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活着的时候轰轰烈烈,风风火火,铺铺张张,不稍安生。最后,死得凄惨,殡也草草,葬无定处,不知宁否。
义宁二年(617年)三月,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叛隋,进入江都宫,缢杀炀帝于温室,萧后命宫女撤去床席以漆床板为棺把炀帝草率掩埋。宇文化及知道后,又将炀帝发掘出来,右御卫将军陈棱从成象殿护送灵柩,埋葬在吴公台下。“大唐平江南之后,改葬雷塘”({隋书·炀帝本纪})。{资治通鉴}载:“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三月庚子,隋萧后卒。诏复其位号,谥曰愍,使三品护葬,备卤簿仪卫。送至江都,与炀帝合葬。”然明代嘉靖年间编撰的《河南通志》卷十九《陵墓》篇中载:“隋炀帝陵在永宁县(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北,炀帝崩于江都,唐太宗迁葬于此。”民国三年《河南通志》卷四十九《陵墓》篇和民国十八年《河南新志》卷十七《古迹·陵墓》篇中均载:“炀帝陵在永宁县城东北,炀帝崩于江都,唐太宗迁葬于此。”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七《艺文》篇张论《金门山赋》曰:“维西则阳虚开文学之鼻祖,龟窝呈理数之渊源,长水浩淼,隋陵亘绵,高门嵯峨。”也说明隋炀帝陵在洛宁县境。这就有了隋炀帝“合葬雷塘”与“迁葬永宁”两说。
但是,不管怎么说,隋炀帝最后安葬是唐太宗李世民所为却不会有虚。那么,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要安葬隋炀帝呢?应该说,有两重原因。首先,安葬隋炀帝关乎李唐政权的政治利益。虽然,从政权更迭来看,隋亡而唐兴,不破不立,李唐政权一定会尽量地消除杨隋政权的政治影响。但是,当李唐政权一旦巩固之后,就要深谋远虑,避免由于处理隋炀帝事考虑不周而导致可能发生的一切负面结果。李世民与其父李渊原本都是隋炀帝的臣属,他们必不想落一个以臣犯君的恶名,更不愿臣下在他们生前或死后效法他们的作为,因此,‘李唐政权有必要维护隋炀帝作为一代帝王的名分,维护对于帝王的葬仪与葬制。况且,史说唐太宗李世民继承皇位后,对原隋朝和异族将领“独能视之如一”。“视之如一”也就是正确对待,能客观地、全面地评价人物和事件。
虽说隋炀帝荒淫无道,是一个亡国之君,“馨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但也不无功绩,他结束了从三国到南北朝长期南北对峙、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周秦以来第二次天下大统一,并且开运河,修长城,辟驰道,创科举,是一位有大作为、大影响的政治家。毛泽东说,隋在文帝杨坚时其政治即“蕴藏大乱”,那么,杨隋政权败亡的责任就不该全都记在隋炀帝的名下。李世民所见大概与此相同。如此,安葬隋炀帝就不仅有利于巩固李唐政权,而且可以彰明唐太宗李世民宽厚仁德的政治大家器度。其次,安葬隋炀帝也有内中情由。
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杨广政治上不共戴天,但两家世为姻亲,藕断而丝连。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与杨广的祖父杨忠,同为后魏“八大柱国”之一,两家交往甚密。杨广的母亲独孤皇后和李世民的祖母是亲姊妹。唐高祖李渊的甥女王氏是杨广的后宫。李世民的杨妃又是杨广的女儿。这样说来,杨广既是李世民的表叔(因李渊长杨广三岁)、表姑父,又是李世民的岳父。因此,当杨广的萧后、李世民的岳母寿终待葬时,李世民既碍于私家情面,又要顾及礼义道德,那么,这就一定要同时安葬隋炀帝。
责任编辑:Xiaohe
- 天堂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展现巍峨雄姿 2012-11-15
- 古人选择国都有讲究 避开地震核心区 2011-05-13
- 保护大遗址 传承历史文明 2011-03-09
- 崇宏繁华唐金城 2006-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