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把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到全盛时期的朝代,地域辽阔,人才辈出。唐帝国的开国皇帝及太宗李世民,以其恢宏的气度,开一代政治风气,其深远影响及于整个唐代社会,唐初便呈现出“贞观之治”的政治氛围;一代女皇武则天博收兼蓄,既承袭了“贞观之治”的遗风,又推动了“开元盛世”的到来,为全盛的唐帝国打下了坚厚的基础,而东都洛阳宫则充分显现了武则天卓著的政治、经济成就,展示了一代女皇出色的智慧和才华。
唐神都洛阳的皇宫基本上保留了隋代建筑规模和样式,皇城绕其四周。它位于皇城之北,西有夹城,东有东城,北有圆壁、曜仪之重城,整个宫城落入皇城北部。据考古勘察,城北墙从郭城的西北角往南五百八十四米,再东折一百八十米,即北墙的西端起点,往东经今孙家坑,全长一千四百米;西墙由北墙的西端点起,往南至今中州路北侧,全长一千二百九十米。南墙颇多曲折,从西墙南端起,往东经今定鼎南路、周公庙至予通街小学操场以东三十米处,全长一千七百米。南墙东西两端各长三百四十米一段,均北曲五十七米,形成东南与西南两角内凹的对称形状;东墙自北墙东端点起,往南折二百七十五米,后向东折三百三十米,至统角村东北角又复南折,全长一千二百七十五米,整个宫城呈倒“凸” 状。城垣高四丈八尺,宽度在十五至十六米左右,夯层厚八至十厘米,内外皆包砖。因此,神都洛阳宫城无论在建筑的气魄上,还是在防卫的严谨上都超过了隋朝。
洛阳皇宫,隋时称紫微城。贞观元年,唐太宗号洛阳宫;显庆二年12月13日,高宗正式称洛阳为东都,把洛阳宫城当作自己的“东宅”;武则天称制以后,光宅元年(684年),定为太初宫。第二年9月5日,洛阳被定为神都。随着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东移,太初宫也不断得到扩建和修整,规模宏大,华美壮
丽达到顶峰。
唐代洛阳皇宫周回十二里,四面有十二个门,均承隋制,只是城门名称略有变动。南面五门:中间是则天门(神龙元年,改称应天门),东为明德门(隋称兴教门),削为长乐门(隋称光政门),此外明德门东有门东启,称宣政门,长乐门西有门西启,称隆琼门(后避唐明皇讳改崇庆门);北面二门:东为安宁门,西为玄武门;东面二门:北为重光北门,南为重光门,门向南开;西面三门:北为豫嘉门(隋称宝城门),中为洛城西门(也称方渚门),南为洛城南门,门向南开。
在固若金汤的宫城之内,有殿、台、馆三十五所。殿堂相峙,楼台林立。主要大殿有:万象神宫、贞观殿、洛城殿、武成殿、长生殿、集仙殿、瑶光殿、丽春台、同心阁、登春阁等等。这些宫殿大都面南坐北,高低相间,沿中轴线展开,次序井然,错落有致。
宫城正门是则天门,神龙元年(705年)为避武则天之讳,改为应天门,后又称神龙门、五风楼。隋代则天,门建筑最为奢华,门上飞观相夹,观有二重,上重为紫微观,左右连阙高一百二十尺。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攻克洛阳,以其太奢,遂命拆毁。唐高宗迁洛时,加以重修和营建,恢复了隋时的豪华与气派。从现代考古挖掘来看,该门当年是极为崇宏的巨大建筑群。建筑形制为一门三道。城门平面呈凹形,由门楼、朵楼、阙楼组成,下部台基的范围东西达一百二十米以上,南北达六十米,城门进深二十五米,在这样的台基上建起一百二十尺(合今35米)的城门,其雄伟壮观是不难想象的。门道基石呈南北向三排,每排间距三点五至四米,在现在的洛阳市周公庙和洛阳日报社院内,仍然可以看到当时城门的遗址。向南突出的巨大双阙为三出阙,保留长度四十五米,阙南端宽三十米,二阙之间的距离八十三米,阙与城门之间有宽十七点五米的城墙相接,相接处加宽到二十一米;朵楼为方形,夯土台基每边长约十八米;城门东西两侧的朵楼、阙楼以厩庑相连;厩庑宽十一米,高四米,为夯土基础,两侧分布着整齐的柱洞,洞外侧砌有青条石基础一至三排,基石中间以铁链细腰相连,固定在一起;基石外又铺设石散水三排,宽二点一米,整齐划一。这一组崇宏巨大的建筑群,充分表现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雄伟壮观的都城建筑风格。这一建筑形式对后代都城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北宋时汴梁宫城南门的丹风门,明清时代北京的午门,都是这种形式演变来的。
