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怀有身孕的王玉静在唐山大地震中被砸断脊椎,来到洛阳后,经我市各界全力救助,这名重症截瘫伤员不仅康复了,而且还顺利产下一个健康的男婴!如今,当年的男婴已经29岁了,带着全家人的嘱托--
昨日8时36分,当从北京开来的K269次列车缓缓停靠在洛阳火车站后,一名中等个头、模样文静的男青年急不可耐地搬着行李走出了车厢。来到站台上,他如饥似渴地向四周观望了一会儿,双眼顿时满含泪花。“我终于来到出生地了!我终于来到洛阳了!”他一遍遍地说着,激动不已。
这名青年,就是本报今年4月特别行动“搜寻30年前的感动”中的一个主人公——马洛生。
在3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中,怀着身孕的王玉静被砸断脊椎。当她这个截瘫伤员被辗转送到洛阳后,洛阳正骨医院的医护人员给了她无微不至的救治和护理,使她得以康复。其间,在洛阳地区人民医院(现为河科大二附院),她还顺利产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婴。为了纪念洛阳人民的深情厚谊,王玉静特地给孩子起名为“洛生”。
如今,洛生已经29岁,还考取了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的硕士研究生。昨日,带着父母的殷殷嘱托,他终于来到了我市。他要代表全家圆一个梦,看看洛阳的新面貌,向恩重如山的洛阳人民道谢问安。
“我的生命是洛阳人给的!”
这趟圆梦之行,马洛生最想见的是洛阳正骨医院的邢苗英老人。30年前,正是这位护士长带人废寝忘食地护理了王玉静400多天,同时也使洛生幸福地度过了人生最初的那段时光。
昨日9时许,马洛生出站后即乘车来到正骨医院家属院。敲开邢苗英老人的家门,一看到迎上来的老人,他立刻紧紧抱住,久久不愿松开。“奶奶,我就是洛生啊,您不知道这些年我们有多想您!”
马洛生说,他1977年1月24日出生在洛阳,当年11月妈妈康复后就把他带回了唐山。从他懂事起,妈妈就不断地给他讲洛阳人当初是怎么救助他们母子的,没有邢苗英等洛阳人的细心呵护,很可能就没有洛生这个人,也没有他们一家现在的和美生活。
地震发生后,救援人员发现王玉静怀有身孕,就劝她先做人工流产,然后再进行手术治疗。可她想如果流产,自己今后可能永远没有机会做母亲了,就表示一定要把孩子生下来。王玉静辗转来到洛阳正骨医院后,医护人员研究制订了专门的治疗、护理方案,力争实现母子平安。
王玉静当时脊椎骨折,一条腿水肿,身上还有大面积的褥疮。为了保住孩子,医生在用药上格外谨慎,护理人员对她护理得更为精心,昼夜定时为她翻身,帮她洗澡,甚至连大小便也帮她清理。夏秋时节,大家每天晚上把她的蚊帐里边的蚊子打干净,防止她被蚊子叮咬。给她输血时,由于担心冷库里拿出的血太凉,医院都是把输血者直接叫到病房,抽出后再迅速输给她。
马洛生动情地说,正是在大家无微不至的治疗、护理下,他的妈妈才顺利地生下了健康的他,“从某种程度上讲,我的生命是洛阳人给的”!多少年来,他们那一带的人仍难以相信他是由一个截瘫孕妇所生,他被人们称为那场大地震中的一个奇迹!
“洛阳,是我的第二故乡!”
昨日上午,马洛生来到洛阳正骨医院,献上了他们全家精心制作的一面锦旗。他说,锦旗上的“情深似海,恩重如山”是他们一家人发自内心的表达。这些年来,他们一家人一想到此情此恩就感到无比温暖。
随后,马洛生来到位于白马寺附近的洛阳正骨医院旧址,参观他和母亲当初治病、生活的地方。
故地重游,虽然洛生对这里没有什么印象,但听了大家的介绍,看着院中的一排老病房,不由思绪万千。他默默地独自走到老病房前,在那里不停徘徊,不一会儿就泪流满面。他说,在这里,他再次体会到了妈妈在唐山大地震中经历的苦难,也感受到了洛阳人民给他和他妈妈的关爱。
马洛生说,这么多年来,他们一家人总想抽空回洛阳看看,但由于他妈妈身体状况不允许,再加上他上学,故迟迟没有如愿。
虽然这样,但洛阳一直是他们全家格外关注的地方。看报看电视,一发现有洛阳的消息,大家都要相互介绍、议论一番。洛阳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都,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多了,竟让他迷恋不已,并且渐渐地对历史产生了兴趣。他上大学时,学的就是历史专业。今年,他又被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招收为硕士研究生。
“洛阳是我的出生地,我一直把它当作第二故乡。今后,我一定常回‘家’看看,并把妈妈也接来,共同感受它的美好!”马洛生说。
责任编辑:Xiaohe
- 新闻背景:千年关庙的由来 2014-09-25
- 2014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暨第二届河洛文化博览 2014-09-25
- 我市已有34家民办博物馆获批 2014-09-25
- 2014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上午开幕 201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