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钦封老君山

     2007-10-28 20:59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纵览 > 神话传说 > 正文

   隋朝末年,由于朝廷横征暴敛,上层腐化,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天下汹汹,各种议论蜂起,社会上流传着“老子度世,李氏将王”等传言。李渊起兵,自称是太上老君李耳的子孙,不无一定的道理。利用道教夺取皇位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何况李耳姓李,当为祖先。同时道教中人确实希望能有老君的子孙出来治世,从而使道教振兴。

     由于李渊实力雄厚,所以在他起兵前后,道教徒们不但为他制图作谶,大造舆论以俘获人心,而且提供经济援助,甚至直接加入李渊的起义队伍。当时著名道士李淳风,代老君传言,宣称李渊是受命之君,说太上老君降临终南山,告诉其唐公当受天命。李渊出兵作战,恰遇大雨连绵半月,物资供给困难,欲待班兵回师,儿子李世民坚决不同意,不久便有白衣老人来到军门,自称山之大神,受太上老君之命转告天将,进军可胜。第二天,果然天晴,李渊军队大获全胜。

   无论这些神奇之事是真还是人们的编造,李渊确实因道教徒的舆论和行动上支持而获取了政治和军事上的好处,而李渊称帝之后也待道教不薄,曾派人到老君山重修老君庙,又在京城修庙将老君作为自己的祖先加以祀祭,同时对出过力的道教徒又大加封赏,一时传为佳话。

   唐高祖时,儒、释、道多有争论,唐王偏重道教,儒、释两家很不乐意,时有折子递上,民间因此出现争斗。李渊为提高道教地位,先后三次召集儒、释、道三教辩论会,争争吵吵终没有结果。得不出什么有益的结论。于是直接下诏,说是佛陀释迦牟尼不能得佛,求道六年之后,方得成佛。由此可见,道能生佛,佛由道生、道是佛的师父,佛是道的弟子。佛经上说求征无上正真之道,又说体解大道,发无上意。梵语“阿耨菩提”,以译“无上大道”,如果以此来验证,道大佛小,一看即知。不管李渊是否在玩弄偷换概念的技巧,但其抬高道教的用意再明显不过了。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之后,继续执行的也是扶植道教的政策。李世民深知之所以得以登九五之尊,心腹大臣房玄龄、杜如晦鼎力相助之外,道教徒在其中推波助澜也是事实并功不可灭,所以李世民登基之后,遂大力发扬尊祖之风,除与乃父一样封道士外,又在各地名山大川建道观、修庙宇。贞观十一年,唐王李世民委派朝廷大臣尉迟敬德做监工重修老君庙,并赐匾额御笔亲书“天下名山”,可惜明末战乱,李自成部屯兵栾川炼银筹晌,老君庙众多碑文被毁,庙观被烧,北魏以来历史文物毁于一旦。老君山大唐碑刻最多,但现存寥寥无几。

   老子曰:“以道治国,国之福也”。确实,李世民为政以清静抚之,在华夏大地有名垂青史享誉万古的贞观之治。据说大臣魏征曾早年出家为道。李世民执政,魏征成就一代名臣。贞观初年,魏征劝谏李世民衽减赋税,免徭役的王道,李世民欣然接受推行去奢以俭,垂拱而化的治国良策,深得民心。李世民所推行的王道实际上即是老子无为而治的以道治国。

   《二十五史》有文载,唐王李世民贞观之治对休养生息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说,并没有完全将之归结于道家,实际是借道家之无为,而行尧舜之道。贞观之年重修老君庙,封号天下名山,在当时看来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其用心良苦。

   老君山作为我国道教圣地之一,古代它以亘古胜境、天下名山的显赫地位,成为千百年来人们顶礼膜拜的神山宝地,现今被国务院划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现仙山玉阁,锦山秀水,游人如织。著名诗人王国钦甲申年夏游老君山有诗为证:伏牛风物望中开,好雨清心欲忘怀。堪问老君山上客,金丹炼出用何来?





上一篇:脱胎换骨成仙女  
下一篇:太乙天尊救难舍身崖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
关键词阅读:
精品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