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由于董卓之乱,致使经营近二百年的都城洛阳遭受空前劫难,“二百里内,室屋荡尽,无复鸡犬”,“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面对着洛阳破残荒凉的景象,曹操只好移都许昌。但他对洛阳仍然是念念不忘。建安末年,曹操西征关中归来后,即令百姓修建洛阳城。220年曹
操病死洛阳后,其子曹丕逼献帝“禅让”,而登上皇帝的宝座,改国号魏,定都洛阳。曹魏都洛,千疮百孔的洛阳城得到了初步恢复,在原东汉都城的旧址上修复宫殿,起建新室,但规模远不及东汉洛阳城。曹丕后,明帝睿、齐王芳、高贵乡公髦、陈留王奂为帝,对洛阳城的建设都曾给予一定关注,黄初元年(220年)“12月,初营洛阳宫”,大和元年(227年),营筑宗庙,历时三年落成,青龙三年(235年),“大治洛阳宫,超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特别是明帝睿动用民力大规模地进行城市建设,使洛阳一度繁荣起来,宫殿苑囿建筑较东汉虽有逊色,但亦相当华丽。
魏咸熙二年(265年),晋王司马炎重演曹丕逼汉“禅让”的前例,篡权称帝,史称“西晋”,仍都洛阳。城市、宫殿多沿旧制,虽建树不多,但所建亭台楼阁,亦极尽奢华。司马炎后,经“八五之乱”和“五胡乱华”,使洛阳再度遭到浩劫,巍峨的宫殿又成丘墟。
曹魏都洛历时四十五年,西晋都洛五十二年,两朝共都洛九十七年。
洛水淘尽九六城
魏晋洛阳城是在东汉故城上建立起来的,城池建制与规模基本上与东汉相同。皇城东西宽七里,南北长九里,城墙外为护城河阳渠环绕,城四周开十二门。今翟泉村、金村、保驾庄村、寺里碑村、龙虎滩村及西城口为城郭四隅。
皇城外为居民住宅,分布着许多里,随着经济的繁荣,在城东设马市,在城南设羊市,市场早放晚收,均有定时。
皇城内,宫城坐落在城中偏北的位置,宫城北是芳林园,西有金墉城、洛阳垒、金市,南为官衙公署。
皇城十二门,基本上沿用东汉旧城门,略作修葺,门名称有些变化。曹魏时,唯改汉平城门为平昌门。西晋时,城门名称多有变更。东垣三门,由北向南依次为:建春门(汉上东门)、东阳门(汉中东门)、清明门(汉耗门);南垣四门,由东向西依次为:开阳门、平昌门(汉平城门)、宣阳门、津阳门;西垣三门,由南向北依次为:广阳门,西明门(汉雍门)、阊阉门(汉上西门);北垣二门,西大夏门(汉夏门)、东广莫门(汉谷门)。城门有楼,为两层。每座城门有三条通道,中间为御道,两边为平民百姓的走道,左入右出,不得相逢。御道两旁筑土墙,高四尺,公卿百官可以走中间的御道。十二座城门之外,都有桥横跨阳渠水上。阳渠水源出于幽谷,向东注入城西北角的阳渠,绕城至建春门外又合二为一,向东注入洛水。洛阳城以外的道路,青槐掩映,绿树成荫。
宣阳门为皇城正门,门外直南御道东侧有三雍建筑,帝王郊祀等重大活动多从此门出入。曹魏嘉平元年(249年),曹爽和齐王芳出宣阳门拜谒明帝高平陵;司马氏乘机发动兵变,把曹爽和齐王芳堵在城外,自己屯兵于宣阳门外的洛水浮桥,卡住了出入洛城的咽喉。司马氏从此实际上掌握了曹魏的实权。


- 天堂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展现巍峨雄姿 2012-11-15
- 古人选择国都有讲究 避开地震核心区 2011-05-13
- 保护大遗址 传承历史文明 2011-03-09
- 崇宏繁华唐金城 2006-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