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周部落是活动于我国西北陕甘一带的姬姓部落,定居在岐山之南的周原。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周部落迅速强大起来,势力逐渐向东推进,到文王姬昌时,已成为一个强大的奴隶制王国,都丰京。文王之后,武王姬发即位,伐商前,迁都镐京。这时,姬发乘商纣政治腐败,危机四伏之机,联合四方诸侯,共谋伐商。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东征,大约于公元前1066年,兵入商都朝歌,商亡。
武王灭商后,将象征王权的九鼎从朝歌迁到洛邑,然后西返故土,但是,他迁都洛邑的意图已昭告天下了。
中国的农耕文化大约始于商、成于周。农耕文化是和民族定居生活相联系的,而民族定居生活则直接影响到国家都城的建设。因此,周代的都城位置比之前代来就较为稳定,建都与迁都也更为慎重。
周本来是边陲小国,还在武王东征的过程中,他已深感到地处“天下之中”的洛邑地位的重要。所以两次会盟诸侯的地点均选在洛邑近北的孟津。灭商后,周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控制天下、巩固统治,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周都的位置。可是,原定的都城镐京偏居西土,要控制北及燕山、南达江淮、东到大海的广大地区是非常困难的。周必须选择一个理想的地方,另建新都,以控制天下。武王说的“天保未定”,也就是这个意思。“天保”即顺从天意而建立的国都。其实,这样的国都应该建在什么地方,武王心中已经有数。他说:“自洛(氵内)延于伊(氵内),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阙、大谷、圜辕,北望岳(太行山)、鄙(都鄙,谓近岳之邑),顾詹有河,粤詹有雒、伊,毋远天室(嵩山)。”他当“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可见,他的迁都计划要分两步走,先定西土,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然后向东方伊、洛地区发展,占据天下之中,以安天下。只是这样的计划实施起来,要作大量的准备工作。为此,武王忧心忡忡,夜不能寐,以致忧劳成疾,卧床不起。迁都计划尚未起步,他就于灭商后的第二年去世了。
武王死后,太子诵即位,是为成王。成王年幼,不能理政,由周公旦当国摄政、辅佐成王。周公对王室鞠躬尽瘁,一片忠心。但作为一个王室重臣去辅佐幼主,总不免让人有所疑虑。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乘机制造谣言,中伤周公。当时负责监视纣王之子武庚的管叔、蔡叔、霍叔,散布流言蜚语,声称“周公将不利于王”,不久就勾结武庚和东方的东徐、奄、熊、盈等国发动了武装叛乱。周公奉成王之命,率师东征,平定了叛乱;亡了东徐诸国。将殷民六族封给了自己的儿子伯禽,在奄地建立了鲁国;又迁“殷顽民”于洛邑,严加监视;封纣王的庶兄微子于宋,以治理商民。
这次叛乱的发生再次证明了加强对东方控制的重要性。西周王室决定“如武王之意”营建洛邑。
成王五年(约前1059年),成王亲政,随即派太保召公爽先至洛邑勘察筑城地点。3月,召公指示殷民工匠在洛水北岸勘察地形,测定城廊、王城、宫室、市场、居民区域和驻军营房的位置,又在南郊确定了明堂、宗庙等五大殿的地点。到3月11日规划完成。3月12日,周公也到达洛邑,全面勘察了新邑的规划情况。他在涧河以东、渡河以西和瀍河以东的建城地点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并进行了占卜,证明这里是适宜建都的吉祥之地,最后决定在此建都。这就是历史上说的“周公相宅”。 “宅”与“家室”同义,洛邑是周的又一家室。周公作完了这些事情,一面派人将建城规划图和占卜结果呈送成王,一面准备动工。3月14、15日这两天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3月21日周公命令各方诸侯及殷朝工匠、俘官兵和奴隶按照规划,动工兴建。经过10个月的大规模营建,于12月完工。
新都建成后,成王率领诸侯百官东来洛邑,在城南郊新建的大殿明堂里祭祀文王、武王,庆贺新都落成。改西周纪元为“元祀”,以纪念这次具有定都意义的盛典。接着,将九鼎正式安置在新都宫殿中,史称“成王定鼎于郏鄢”。郏鄢,洛邑的另一名称。洛阳北邙山古称郏山,故名。成王定鼎,标志着洛邑已成为西周的东部国都。
成王为新都取名“成周”。成周者,周道始成之意也。成周建成后,西周实际上出现了两都并立的局面。故都镐京称为宗周。“宗周”有宗依祖先,不忘故土之意。从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来看,成周比宗周更加重要。成周建成后,成王即迁居于此。1965年宝鸡出土的《何尊》铭文,详细地写着成王“惟王初迁宅于成周”的事。
责任编辑:Xiaohe
- 天堂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展现巍峨雄姿 2012-11-15
- 古人选择国都有讲究 避开地震核心区 2011-05-13
- 保护大遗址 传承历史文明 2011-03-09
- 崇宏繁华唐金城 2006-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