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都城夏斟寻阝

     2006-06-12 22:19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中华圣城 > 帝宅春秋 > 正文


    李白诗曰,“黄河之水天上来”。其实,黄河之水是从黄土高原上来。我们中华民族的远代祖先脚踏黄土地,口饮黄河水,因而成就了一身黄皮肤,成为我们民族的记号。

 

洛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在洛阳东巩县境内,汇人黄河,这个地方称“洛口”。洛口以西,有邙山挡住黄河南岸。据说,邙山原是一条大蟒,受帝禹之命,出来阻河。邙山南麓,便是洛河,两河隔山相望,互通声响。伊河与洛河是姊妹河;姊妹出洛之后,并行而东,在巩县西偃师地面形成“夹河”。雨季时,两河见面,滔滔黄水一起涌向洛口,然后与黄河一起“奔流到海不复回”。

 

哲学常常是人类文明的先导。古籍记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于是产生了“河图洛书”。这件事有仓颉为证,古籍记曰:“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于玄扈洛油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即于此水也。”“河图洛书”是河洛文明的光辉标记,也是我们中华文明史的起点。而它的具体产生地,当是黄河与洛河并流东去的这一块地方。

 

 

 

夏部为黄帝之后,《说文》曰:“夏,中国之人也。”洛阳为“天下之中”,是夏人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区域。

 

     斟(寻阝)氏是夏人的一支,生活在伊洛河流域,偃师“夹河”

地面是他们聚居的重要地方,以氏名地,称斟(寻阝)”。

 

黄帝之后,尧、舜相继受命。舜时,天下洪水为患,他接受四方部落首领的推荐,让黄河流域一个部落首领鲧治水。鲧是夏人的祖先,他虽竭尽努力,然不得治水要领,几年过去了,水患仍未解除。舜一怒之下杀了鲧,并命鲧的儿子禹继承父业,继续治水。而禹颇有思路和才干,他为治水而奔波,察水路、探水性,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用疏川导滞的办法取得治水的成功。据《尚书》记载:“禹贡导洛至熊耳。”卢氏范蠡乡山河口峭壁上刻有古“洛”字。《卢氏县志》记述说,“大禹导洛驻此,手迹、石金、石灶犹存”。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知县刘应元题书“神禹导洛处”五个大字,镌刻于“洛”字旁。禹因治水功大,被人们称为“大禹”,并被舜举荐为首领,于是夏朝建立,立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东南,距洛阳约五十公里),后迁阳翟(翟出,今河南禹县)。这时大约是公元前二十一世纪。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当人类能够变水患为水利的时候,农业发展必然有一翻飞跃。禹时,生产力已有较大发展,产品有了剩余,贫富开始分化,阶级也随之产生了。因此夏部落逐步脱离了原始社会阶段,逐渐进入了奴隶社会,而禹则成了承接两个社会阶段、两种社会制度的关键性人物。禹在位四十二年而卒,其子启承袭了他的位置,仍都阳翟。自此而始,国家最高统治权的“世袭制”代替了社会最高领导权的“禅让制”,并一直在我国延续了将近四千年之久。

 

启在位十年而终,传子太康。夏部落日渐强盛,活动范围逐渐扩大,为适应民族发展的需要,将都城迁到了斟(寻阝),从此揭开了洛阳古都史的序幕。





上一篇:茅茨土阶夏后宫  
下一篇:崇宏繁华唐金城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