙坟记》和《祭鬼王文》。这两篇碑文记述了陷于绝望中的王承恩痛苦的回忆。尤其是《祭鬼王文》记述了太子的悲惨遭遇。最后一篇碑文是王承恩自己写的《墓志》:
“余东海人也,运遭阳九,托迹黄冠,云游方外者五十余年,今已老矣,而况庸者乎?余之辞世,实非作俑,非得易也,乞高明者谅之。”
《墓志》碑阴刻《绝命诗》一首:
人间两万七千场,
九脏衰残两鬓霜。
形老有心回若术,
学疏无计转夕阳。
瓢囊不带十方物。
经书尽弃五文章。
两肩破衲从此去,
任他神鸟晓夜忙。
另一个大臣贾尚桓,其真实姓名不详。慈(火良)太子在世时常随驾住在太清宫内。太子逝世后,他悲愤之极,常数日不食,白天手牵用木头旋成的磨性弹四处游逛,如绊在那里,他痴立如泥塑人,待别人疏通后他才前行。夜间撒百钱于室中,如数摸回后才就枕。由此,可见他当时的精神状态。
明太子慈(火良)复辟明朝的美梦破灭了,但他当年建在栾川的朝阳宫、玉清官的遗址至今尚在。朝阳宫遗址上形成的村庄,就叫“朝阳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