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垣残壁汉故城

     2006-06-12 22:19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中华圣城 > 帝宅春秋 > 正文

 

东汉都城洛阳在今洛阳市东北三十里处,偃师县、孟津县交界处的翟泉村、金村、保驾庄村、寺里碑村及龙虎滩村之间。这里北倚邙山,南临洛河,地势高平。现在登上邙山向南俯视,还可以看到一些残垣断壁。故城轮廓,依稀可辨。

 

据文献记载,东汉洛阳城“东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占地约三百顷一十二亩又三十六步,取长宽整数,称“九六”城。从故城遗址测知,城墙宽十四至三十米,东城墙长约三千八百九十五米,西城墙长约四千二百九十米,北城墙长约三千七百米,南城墙因洛河移位,已被滔滔河水冲没,于今荡然无存,整个城池占地约十六平方公里,呈不规则长方形,与文献记载切合。

 

城墙为夯土结构。现在,如果我们沿着残缺破败的古城墙寻迹,昔日修建时的夯窝,板筑夹棍眼的痕迹,仍依稀可辨。在北城墙和西城墙上至今还残留着七个墩台,是加强城防的军事设施。这些建筑,虽然经历了近两千年的风雨侵蚀,仍坚固如初。

 

在故城南郊的洛河南岸的大郊村,今属偃师县,这儿有个高地,叫“岗上”。高地上遍布了当时修建洛阳城的刑徒墓地。当时承建都城的劳力主要是这些刑徒,可以说东汉洛阳城是用“刑徒’’和其他劳动人民的白骨和血肉之躯堆砌起奉的,他们是古都文明的真正创造者。

 

东汉洛阳城内建南北两宫,北宫运筹军国大事,南宫为帝王嫔妃寝宿处,整个城市建筑规模宏大,布局格调严整,宫殿精致美丽,排列井然有序。十二座城门巍峨壮观,二十四条大街纵横交错,通达四方。与城门垂直,城中主干道为宫城阖宫门外的铜驼大街,宽阔四十余米的街道穿过城门与城门外的大街相连。街道两侧种植粟、漆、梓、桐四种行道树,并且修建了排水渠道。据吏书记载,当时已有洒水车清捆街道。

 

汉代的城防工事,主要包括城与池。东汉洛阳城的城墙高九仞,而且相当牢固。城墙外面还建有附属性的“马面”,向外凸出,显然是加强城防的建筑设施。

 

城外有宽阔深浚的护城河,环城而流,称为阳渠。阳渠的开挖经历了两个阶段:建武十五年(39),王梁为河南尹,穿渠引谷水注于洛阳城下,并在王城以东修建了千金堰,以控制水的流量,然而渠修成后却无法通水。建武二十四年(48),采用大司空张纯的建议,重修阳渠,引洛水为漕。阳渠的开凿,一方面保卫了洛阳城的安全,另一方面,从洛阳经阳渠入洛水,东司达齐鲁,南通江淮,西抵关中,形成四方贡赋运输极为便利的水利系统。

 

城门是皇城的门户,不但关乎交通,而且关乎安全,是城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统治者十分重视城门的修建与设防。洛阳城四面设门。东面三门,由北而南依次为上东门、中东门、望京门(或称“旌门”、“宣平门”);南面四门,由东向西分别为开阳门、平城门、宣阳门和津阳门;西面三门,由南而北是广阳门、雍门和上西门;北面两门,东谷门和西夏门。十二座城门犹如十二座雄关当空耸立。每座城门大小不一,但都有三个门道与城中三条街道相通,旁边两道较窄,中间较宽。中间门道也称“御道”,是专供皇帝出人使用的,御道两侧筑有护卫墙。城门(除夏门)皆两重,距地百尺,门外耸立双阙。阙为门前两侧的嘹望楼,上有楼观,下有通路,既用以壮观,又可登临远望;阙外有亭,作为防卫官员驻足之用。为加强城门的防卫,专设城门校尉一人,秩二千石,相当于郡守的职位,总管所有的城门;另设司马一人,秩一千石,’主管兵事;每个城门设城门侯一人,秩六百石,掌管城门的开关与过往行人的盘查。

 

在城东面的三门中,上东门是最北的一座,它直对北宫苍龙门。此门西汉时已有,许多较为重要的仪式都在这里举行,刘邦曾在此册立皇太子,分封诸侯王。东汉建立后,刘秀渐渐滋长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麻痹思想,常常出城打猎,早出晚归。一天,他又回城很晚,城门俱已关闭,侍从们站在上东门前喊话,要求开门。当时郅郓为上东门侯,他对光武帝乐而忘忧的行为十分忧虑,就以听不清什么人喊话为由,拒绝开门。光武帝就让他从门缝中看帝容颜,郅郓以火把昏暗,看不清楚为由,始终未开城门。光武帝无可奈何,只好从中东门人城。次日上朝,光武帝龙颜大悦,赏赐郅郓布百匹,鼓励他忠于职守,并将重私情的中东门侯贬官降职,以示惩戒。可见当时城门侯的权力有多大,当然这样的权力是皇帝给的,皇帝不给,他就无可奈何。

 

夏门在北城西侧,是都城的后门,门南紧靠皇宫,夏门的卫护关系着皇宫的安全。正因为这样,夏门的建筑规模也为诸城门之最。它的城门宽约三十一米,一般城门楼皆为两层,而夏门则“尝造三层楼,去地二十丈”由于它距离皇宫近,所以那些皇帝国戚及其他关系至密者进宫就走这条道。东汉初年,这里曾发生过一件惩治恶奴的故事。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人,逃回公主家藏身。执法官无法惩治凶犯。洛阳令董宣不畏强权,决心惩恶,在夏门亭处守候,终于擒拿了随从公主出巡的凶犯,就地正法。湖阳公主因失去宠爱的家奴,怒气冲冲地到光武帝面前告御状。光武帝听后,勃然大怒,将董宣诏进宫中,准备问罪处斩。董宣临危不惧,指责光武帝姑息纵容亲属犯法,并质问光武帝:有法不依,将何以治天下?光武帝深深地被董宣舍己护法的大义所感动,转而想原谅他,又碍于情面,让董宣叩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仍不从命,侍卫们按他的头,他不仅不低,反而越挺越直。光武帝看着也没办法,只好笑着说:董宣是个强项令,就把他放了。董宣的举动,有力地震慑了那些豪强无赖子弟,他们没有不怕董宣的,一听董宣的名字就发抖,把董宣称为“卧虎”。因为为非作歹的人少了,鸣冤叫屈的人也少了,县大堂的鼓也没人敲了。当地群众中就流传着“堂鼓不鸣董少平”的歌谣。可见董宣把洛阳的社会治安搞得秩序井然。在永平十一年(68),光武帝的叔父刘良,入京参加来歙的丧礼,在夏门门洞中,与右中郎将张邯相遇,因让路发生口角,刘良不但责令张邯的车辆后退,还仗势罚夏门侯岑尊跪在他的马前叩头赔罪。司隶校卫鲍永见义勇为,以刘良侮辱张邯和岑尊、无视藩臣之礼、蔑视皇上的罪名,要将刘良判罪,受到群臣和百姓的赞颂。董宣和鲍永以自己的勇气保卫了京城的安全,维护了社会正义。

 

但是到东汉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激烈的宦、戚之争,社会政治一片混乱,京城秩序十分糟糕。





上一篇:珠帘玉户如桂宫  
下一篇:光武东都重建汉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