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阳山下隐帝陵

     2006-06-12 22:19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中华圣城 > 帝宅春秋 > 正文

 

 

魏晋帝后之陵,多埋葬于今洛阳市偃师县境内的首阳山。首阳山,位于汉魏故城的北面,东西绵延三十余里,是邙山的最高处,因日出先照,故名首阳山。在汉魏时期,首阳山也泛指城北的邙山。首阳山的每个山头又有具体山名,伯夷、叔齐庙在鏊子山顶,原邙山之巅,山南为冲积台地,北高南低。这一带北枕邙山,南望伊、洛,依山临水,是一片极开阔的平地,为墓葬理想的风水宝地。曹魏陵区和西晋陵区就选在这一带。曹魏陵区东与西晋陵区相邻,西与东汉陵区毗连。

 

曹魏自220年曹丕迫汉献帝禅位,至265年司马炎迫陈留王奂禅位建立西晋止,共历五帝四十六年。其中文帝丕、明帝睿、高贵乡公曹髦死后葬在洛阳。武帝曹操、陈留王奂死后葬邺城,齐王芳葬于邵陵县。

 

西晋受禅于曹魏,自265年司马炎登上皇位到317年被匈奴所灭,共历四帝五十二年。四帝之中,除怀、愍二帝为刘聪杀死于平阳外,武帝和惠帝都崩于洛阳,葬于首阳山附近,加上武帝即位后,分别追尊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为宣帝、景帝和文帝,共五帝五座皇陵。

 

曹魏、西晋时期盛行俭葬,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多崇尚此风。因而魏晋帝陵多不封不树,加之年代久远,沧桑巨变,两代帝陵只留下陵号,具体位置渐已湮没,唯有少许考古发掘和史籍记载可以寻见一些历史踪迹。

 

魏晋的俭葬之风,自魏武帝曹操始。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192)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世族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丞相,率军南下,被孙、刘联军击败于赤壁。216年,进封魏王。220年正月,西征汉中归来,死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生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浑,慷慨悲凉,开建安文学之先河;散文清峻整洁,遗著《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曹操崇尚简朴,终生不改旧习。建安二十一年(216)5月,被天子进爵为魏王,建安二十三年(218)6月,开始营建寿陵。他在令中说:古人选陵址,必择瘠薄之地。我将选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其高为基,不树不封。……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陪我的寿陵而修造坟墓。应当拓展其面积,使能容下陪陵。并说:你们登上邺城的铜雀台,就可以望见我西陵的墓田。弥留之际,仍不忘统一大业,在遗令中告诫左右说:天下尚未太平,我死后不能循古制,丧礼结束,除去丧服,各尽职守。将兵率卒屯戍者,不能擅离屯戍之地,官吏务必坚守职责。我只穿平时服装,陪葬物品不须金玉珍宝,简单实用足矣!曹操死时,太子曹丕尚在邺城(今河南安阳市),为防混乱,群僚中有主张秘不发丧者,但谏议大夫贾逵认为不妥,乃发丧。邺城闻讯,太子接受中庶子司马孚的劝谏,立即实行戒严,并遵先父遗训办理丧事,旋即王位。2月丁卯,葬武帝于高陵(今安阳市邺镇西南的山岗上)。明帝太和四年(230)5月,曹操夫人卞氏死于洛阳。7月,合葬高陵。





上一篇:孝文慕化踞中原  
下一篇:但见鸟雀巢魏宫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