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成王时洛邑曾为国都,但成王死后,并未葬在洛邑,而是葬在周的故都丰京的毕地。毕地是周王室的墓地,西周的历代国王和显赫贵族都葬在这里。周公旦营建东都,又在东都出任卿事寮的最高行政长官,对洛邑颇有感情,他生前曾有个愿望,死后要葬于洛邑,但王室还是把他葬到了丰京毕地。—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要“叶落归根”。
从公元前770年东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始,到公元前256年赧王死、东周灭亡,历时五百一十四年,共经历了二十五代国王。由于诸侯争霸,群雄崛起,王室衰微,王畿缩小,东周各代天子死后已无力回西周王室墓地丰京的毕地安葬,就安葬于王都洛邑附近和王畿之内。
在东周五百多年的历史中,洛阳王都几易其地,天子墓区也随之而变化,从考古发掘情况和现存于地面上可以看到的周王陵的位置看,东周王陵可以分为四个陵区、一个墓地。这四个陵区分别是:中州路陵区、东周王城陵区、周山陵区、成周陵区;一个墓地即周桓王陵。
中州路陵区位于西周成周的西南郊区,即东周王城南郊、现在洛阳市中州路以南的区域内。东周的第一代周平王、第三代周庄王、第四代周僖王和第五代周惠王的墓,可能就在这个区域内。因为当时的墓葬风俗是“不树不封”,就是葬后不封冢、不树碑,类似后人说的“平地保葬”,所以后代人很难知陵墓的确切位置。
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市中州路以南就发现了二百多座春秋早期和中期的重要墓葬。如中州路南的九都路两侧发现的无墓道铜器墓,从墓形的结构及出土的大批珍贵的鼎、盘之类的青铜器和兵器、车马器看,这些墓的主人们是王室中地位显赫的贵族,因为没有墓道,不可能是周王墓。按周朝的礼制,天子墓一定要有墓道,除天子,谁也无权设置墓道。不要说什么地位显赫的贵族,就是一国之主的诸侯也无设置墓道的权利。《左传》有个晋文公向襄王请“隧”的故事,说晋文公帮助襄王平了王子带之乱,为周室立下了汗马功劳。襄王特意在王城内宴请他,他请求襄王赐给他“隧”葬的权利,即有墓道的葬法。襄王婉言拒绝了他,却赐了他许多土地。襄王说:“这种有墓道的葬法,是王者的象征,只有天子才可以用,如天下有两个天子,叔父一定会反对的。”天子宁可多给他土地,也不让他享有“隧”葬的权利,可见当时葬仪的等级制度之森严,连勤王有功的晋文公也不许僭越。
在中州路以南发现两座有墓道的春秋早期墓葬,因被盗严重,墓葬品残留甚少。其中一座墓内仅有铅质礼器和编钟。另一座叫“繁阳之金剑墓”。这是两座“甲”字形积石积炭墓。墓有墓道、墓室、平面图类似“甲”字。在木椁外充以石块、木炭以防潮湿。这无疑是两座九鼎王者之墓,时间属春秋早期,可能是平王和庄王的墓。僖王和惠王的墓尚未发现,也可能都葬在这里。


- 天堂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展现巍峨雄姿 2012-11-15
- 古人选择国都有讲究 避开地震核心区 2011-05-13
- 保护大遗址 传承历史文明 2011-03-09
- 崇宏繁华唐金城 2006-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