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亳商都,从汤王建都到武乙居洛,共四百多年的历史。商都背靠邙山,南望洛水,地势极佳。而邙山地势高爽,土质细腻坚实,土层深厚,为我国著名的墓葬区。历代帝王将相、达官贵人葬于此者不计其数。俗话说:“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人们把邙山视为理想的归宿之地。而这种风俗很可能就是在夏或早商时奠定的。然而因墓葬之俗的关系,加上时代久远,现在已难以辨认商王陵墓。
中国古代墓葬之俗,在周代以前还比较简略,周的早中期王者的葬俗还是“不树不封”,就是在墓地不树碑碣、不封陵。西周毕原之墓地虽有高大之墓冢,但史家多有疑惑。东周洛阳之诸王墓,从平王至简王其墓均不封陵,从灵王葬周山后,周王墓才有了高大的陵冢。周代“不树不封”的葬俗可能就是始于殷商。这样,就为后世查寻殷商陵墓留下了难题。
古文献记载:“亳,今河南偃师县,有汤亭”、“偃师有汤亭、有汤祠”,但都没有提到汤墓。汤和历代商王墓究竟在何处?便成了千古之谜。汉刘向曾说过:“殷汤无葬处”,说明早在西汉时期,汤墓已不见经传,无处寻觅了。各地所谓的“汤冢”不过是后人的附会。然而,据古文献记载,商汤的名相伊尹死后却是葬在西毫城里。
伊尹,名挚,夏末商初人。出生于伊洛河流域的古代有莘国的空桑间(即今洛阳市嵩县莘乐沟)。他出身于奴隶家庭,其父为奴隶主的家用奴隶厨师,母为采桑养蚕的女奴。《诗经·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正是这些女奴们的生活写照。
伊尹自幼聪慧,勤学上进。耕于有莘国之野。由于父传,他的烹调技术很高,并由此钻研出了治国之道。所以,他就成了奴隶主子弟的“师仆”。商部族的首领汤求贤若渴,几次专求伊挚,他没有从。今空桑间西南平地上有个小山丘,相传就是商汤请伊挚的三聘台。之后,商汤娶有莘氏之女为妻,伊挚以陪嫁奴隶身份来到了商汤身边,并很快得到了商汤的信任,扶助汤灭了夏朝。商朝建立之后,伊挚受封为尹,即宰相,助汤治理国家。汤死后,商王外丙、中壬、太甲、沃丁都以他为相。太甲时,太甲不修政事,暴虐无道,不遵守汤之刑典,伊尹曾把他放逐到桐(今河南虞城东北),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反善,伊尹才把他迎接回来,把政权交给他。从此以后太甲修政明德,国势日强,诸候才纷纷来朝,表示臣服。可见伊尹的地位不在商王之下。到商王沃丁时,年过百岁的伊尹病死,沃丁以天子礼把他葬于商城附近,并亲自服丧三年,以报伊尹对商朝之功德。明代在嵩县城南沙沟龙头村重修的元圣祠,是作为伊尹的出生地而建的。祠门上的对联把伊尹与孔子并举,称伊尹为元圣,孔子为至圣。后来人们称他为中国第一位贤相,尊他为元圣。伊尹既以天子礼葬于西亳(今偃师县城西十公里处),即偃师商城遗址西北角,伊尹墓当在商王陵区之内,可见商王也应葬于此,商城附近理应有商王陵区,可是至今尚未发现。唐李泰《括地志》谓:汤冢在偃师县东。李濂《通志》云:汤冢在偃师。今登僵师东北山有所谓汤王冢者,去城十八里,古冢巍然,即牧童樵竖皆知为汤王冢。此外,偃师县境有多处汤王庙,可见汤在偃师历史上的影响。
在偃师商城遗址,也发现了一些墓葬,但都是些中型和小型墓,可能不是王者之墓。其中型墓墓口长两米多、宽一米多,下有腰坑。随葬品有铜卑、铜爵、铜尊、铜戈、铜刀、铜镞等种类繁多的铜器和制作精美的玉璜、玉刀和柄形器等玉器。小型墓,墓口长一米多,宽约五十厘米,无腰坑。随葬晶有陶鬲、簋、盆、罐等。从这些中、小墓的出土看,中型墓可能是贵族官员的墓葬、小型墓可能是小吏或平民的墓葬,都不可能是九鼎王者之墓。这些达官贵人的墓葬当在商王墓的四围或近旁,死后也会像他们生前一样,永远是商王的侍从。
责任编辑:Xiaohe
- 天堂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展现巍峨雄姿 2012-11-15
- 古人选择国都有讲究 避开地震核心区 2011-05-13
- 保护大遗址 传承历史文明 2011-03-09
- 崇宏繁华唐金城 2006-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