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大典]——蔡文姬

     2006-07-07 16:51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文化快讯 > 河洛纵横 > 正文

    蔡文姬,即蔡琰,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音乐演奏家,在历史、书法方面也颇有建树。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她跟随父亲蔡邕在洛阳生活多年,绝大部分文学创作也是在这里完成的。

    蔡文姬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其一生三嫁,颠沛流离,命运曲折悲惨。但她博学多才,成就显著,音乐天赋自小过人,赢得了后人的尊敬。有一次,她在隔壁就听出来,父亲在弹奏时把第二根琴弦弹断了,其父非常惊讶,又故意把第四根琴弦弄断,也被她听出。这年她才6岁。

    蔡文姬16岁嫁给卫仲道。卫家是河东的世族,卫仲道也是有名的才子。夫妻恩恩爱爱,可惜不到一年,卫仲道咯血而死。才高气傲的蔡文姬受不了卫家的白眼,不顾父亲的极力反对,毅然回到娘家。公元192年,由于董卓事件父亲蔡邕受牵连,被捕并死在狱中。

    就在蔡文姬承受巨大痛苦之时,偏偏祸不单行,在战乱中,她被匈奴骑兵掠去。这年她才23岁,被匈奴左贤王纳为王妃,居南匈奴12年,并生有二子。此间她学会了吹奏“胡笳”及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据《后汉书·董祀妻传》记载,蔡邕是汉末的著名学者,曹操曾经常请教于他,两人交情十分深厚。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得知蔡邕的独生女儿流落匈奴后,立即派周近为使者,携黄金千两,白璧一双,把蔡文姬赎了回来,这年她35岁。在曹操的安排下,又嫁给了屯田都尉董祀。

    文姬归汉,回到洛阳,回首往事,无限伤悲。她把自己曲折的经历和辛酸的人生融于文学作品之中,惊世之作《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先后问世。《悲愤诗》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自传体五言长篇叙事诗,作者以质朴无华的笔触,描绘了东汉末年社会生活的画面,是对“乱世”的控诉,对自身命运的悲叹。若不是作者有亲身经历、有切肤之痛,是难以写出如此饱含血泪的作品的。骚体诗《胡笳十八拍》采用民间歌谣的形式,吸取流行于西域的胡笳声律,一反温柔敦厚的封建传统,其感情之奔放、想像之大胆、语言之炽热、形式之新颖,令人耳目一新,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郭沫若先生说:“这是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此外,她还受曹操之命,整理、续写先父书籍和遗著,直至终老。

    今陕西省蓝田县蔡王村有蔡文姬墓,东汉才女蔡文姬死后就葬在这里。郭沫若先生把她曲折、辛酸、传奇的人生经历写成历史剧《蔡文姬》,并搬上了现代舞台。





上一篇:[洛阳大典]——李白与洛阳  
下一篇:[洛阳大典]——建安风骨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