则天门是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它是皇权的象征和标志。肆赦、观(酉甫)、改元、建国、献俘受降、接见外国使臣要人等重要政治活动皆与此门有不解之缘。660年,高宗登则天门楼,接受百济俘虏并全部释放以显示他的仁义和慈爱;开元二十年(733年)5月,玄宗登则天门楼接受信安王献来的奚、契丹的俘虏,第二年,又在此接见了日本第八次“遣唐使”。
然而,这里最值得一书的则是武则天登基称帝的仪式。696年,武则天已是六十七岁的老人,她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胆略惊人,锐意图新,准备着对李唐王朝的彻底革新。9月间,一个名叫傅游艺的侍御史率关中百姓九百人到宫中上疏,请求改唐为周,赐皇帝姓武。接着,朝中文武、皇室亲戚、远近百姓、四夷
酋长及僧人道士六万人也都纷纷上呈表奏,请武则天登基。皇帝李旦迫于形势,权衡利弊,也表请母后赐他姓武,为武家尽忠。正在武则天犹豫不决时,忽有祥瑞表奏,说是有凤凰从明堂飞人上阳宫,聚集在左肃政台的桐树上,很久才向东南飞去,还有赤雀数万,云集朝堂。武则天非常高兴,天意、佛意昭然,民心、民意笃诚,登基称帝的日子终于到来了。于是,她批准了皇帝及群臣的请求,9月19日,举行登基大典。
这天,风和日丽,秋高气爽,武则天在羽扇的屏遮下登上则天门楼,只见她头戴朱红花冠,身穿黄色龙纹衮袍,佩十三环金玉革带,神采奕奕。门楼前,文武百官、四夷使节排列两边;金甲武士、歌女舞伎,服色缤纷。在金鼓齐鸣声中,大典宣告开始。首先纳言宣读新皇帝即位诏书,宣布改唐为周,改元天授,接着,献上皇帝玉玺,典仪高呼“拜贺”,赞者应和承传,来使和百官依次向女皇拜贺,山呼万岁,共祝周祚万岁,景福长存,典礼一毕,便大开御宴,与群臣和外国使节共饮。武则天下诏书大赦天下,全国宴饮七天,加尊号为圣神皇帝,降皇帝为皇嗣,立武氏七庙于神都,全面改变了李唐江山,以武周代之。
则天门楼不仅是重要的政治活动场所,也是观赏洛都景色的绝佳之地,登楼远眺,洛都胜景尽收眼底。白居易有诗为证:
晴阳晚照湿烟销,五凤楼高天(氵穴)寥;
野绿全经朝雨流,林红半被暮云烧;
龙门翠黛眉相对,伊水黄金线一条;
自入秋来风景好,就中最好是今朝。
入则天门内,有永泰门、乾元门,接着是宫城正殿——万象神宫,又称明堂,其位置正对则天门,坐落在中轴线上,是宫城内最为雄伟壮丽的宫殿。
万象神宫几经变迁,几度兴废,显现了武则天好大喜功的勃勃雄心。这里原址为隋朝乾阳殿,其时建筑已极尽奢侈之能,但随着洛阳被李世民的攻克而被屈突通纵火焚毁;麟德二年(665年),高宗诏令司农少卿田仁汪在殿旧址上重新营建。殿成,称乾元殿。高一百二十尺,东西三百四十五尺,南北一百七十六尺,规模虽小于隋制,但也绮丽非常。大殿建筑在巨大的三重平台之上,九间九檩的三层重檐楼阁,前面一排是八根浮雕着腾云起雾造型的盘龙金柱,每根两人难以合围。红墙黄瓦、飞檐排角、雕梁画栋、透花棂窗,真是神功鬼斧、光怪陆离、辉煌金碧、巍峨壮观。前面平台上摆着不少鎏金铸造的飞龙、彩凤、麒麟、雄狮,使整个乾元殿呈现出一派雄伟壮丽的景象。从此,这个大殿便成了皇帝处理朝政的重要殿宇,许多政令都从这里发向全国。
武则天为表现治国理政的公正无私与宽宏大度,于垂拱元年(685年),命令在殿外置登闻鼓及肺石,百姓可以随时击打登闻鼓,或站在肺石上控诉地方官吏,鼓石旁不设守卫,一旦有人击鼓或立石上,即令御史接受诉状。
责任编辑:Xiaohe
- 天堂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展现巍峨雄姿 2012-11-15
- 古人选择国都有讲究 避开地震核心区 2011-05-13
- 保护大遗址 传承历史文明 2011-03-09
- 崇宏繁华唐金城 2006-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