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直至五代的洛阳:全国唯一的丝绸中心一

     2006-09-21 18:47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文化快讯 > 河洛纵横 > 正文

    引子:三代之居皆在洛阳  丝绸文化源远流长

  洛阳作为丝绸的发源地,经过夏商周三代建都立国于此,丝绸文化不断向外传播,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及吴楚、巴蜀地区也开始种桑养蚕,抽丝织帛。当然,在丝绸在河洛地区起源的同时,其他地区也有丝绸产生的萌芽,但是由于河洛地区最先产生了文明,丝绸生产首先纳入国家经济管理的范畴,丝绸文化遥遥领先,独步天下,对其他地区丝绸文化的产生起到极大的孕化和移植之功,也奠定了洛阳长期作为丝绸文化中心牢不可破的地位。

 
  二、秦和西汉:洛阳是全国唯一的丝绸中心

   秦灭周后,在洛阳置三川郡,是秦朝的经济中心,这里武库、敖仓。西汉初都洛阳,后迁长安,以洛阳为陪都,但洛阳仍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史记.三王世家》载汉武帝言:“洛阳有武库、敖仓,天下冲阸,汉国之大都也”。《史记.货殖殖列传》说: “周人既纤,而师史尤甚,转毂以百数,贾郡国,无所不至。阳阳街居在齐秦楚赵之中,贫人学事富家,相矜以久贾,数过邑不入门,设任此等,故师史能致七千万。”。《汉书.货殖传》也说:”师史既衰,至成、哀、王莽时,雒阳张长叔、薛子仲,訾亦十千万。”据此,则齐、秦、楚、赵、梁、鲁及诸郡国,无不属於洛阳人活动之范围。其中,丝绸贸易应该占很大的份额。在《汉书.贾谊传》中,洛阳文学家贾谊是这样描写,当时上至富人下至奴婢都穿着丝绸衣服。在洛阳出土的洛阳烧沟61号壁画墓、卜千秋壁画墓中,绘画中的人物皆着鲜艳的丝绸服装。

  二、东汉魏晋之洛阳:万都之都  独步天下

  东汉定都洛阳,历196年,文治之隆,武功之盛,与典章制度灿然煌然,足以垂范后世。汉政府建立了严格的工官制度,发展官营手工业。《后汉书?百官志》载,少府卿下属的织室主“织作文绣郊庙之服”。而崔寔《四民月令》则记载,洛阳的地主田庄中有专门的“蚕妾”;从事各种纺织活动,如养蚕、缫丝、织缣、擘丝、治絮、染色等。丝绸等物资一旦通过市场进行流通,就成商品,这种物资供应形式在东汉洛阳得到蓬勃发展。

  从汉末开始,每当战乱,北方经常有大批人口逃到江南避难,也把河洛地区发达的丝绸文化带到南方。但是,这时期北方的桑林还是很茂密的。每当战乱的年头,田园荒芜,北方老百姓都积贮大量桑椹备荒。曹操、袁绍、刘备等的军队,也都曾吃过桑椹。要收贮大量桑椹,就必须有大片桑林。曹魏定都洛阳后,蚕业迅速恢复。曹魏灭蜀,及西晋灭吴后,国家实现统一后,京师洛阳经济达到鼎盛。《晋书?石崇传》载,王恺、石崇斗富,王恺作紫丝步障四十里,石崇作锦步障五十里。

  三、北魏洛阳:物流仓府  金银锦锈

  晋末大乱到北魏定都洛阳,洛阳蚕业衰落,南迁民众再一次把丝绸文化带到南方。但是,到北魏定都洛阳后,洛阳经济迅速发展,丝绸业再次兴盛。《洛阳伽蓝记》曰:“于是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北魏开始开凿的龙门石窟,其造像纹路清晰,如《帝后礼佛图》雕刻的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的供养行列,作为全图中心的帝后迥异常表的高贵与尊严,体现出创造者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孝文帝头戴冕旒,文昭皇后莲冠霞帔,明显看出都是高级丝绸制做的帝后礼服。

  四、隋炀帝迁都洛阳:丝绸犹如山积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3月,隋炀帝诏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洛阳。次年夏,洛阳城建成,炀帝正式迁都洛阳。隋炀帝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使洛阳成为国内、国际交通网的中心。还在洛阳城内兴建丰都、通远、大同三大市场,“徙各州郭内人及天下诸州富商大贾数万家”于此。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人口突破百万。

    这时,洛阳丝绸犹如山积,隋炀帝营建的西苑,每当树木秋冬凋落,则剪彩绫为花叶,满缀枝头,色褪时则更换新的,使其常如春天。洛阳城竣工后,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隋炀帝同意后,先令丰都市的中国商人盛饰市容,商人都穿上华美的服装,市内树木都用缯帛缠饰起来。

  五、唐高宗迁都洛阳,历经武则天、唐玄宗:洛阳丝绸誉满天下

  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正月,高宗与武则天率满朝文武来到洛阳宫,腊月改洛阳宫为东都,从此高宗迁都洛阳,武则天生前只去过长安巡游,不足一年。洛阳成为唐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后经武则天称制、武则天建立武周帝国,洛阳经济在次达到历史的高峰,唐玄宗开元年间,住洛阳十一年,唐帝国达到极盛,史称“开元盛世”。安史之乱中,洛阳为伪燕帝国都城。唐末,昭宗再次迁都洛阳,至哀宗时,被建都洛阳的后粱所取代,后唐、后晋也继后粱以洛阳为都。

  建都洛阳的唐帝国在洛阳设织染署,唐朝官府经营的丝织生产,由织染署负责管理。织染署下面又设立了二十五个“作”,各有专门的分工。这二十五个“作”是织絍(织绸叫絍)之作十个,组绶(织有花纹的丝带)之作五个,?〔比较厚实的丝绸〕线之作四个,练染之作六个。从这许多“作”的名称,就可想见它们组织的庞大,分工的精专了。

  洛阳丝绸贸易活跃,龙门石窟的北市彩帛行净土堂、北市丝行像龛等为唐代洛阳北市丝绸商人出资营造,它们是洛阳作为丝绸之都和丝路起点牢不可破的铁证。

  北宋以开封、洛阳为东西二京,这两个城市是全国丝绸中心。元明清后,棉花逐渐大面织种植,但是养蚕抽丝仍很普遍。开封的汴绣、洛阳的洛绣正为中原地区两大刺绣产品,洛阳成为区域性丝绸中心。据洛阳潞泽会馆所存乾隆二十四年《建修关帝庙泽潞众商布施碑记》载,建潞泽会馆者商家有绵布商46家,布店38家,他们所经营的有棉布,当然也有丝绸。





上一篇:河洛郎与河洛文化溯源  
下一篇:新加坡华族应珍视华裔文化遗产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