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自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下传十一帝,历时一百九十六年。在东汉的十二个皇帝中,有十一个死后葬在洛阳。十一个皇陵分两个陵区:北邙山东汉陵区和洛河南东汉陵区。北邙山东汉陵区有五个帝陵:光武帝的原陵、安帝的恭陵、顺帝的定陵、冲帝的怀陵、灵帝的文陵;洛河南东汉陵区有六个帝陵:明帝的显节陵、章帝的敬陵、和帝的慎陵、殇帝的康陵、质帝的静陵、桓帝的宣陵。东汉的最后一个皇帝献帝葬于禅陵 (今河南省焦作市) 。
皇陵,是皇帝死后居住的地方,同他们生前居住的皇宫一样重要,因此,历代帝王对于陵址的选择都是极其慎重的。通常,皇陵皆“背山面河”,以开阔通变的地形象征着陵主襟怀博达和驾驭万物之志。北邙山,在洛河之北、黄河之南,地势高而不险,水流畅而不促。登临远眺,四外群山层迭,沟壑纵横,视野开阔而不散漫,景色鲜明而不纷繁。它又是一座土山,是黄土高原的余脉,土层深厚,土质细密松软,渗水性能好,是人们埋骨正寝最理想的地方。古语云: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世世代代,上自封建帝王、下至普通士人,甚至平民百姓,活着的时候,走南闯北,创业谋生,饱尝人间乐趣;死后,都想到邙山上寻求一席之地,作为自己的最后归宿。致使“北邙山上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而洛河之南,地势高平,山水环绕,出入方便,自然也是墓葬的好地方。
在北邙山东汉陵区的五个帝陵中,光武帝刘秀的原陵位置有些特别,其他四陵都在邙山之南,唯有它独自坐落在邙山之北的黄河滩上,即今洛阳市北孟津县白合乡铁谢村西南,南距北邙一千五百米,北距黄河三百五十米处,当地人称“汉陵”,俗称“刘秀坟”。邙山之南的四陵,有三个自南而北并列排在今三十里铺村一带。清乾隆年间,洛阳知县龚松林在其前立三通石碑,分别书曰“大汉冢”、“二汉冢”、“三汉冢”。三汉冢西北,今孟津县护驾庄西南,是灵帝的文陵。
原陵的陵址是光武帝刘秀在世时亲自选定的。
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 (今湖北省枣阳西南) 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南顿 (今河南项城县) 令刘钦的儿子。西汉末年农民起义爆发后,他和哥哥刘(纟寅)乘机加入绿林起义军,在昆阳大战中,出奇制胜,击败王莽军主力,功勋卓著。刘(纟寅)在与刘玄的争权斗争中被杀。刘秀为避免遭暗算的灾祸,摆脱刘玄,经营河北。更始三年 (25 年)6 月即皇帝位,改元建武。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文治武功卓著的一代中兴英主。他亲执政柄,以柔道治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为东汉政权呕心沥血,先后多次颁布了释放奴婢的命令;精减机构,裁并四百多县;废除地方兵役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建武二十年 (44 年) ,光武帝“风眩”病加重,时年五十多岁,在位二十多年了,他深感老之将至,遂于建武二十六年 (50 年) 下诏,令将作大匠窦融修建寿陵。汉朝自文帝以下在未崩以前,都先造陵墓,因陵未有名号,就取长久之意,叫做寿陵。
关于光武帝刘秀选择陵址的事,还有个民间传说,说刘秀有个王儿从不听话,命他向东他偏往西,叫他打狗他却撵鸡。刘秀想,这次得来个正话反说——故意命他把我葬于黄河之中,这样他才可把我的陵寝置于邙山之巅。于是传旨王儿来到病榻前,嘱曰:“父命中缺水,归天后汝要把父葬于黄河之中,如此才免干渴之苦”。谁知王儿却一反常态,哭着发誓道:“不孝儿从未聆听过父王之训,如今痛改前非,葬事定尊父嘱!”刘秀一听,心里叫苦不迭,怎奈“君无戏言”,于是长叹一声便驾崩了。后王儿公布遗诏,并征集天下能工巧匠,打造龙舟灵柩。入殓后,便把灵柩抛人滚滚黄河之中。说来也怪,此时河水突然咆哮着向北滚去,灵柩落处瞬间成了一片平地,并有个陵丘拔地而起。据说汉陵虽然置于黄河滩上,但历来黄河泛滥却从未侵害过。当然,黄河水不浸汉陵,只是因为这里的河床南高北低,河水只能倒向北岸,水流越急,向北冲得越厉害。不过,刘秀的太子刘庄在这件事上确实没有听刘秀的话。
西汉倡大国之风,皇帝实行厚葬,陵墓常常遭劫,唯有文帝坚持薄葬,景帝依诏办理,所以西汉末年也只有霸陵保持完好。光武帝刘秀崇尚节俭,主张简葬,生前曾下诏说:“现在建陵占地不要越过二、三顷,不要起山陵,只要能让雨水排出就可以了。但愿朝代更替以后,我能与丘陇同体”。临终前又再次下遗诏强调:“我在世时无益于天下平民百姓,丧葬时应像文帝那样陪葬以瓦器,不要用金、银、铜、锡等贵重物品作陪葬,要因山为陵,不起坟堆。各地刺史及其他官吏要忠于职守,不要来京奔丧,也不要派人递送吊唁奏章”。中元二年 (57 年)2 月戊戌日,光武帝崩于南宫前殿, 3 月丁卯日葬于原陵。但明帝没有执行先父遗训,随葬宝物不计其数,终遭董卓挖掘。因此,曹丕说:“原陵之掘,罪在明帝”。
西汉盛行一种上陵仪式。东汉时,正月、八月皇帝率百官、四姓亲家、妇女、公主、诸王大夫、外国朝者侍子、郡国重臣会于先帝陵墓,举行祭祖仪式,缅怀先帝功绩,寄托哀思,乞求先帝庇佑、恩赐。明帝、灵帝都先后到原陵祭祀过先帝。
陵园的修建主要由将作大匠负责,秩二千石,地位仅次于河南尹。光武中元二年 (57 年) 省去,由谒者领之。建初元年 (76 年) 复置。陵园的管理主要由园令负责,每个陵园有令一人,掌管和守卫陵园,定时扫除。有丞一人辅佐。有校长一人,负责皇陵安全。每陵还有食官令一人,秩六百石,主管月初、月中祭祀。
东汉帝陵在建制规模上远不及西汉帝陵的雄伟气势。西汉陵墓均以土筑就,略呈方形,顶部平整,汉人称为“方上”,现代人则形象地喻之为“覆斗”。陵墓四周夯土筑起城垣,形成陵园。并设陵邑,用来管理和保护帝陵。东汉陵墓也均为黄土筑成,呈圆形,远远望去好似大土包,现代称为“土(土冢)”。然而这个土(土冢)的体量远不及西汉诸陵的宏巨;供祭祀用的庙宇、便殿等建筑都相当简陋;东汉帝王主张“节俭”,讲究务实,除废止陵邑外,帝陵一般都没有陪葬墓。


- 天堂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展现巍峨雄姿 2012-11-15
- 古人选择国都有讲究 避开地震核心区 2011-05-13
- 保护大遗址 传承历史文明 2011-03-09
- 崇宏繁华唐金城 2006-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