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洛京冠千古

     2006-06-11 23:36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中华圣城 > 帝宅春秋 > 正文

 

 

北魏洛阳城是在东汉、魏晋都城的旧址上兴建起来的。西晋末年,洛阳为各家争夺的主战场,多次遭兵马践踏劫掠。“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十之六七。”自永嘉丧乱,百姓流亡,中原萧条,千里无烟,饥寒流陨,相继沟壑。洛阳的城池宫室焚毁殆尽。孝文帝迁都大计既定,遂于太和十七年(493)10月“诏征司空穆亮与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经略洛京”,并任命中书博士蒋少游为散骑侍郎,作为李彪的副使去建康了解南齐宫殿的情况,“遣使李道固、蒋少游报使。少游有机巧,密令观京师宫殿楷式”。于是,在魏晋洛阳城的故扯上开始了重建工程。至太和十九年(495)新都建成。命青州刺史刘芳、中书舍人常景为殿宇、宫门、城门定名,初由沉馨以隶书题字,后敕符节令江式改为大篆。

 

北魏洛阳城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上,主次分明,井然有序北魏洛阳外廓形制图继承了周法“前朝后寝””、“匠人营国”、“宫苑区划”、“市肆设置”的格局。但又改变了秦法的多宫制和东汉南北宫制和东汉南北宫的分散布局。

 

整个都城由外郭城、内郭城、宫城三部分组成。外郭城中间偏北有内郭城,内、外城郭之间是居民住宅区,东、西、南部分别有小市、大市、四通市。宫城坐落在内郭城的中间偏北部,正对宫城南门(阊阖门)的大街,就是有名的钢驼大街,宽四十余米,往南直通内郭城的正南门宜阳门。它是全城的中轴线。和铜驼大街成丁字形的还有一条横贯东西的大街,宽四十余米,直连内郭城东阳门和西明门,把整个内郭城分成南北两部分。北部的主要建筑是宫城和苑囿,南面是公署衙门和宗庙社稷所在地。这种城市规划把宫城区、宫苑区、仓库区、军事防御区、曹府市署的中央行政办公区、外交公寓区、里坊居住区、市肆贸易区等,进行大的分块布局,满足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统治和经济贸易发展及城市生活的需求。为唐、宋、元、明、清宏大的京都规划提供了借鉴。它把秦汉以来分散的宫苑布局,集中于皇宫区域,是我国园林史上转折的里程碑,至今尚存的北京清朝皇宫北的景山、北海形制,就渊源于北魏洛阳皇家园林。它创制了里坊制的规划形制,改变“前朝后市”的规制,并根据城市经济贸易发展和自然地理位置,在西部、东部和南部设置大市、小市和四通三市。这种位置匀衡、大小各异、经营各有侧重的市场布局,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城市市场建设的先例。北魏洛阳城的规模堪称世界之冠。它的总面积合二百六十五点五方清里,人口约六十余力。而同期欧洲罗马帝国极盛时代的首都罗马和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的总面积才各合七十方清里。中古的伦敦也仅有三十八点五方清里另十英亩。其他欧洲城市规模更远不及此数。就连后来的唐长安城,加上大明宫在内,才略等于北魏洛阳城的面积。尽管北魏经略洛阳,从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迁洛起到孝静帝天平元年(534)京师迁邺止,总共只有四十二年,规划里坊中的居民并未住满,甚至有的里坊还未命名。但它所具有的远期发展和整体规划思想却是前所未有的。

 

    北魏洛阳是中古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城市规划形制的科学基础。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城堡建设的规制由初期秦汉时代向中期隋唐鼎盛时代过渡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并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京都规划和建设。后来的唐、宋、元、明、清的都城形制,几乎到处都留有北魏洛阳

城的影子。

 

内郭城即北魏迁洛重建的东汉、曹魏及晋故城,现除南垣被洛水冲毁淹没外,其北、东、西及金墉城城垣,至今犹断续遗存。如登上北邙往这里看,当年的城垣轮郭遗存的内郭城仍依稀可见。西垣残长约四千二百九十米,北垣全长约三千七百米,东垣残长约三千八百九十五米,南垣约长二千四百六十米,整个城围约十四公里,合西晋的三十三里。与《续汉书·郡国志》帝王世纪中记载的:城东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基本吻合。其城垣基址宽度为,北垣约二十五至三十米,东垣约十四米,西垣约二十米。城墙高约十四至三十米。城四周共十三门:东面三门,由北至南分别为建春、东阳、青阳门;南面四门:由东至西,分别为开阳、平昌、·宣阳、津阳门;西面四门:由南至北,分别为西明、西阳、阊阉、承明门;北面两门:西为大夏门,东为广莫门。每门有三通道,中央为御道,御道两旁筑土墙,高四尺(合零点九六米)。公卿、尚书、章服可从行御道;凡人行左右,左入右出,不得相逢。城门楼皆两层,去地百尺(合二十四米高),独大厦门曾造一层楼,高耸人云。并且自广莫门以西,至于大夏门,宫观相连,被诸城上。这些依北垣内侧兴建的高层建筑与宫城连成了一片。





上一篇:宫城中心图一统  
下一篇:孝文慕化踞中原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